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左传》与《史记》分别代表不同时期、不同体例史传的最高成就;在史传文体生成演化过程中,《史记》上承《左传》又加以发展,这种内在演化的轨迹在两书处理叙事时间的结构手法中体现出来:外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编年体式又加以发展,创造出“表”体记时法;内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注重故本化戏剧化的叙事传统,完成了故事时间向情节时间的转化;在故事与情节时间的具体处理方式上,《史记》以顺时叙事为主的传统亦来自《左传》。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再次恢复连坐制度,使我们对“族刑连坐”在现代社会的沉渣泛起现象有了一种历史文化意义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以春秋为纲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书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领导思想,主要包括忠民听民,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不患无人;德刑兼施,宽猛相济;善于谋划,勇于决断;选贤任能,上下协力;和而不同,以成其政等方面。当前,学习和研究《左传》中的领导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领导规律,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于”字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语法功能,“于”字结构可构成被动态,亦可构成能动态。本文以《论语》《道德经》《庄子》中出现的相关例句为依据,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就古日语对“于”字结构的训读方式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尽管与古汉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整体上看,古日语的训读基本可以把握“于”字结构的语法功能,并以“に”“ょり”“を”“と”等格助词体现出介词“于”字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变论”是郑玄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正变”论诗、乐,在文艺思想发展中产生极大影响。他推崇诗之“正”,乐之“正”、事之“正”,力图引导政治、文学艺术、法度建设入于自己理想之“正”。  相似文献   

6.
论“刑始于兵而终于礼”——兼论中国军事法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始于兵而终于礼”,是对中国古代法独特发生路径的经典概括。在部族战争中产生的暴力行为方式作为刑罚,规范己方的军事行为,维护己方的军事利益,是为军事刑法。而这种暴力方式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即通过刑罚惩罚犯罪确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是为刑法。西周时期,在“宗法结合封建”的“维新”制度下,“礼”从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发展为国家法度,对违礼而致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有战争与刑罚两种。基于此,战争开始扶单纯的弱肉强食演进为具有政治和道德属性,并形成以礼来规范军事事项的军事法——军礼。同时,中国古代的刑法也开始具有了“明德慎罚”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7.
李白《静夜思》家喻户晓,广为传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其中“疑”字,各选本均无注,初中语文第一册也未加解释。某些参考资料和赏析文章随文解释为“怀疑”,这是不准确的。按:“疑”字有“若、如、似、好象”等义项,在古代诗歌作品中,常作比况助词。《康熙字典人《中华大字典》等工具书中都有这种解释。今人徐仁甫《广释词》和王搭《诗词曲语辞例释》两书中也均有“疑”字的这种义项,所言甚详。兹再补数例:骆宾王《畴昔篇》:“舟移疑入境,掉举若乘波。”又《晚度天山有怀京邑》:“云疑上苑…  相似文献   

8.
扒窃入刑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其扒窃行为的特殊危害性,“扒窃入刑”客观上无数额、次数、手段的限制,突破了盗窃罪以数额定罪的观念,但主观上应是基于窃取较大公私财物的故意,应从这两个方面把握扒窃的入罪标准.扒窃的既遂标准与一般的盗窃差异不大,但扒窃入刑使得扒窃未遂也受处罚.总之,《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扒窃的规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司法实践中打击扒窃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由“吸毒驾驶”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频发,呈日益增长且难以遏制的态势。针对“吸毒驾驶”日趋严重问题,公安机关在推动“毒驾入刑”和查处“吸毒驾驶”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务院在关于《禁毒法实施和禁毒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也曾建议《刑法》增设“毒驾罪”。2011年我国出台《刑法修正案(八)》,把醉酒驾驶规定为犯罪,与“醉驾”相比,“吸毒驾驶”对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更大。本文以同醉酒驾驶作风险比较和从刑事侦查作操作考量为视角,对“吸毒驾驶”入刑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语词,“妇女”和“母亲”在《宪法》中的含义比较复杂,需要从理论上明确界定。基于宪法概念的规范性与确定性要求,应从宪法精神与目的出发,结合《宪法》文本并参考相关法律,对《宪法》中的“妇女”作广义界定,并从婚姻家庭与国家社会两个层面来解读《宪法》中“母亲”的含义。此外,“妇女”和“母亲”都是《宪法》中特殊的基本权利主体,二者存在诸多差异,但其联系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一)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37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这就是我国法律关于“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全部内容。由于法律条文的过于原则抽象,且“两法”颁布以来未见对这一问题作过立法或司法解释,故无论是在司法实际部门的执法中还是在法学理论界,对“上诉不加刑”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倣法,影响到对这一原则的贯彻执行。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2.
试析“反佐”王萧(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510407)关键词:反佐;组方原则中图法分类号:R289.1“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37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辨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这就是我国法律关于“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全部内容。由于法律条文的过于原则抽象,且“两法”颁布以来未见对这一问题作过立法或司法解释,故无论是在司法实际部门的执法中还是在法学理论界,对“上诉不加刑”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影响到对这一原则的贯彻执行。不少周志认为,“上诉不加刑”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条原则,当然应该贯彻…  相似文献   

14.
《左传》记事始于隐公的问题是经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古代经学家多通过“始隐说”将《春秋》说成是兴王之作。但是《左传》隐公记事却表达了不同立场。《左传》隐公记事虽然表现出尊王倾向,但突出的却是天下无王为势所必然。《左传》隐公记事对隐公的描写并未显示出后世经学家所说的“王鲁”迹象,对郑庄公的肯定态度则显示了《左传》认同霸主政治的思想倾向。《春秋》兴王说也是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时下流行的概念,“社会动员”的规范意义一直未予明确,不利于社会动员机制的法制化。在我国现行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中,仅有《突发事件应对法》使用了“社会动员”这一概念,该语词在我国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基于不同的解读路径,“社会动员”的规范意义可在两个层面得以阐释:其一是以“社会”为动员对象的“社会动员”;其二是以“社会”为动员主体的“社会动员”。从价值和规范层面考量,第二种阐释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字学的历史很悠久,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即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读若”一语即见于该字典中。《说文解字》一书共收字9353字,重文有1363,其中标明“读若”的,据统计,有700多处。因此,很多学者均称“读若”是许慎所撰书中的一大...  相似文献   

17.
明代医家缪希雍,字仲淳,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书中《吐血》篇所载“吐血三要法”,对吐血的论说独树一帜,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现谈谈对这一治法的粗浅认识。 一、对“吐血三要法”的理解 《吐血》篇中的医案,有咳血,齿衄及吐血案,可见本篇的“吐血”,是泛指血从口出者。其“吐血三要法”是:  相似文献   

18.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了危险驾驶罪,只将“醉驾”与“飙车”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之中,显然,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无法涵盖所有应当处罚的“危险驾驶”行为,“毒驾”行为入刑势在必行.对于“吸毒”的主观界限,应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吸毒”内涵保持一致,也即既包括出于非医疗目的也包括出于医疗目的而使用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对于“毒驾”行为的入罪标准,选择“零容忍说”较为恰当,即只要驾驶者吸毒,不论其体内毒品浓度,一律可以入罪.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到墨子的“兼相爱”,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  相似文献   

20.
《诗》心刍议张福庆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误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把人的情感、意念、思想的出现,统统归结为“心”的活动。在《诗经》中,许多表达感情之处,即言“心”之如何。“心”字成了诗三百篇中使用得最多的实词之一。《诗经》中的“心”字,共有168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