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良信息借助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通过传播主体偏差倾向与传播受众缺陷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社会冲突事件的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良信息传播在社会冲事件的全过程中持续发生作用,沿着敌意主体扩散和敌意对象泛化两条路径双向扩展。为有效防控社会冲突事件,必须展开对社会冲突事件中不良信息传播的调控,化解冲突的观念,阻断冲突事件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长期从事“三高”工作,警察面临突发的创伤性事件持续增多,造成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若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在警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警察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组织支持、家庭支持、朋辈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在危机干预中应该把构建警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作为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并非所有的群体性事件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也并非所有的群体性事件都有敌意。社会冲突没有制度化,对社会冲突不够宽容,将群体性事件泛政治化,权力对权利的傲慢态度,群众对部分地方政府日益增强的不信任,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敌意的产生、累积和传播。政府应以宽容态度对待社会冲突,通过建立社会安全阀和缓冲机制来调控群体性事件中的敌意。  相似文献   

4.
警察的敌对心理常常表现为多疑戒备、麻木冷淡、抵触对立、紧张焦虑等,其产生与警察面临的社会压力、工作压力、风险压力、家庭压力等紧密相关。警察敌意心理对警察自身、警民关系等都有一定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警察职业心理疾病。关注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重视对警察敌意心理的治疗与消除。一是要加强民警的心理训练,增强民警的心理素质;二是大力推进暖警工程,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警民冲突事件和警察执法伤亡案件逐年增多。对警察进行职位分类并实施有效管理,是避免警察执法伤亡和警民冲突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警察工作积极性和业务能力,加强警察职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对国家的公共卫生和社会治理应急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使警察肩负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宁的重大使命更加艰巨。警察要展示良好作为,就必须充分认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执法环境的变化,主动对接卫生防疫等部门,与人民群众联手构筑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环境,正确引导相关舆情,缓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冲击,结合实际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同时公安部门要加强对警察自身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社会冲突事件危机警务是指,警察机关运用警察权力、发挥警察治安职能,针对社会冲突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本文针对目前冲突事件中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为完善社会冲突事件中的危机警务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利益人员参与的群体性事件,本身具有较强的反社会性,社会敌意行为又将群体性事件升级为人民内部矛盾中最危险的一类。在处置中警察权力由于模糊定位使权力运行受限,警察权力使用的正当性受到质疑,以及使用警力助长的腐败专横使警察处于尴尬境地。因此,厘清警察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职责,规范警察权使用的合法程序,处置中坚持“三个慎用”,是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和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警民冲突不时发生的今天,从源头剖析其发生机理就越发显得不可或缺与紧迫.警民关系本身就是一个互动过程,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两大主体,警察与民众在整个警民关系的动态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警察与民众都做出一定的努力,警民关系的优化改善才能取得更具实效性的成果.因此,从警察与民众的角度全面、客观探求警民冲突发生的原因,应能为警民关系重塑,实现良性回归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社会泄愤冲突事件是社会不满群体生怨和积怨后,在一定的触发因素刺激之下发生的群体性攻击事件。本文分析了社会泄愤冲突中不满群体生怨的根源、积怨的原因和泄怨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对防范社会泄愤冲突事件的若干机制作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1.
警察在干预自杀事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自杀问题,警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多数情况下是自杀现场的第一处置人员。因此,正确认识自身在处理自杀事件中的角色,掌握恰当的干预自杀的方法与技巧,对于警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警民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警民冲突危及警察及群众的生命安全,破坏警察的形象,也对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构成极大的威胁。从群体性事件来研究警民冲突,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基层社会的治理,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形式结构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与警察形象的维护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当发生警察形象危机时,公安机关通过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机信息传播,化解或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采取维护警察组织形象的公关方法和策略,建立处置群体性事件危机公关的有效机制,是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危机公关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4.
战斗状态警察战术心理战,是指已发生武力冲突或可能发生武力冲突并为防止发生武力冲突进行必要战斗准备情况下,为达到战术目的而进行的心理战。由于其适用范畴、适用条件、适用环境、作用时限的要求等不同于非战斗状态警察战术心理战,所以有其独特的组织方式、特点、程序、内容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警民冲突事件无论从表现形式、引发原因还是社会影响等各方面与一般群体性事件相比,都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警民冲突虽然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但更直接的原因是公安队伍自身建设的不足。因此,转型期化解警民冲突的关键之举,就是要树立宗旨意识,加强公安队伍自身素质建设,进一步规范警察职权,提高警察执法能力。  相似文献   

16.
警察形象体现的是警察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警察形象有助于警务工作获得党和政府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不良的警察形象则会极大地影响警务工作效能。当前的警务工作中,由于思想认识不足、监督管理和保障工作不到位、社会环境复杂化等因素的影响,损害警察形象的事件频发。警察形象的塑造,应从明确警察形象的内涵和影响警察形象的因素出发,把提升警察自身素养作为基础,内强素质、外强宣传,使警察良好的形象深入民心,使警务工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树。  相似文献   

17.
维权型群体性事件是弱势群体为维护切身利益、避免或挽回损失的利益表达方式,正因如此,警察对此类事件的处置方式会对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警察形象、社会舆论评价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警察与维权民众的行为互动和斗鸡博弈在逻辑上是相通的,通过斗鸡博弈的原理分析,得出结论:警察对事件强行处置是不可取的,要么民众诉求受到压制,要么暴力冲突升级,警察难以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警察应对事件有限处置,即警察实现与维权民众的合作,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与民众达成合作共识,寻求维权与维稳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民警在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遭受暴力袭击伤亡的人数居高不下,警察已成为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屡屡发生的袭警事件,在引起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警察维权的深层思考。袭警事件的直接受害者虽然是警察,但是其阍接损害的却是国家法律的尊严,如果警察自身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障,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共安全。因此只有维护警察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叛逆与专制的核心问题源于对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不同理解与追求。人们追求理想、坚持真理时常常忽略了相互间的宽容与尊重。缺乏宽容的社会难免于叛逆和专制,距离和谐就会更加遥远。刑事政策应该是国家确定的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法都必须遵循的对付犯罪的政策。刑事立法应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执法和刑事司法则应该落实刑事立法所确定的宽严相济,而不宜另设宽严标准。从犯罪学角度看,并不是所有犯罪事件都是敌意事件,因为有些犯罪事件中的犯罪人既不对社会有敌意亦不对他人有敌意。敌意是人之所以犯罪、之所以伤害他人和社会的重要原因。减少和消解敌意是我们讨论敌意事件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科学层面,敌意原本是一种普遍的甚至是中性的心理状态,学者多用冲突或社会冲突指代社会敌意。现代政府对敌意的调控应该体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代的要求,作好长期制度安排,处理好民生、民主、法治、人权、博爱、宽容的关系。民生问题固然重要,但民主更加重要,而民主要靠法治确认和保障;法治的终极目标是保障人权,而人权需要博爱精神,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忍让,而这些都需制度化,以制度确认和体现人的需求,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控制并降低社会冲突的程度,消解人们内心的敌意与仇恨,最终使人类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