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继承的规范构成了以优士丁尼《学说汇纂》第22卷第6题和《法典》第1卷第18题为代表的罗马错误法的主要素材,形成了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二分的罗马法有关错误的一般理论。而在罗马法原始文献专门处理继承法律问题的部分,有关错误的规范也广泛分布于其遗嘱法、遗赠法、法定继承法和遗嘱解释法中,彰显着继承法在处理错误问题中的特殊性。对错误制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合同法,继承法也为错误制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一、罗马法关于先占取得的原理和要件“无主物归先占者所有”是罗马法关于先占取得的一条基本原理。至于它的根据,学者多依自然法原则予以解释。例如:“可谓所有权取得方法中之最天然者也。古来于一切财产,率得由先占而取得所有权”(梅谦次郎原著:《日本民法要义,物权编》第80页)又如:“先占是最古老的原始取得方式,可根据自然法理论予以解释”。(江平、米健著:《罗马法基础》第136页)总之,先占取得乃最原始、最自然、最普遍的取得财产所有权的方式之一,大概也不限于古罗马一国所专有。  相似文献   

3.
言论短信     
《社会主义论坛》2009,(12):55-55
2009年10月22日《云南日报》三版“云岭时评”《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作者 杨文江 昆峰):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德”决定着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能力、本领、水平。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德是基础,才是条件;德是核心,才是关键;德是本质,才是属性。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的灵魂;服人者,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民法通则》已明显滞后,民事单行法的相继出台,又使民法本身缺乏系统性。在全国上下尽快制定完整统一的民法典的呼声中,追根溯源,探寻现代民法的历史渊源——罗马法,把握民法的本源及其发展轨迹,对于制定中国民法典无疑是有帮助的。 一、早期市场经济的经典法律——罗马法 西方学者认为,古代罗马社会传给我们有形的精神文化遗产,最著名的是两项,一项是《圣经》,另一项就是罗马法。罗马法既是古代社会最发达的法律体系,也构成了近现代民法的历史基础。罗马法之…  相似文献   

5.
罗马法作为古代最发达完备的法律体系,从早期《十二表法》的原始粗陋到《国法大全》的博大精深,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法学家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与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的杰出贡献相比,裁判官对罗马法的完备发达亦功不可没。裁判官通过多种衡平方法,使罗马法摆脱了形式主义的束缚而获得长足发展;同时也使原有封闭、严格的罗马法日趋开放、公平和理性。从某种程度而言,裁判官的活动尤其是对旧有市民法的衡平,为罗马法日后的复兴及其世界性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辨别病因、病证,分析病机的范例。历代医家多极为重视,不仅作注者皆详加阐释,而且刘完素特撰《素问玄机原病式》以发挥之,现代学者著文讨论的亦颇不乏人。可见其对中医病机学说影响之深。 《至真要大论》是一般所称运气学说七篇大论之一,为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以补《素问》亡失,后人多疑其非《素问》旧文。此说是否,本文姑且勿论。但其传至王冰,盖亦难免“错简碎文”(王冰《素问》序)而有鲁鱼亥豕之误了。即以“病机十九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会教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社会教化问题探讨全红一、社会教化的理论与内容所谓教化,即政教风化、教育感化。《诗·周南·关难序》载:“美教化,易风俗”。也比喻环境影响。《史记·三王世家》载:“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俱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社会教化...  相似文献   

8.
孟子预设天赋良知,从“人性善”的哲学命题出发,得出了个体道德修养向内用功的法门——求其放心;《大学》承接孟子,提出“三纲”、“八目”,把“求其放心”具体化,使个体道德修养具有可操作性;逮至宋明新儒学的兴起,朱陆在个体道德修养的入口处争执起来,余讼不已;阳明先生上承孟子,范围朱陆,创建“致良知”学说,指示成就“圣贤”之路,遂成儒学工夫论的集大成者;及至西学挟西力东渐,君权殁于辛亥之炮,名教焚于“五四”之炉。劫灰中现代新儒家生焉。然遍观现代新儒家诸贤,汲汲于“良知”者,甚过矣。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多篇曾提到的“度”之概念,大多数学者未能携其要旨。在此笔者对其探微索隐,冀溯本求源,昭彰至理。1“度”非“周”之意《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相似文献   

10.
一、举证责任倒置的不同界定举证责任源于古罗马,早在古罗马法就确立了有关举证责任的两条原则:其一,如果原告不能证明,就应解除被告的责任;其二,证明是主张权利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否定之人的责任①,对举证责任的内涵基本上学者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将举证责任视为具备行为责任与结果责任双重意义,尽管在实践中“举证责任倒置”一词已为法学界的学者及司法实践者所普遍使用或认同,但对举证责任倒置的内涵界定上仍然存在明显分歧,甚至有学者对这一提法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由此而反映在立法上的不同建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1.
中医对脑与心理关系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内经》提出了“头者精明之府”的观点;明代至明末清初确立了“脑公元神之府”的理论;到了清代形成了中医脑髓学说。  相似文献   

12.
人才测评古来有之,我国古代在人才测评的思想和理论发展方面建树颇多。有如“治本在得人,得人在慎举,慎举在核真”,“为将之道,当先知人;知人之道,.当先知心”等等,体现了古人对人才测评内涵的认识。三国时期刘劭所著《人物志》对人才测评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1937年,美国学者将其译成英文,书名为《人类能力的研究》。进入现代,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人才测评技术也在西方率先发展起来,并日益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人才事业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才测评技术也逐渐在中国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3.
廖燕是清初著名学者,也是倡导思想解放的启蒙思想家。所撰《明太祖论》,不失为一篇反思历史、尖锐抨击专制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的杰作。该文将秦始皇之“焚书坑儒”与明太祖之“制义取士”作了巧妙对比和深刻剖析,点明两者方式虽不同,但愚民的目的却完全一致。秦之焚书,欲愚天下而人卒不愚,旋即灭亡;而明之八股取士,使人日腐其心,耗尽才智,陷于愚而不自觉,“故日明巧而秦拙”。这些精辟论断,具有深刻的警世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诚实信用原则及其适用范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罗马法以来各国法律所共认的观念。时至今日,该原则已被奉为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有“帝王条款”、“超级调整规范”之称。但是,究竟何为诚信原则,学者却众说不一。据史尚宽、郑玉波先生归纳,有关诚信原则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即社会理想标准说、道德基础说、一般恶意抗辩说和利益衡量说。这四种学说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诚信原则的含义和本质。社会理想标准说深受自然法思潮的影响,在这里,诚信原则被视为实在法的“守门警犬”,时刻监督着实在法的实行不与人类的最高理想相悖,…  相似文献   

15.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16.
试论“肝为万病之贼”孙益鑫(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肝;中医发病学;“肾-脾-肝”内伤病机学说中图法分类号:R223.11;R228“肝为万病之贼”一说最早见于清·魏之秀《续名医类案·疡症》,他说:“夫肝木为龙,龙之变化...  相似文献   

17.
《律师文摘》是以律师为主要读者的大型文摘类连续出版物,由江平、梁定邦、张思之、邓正来、贺卫方等组成编委会,中国政法大学的孙国栋先生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文摘》以“提升律师人生境界,提高律师业务水平”为宗旨,以“促进中国律师业的成熟与进步,推动中国民主与法制化进程”为己任,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编辑理念,博采众家之长,汇萃中外经典,竭诚营造中国律师的精神家园和权威论坛。选文突出思想性、国际性、前瞻性,因而吸引着法律学术界和实务界人士的关注。有学者说,你要知道如何做人,就要看《读者》;你要知道如何作文,就要看《读书》;你要知道如何做法学家,就要读《法学家茶座》;你要知道如何做律师,那就要看《律师文摘》。  相似文献   

18.
《管子》是管仲学派从春秋到战国代代积累的智慧结晶。从时间上看,《管子》产生于诸子蜂起即十家九流之前;从渊源及宗旨上看,后起的诸子之学产生与《管子》有很大的区别;从内容上看,《管子》与后起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包容百家、集众所长,能够较好克服百家囿于学说之端、不见其他学说之长的特点;从思想体系来看,《管子》既不能归之为道家、法家,更不能归之为杂家。因此,《管子》一书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以务实、融纳各家之长为特征,是一部以富国强兵为主的经世致用之书。  相似文献   

19.
血瘀学说始于《内经》.如《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早的记载.《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痛,寒中,恶血在内,月行善掣节,节时肿”,“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所以,《内经》虽无瘀血一词,但有恶血、留血之称,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瘀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在治疗上,《内经》也提出了基本原则——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这些记载给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发,一直指导着临床和科研工作. 与《内经》同时期的《治病百方》(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第5方即“□瘀方”,该书还记载了早于《本草经》的许多中药,其中有活血化瘀的当归、丹皮、大黄、牛膝、川芎、虫等.可见活血化瘀法,在此之前已被用于临床.我国第一部中药书籍《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至今仍经常使用的活血化瘀药约30余种. 汉代张仲景是血瘀学说的奠基人.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总结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并在治疗蓄血、血痹、虚劳、症瘕、产后腹痛等疾病中,叙述了瘀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及脉象,在其他篇章中谈到了瘀血产生的原因和治疗;在《伤寒论》的太阳和阳明病篇中,对血瘀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首创了瘀血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制定了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方剂,开拓了杂病、伤寒和妇科瘀血论治的新领域,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药树立了典范.这些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自德国产生“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以来,其在德国的判例与学说中不断发展、繁荣。我国现也有不少学者在对其加以研究。其中最困难之处在于如何解释“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与“债权相对性”之矛盾。笔者从契约效力根源的角度提出“系统契约论”,解释了“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之理论根基,认为我国应引进此制度,并将其继续应用到“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的构成要件、法律效果、与侵权法之边界等问题,也附带地以“系统契约论”解释了契约法上之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