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编后     
就在我们发排这期稿子的时候 ,伊拉克战争爆发了。美英等国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 ,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打击。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 ,美国人似乎是赢定了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此前在联合国安理会的那场旷日持久、没有硝烟的外交较量。德国、法国和俄罗斯 ,曾经联手阻止这场战争 ,要把对伊武器核查进行到底。武器核查只是摊在桌面上的、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一个理由和目标 ,实质上这场外交较量隐含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国际社会理念之间的冲突 ,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单极霸权与多极平衡、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冲突。而在更早些时候 ,德国…  相似文献   

2.
<正>一《乙巳条约》草案的拟定与美帝国主义支持日本侵占朝鲜政策的罪行1.日本明治政府为确保其对朝鲜的"保护权"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及其"条约"文本的出台日本自发动对俄战争之日起,就以战胜首要竞争者俄国、迫使对方承认其对朝鲜的"保护权",推动其既定强占政策进入决定性阶段为目标而采取各种手段积极准备。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逼迫朝鲜签订《韩日议定书》《第一次韩日协约》等一系列条约掌握朝鲜的内政、外交"实权"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其亲美英的传统政策,发动了反俄并朝的外交攻势。  相似文献   

3.
编后     
《美国研究》2003,17(2)
在编辑本期的三个月里 ,我们经历了太多 :先是美英对伊战争、接着“非典”肆虐 ,而后是痛失本刊前主编李慎之先生。感谢在危难时刻坚守岗位的作者 ,以及为本刊打字排版的工作人员 ,他们的努力使本刊得以如期出版。李慎之先生病逝 ,知识界追思如潮。老、中、青三代学人 ,包括先生的朋友、熟人 ,以及许多素昧平生的同仁 ,追思文字多达上百篇。我们深知 ,寄托对先生的哀思、告慰先生在天之灵的最佳方式 ,当是吾辈更加努力地上下求索。伊拉克战事虽已结束 ,但引发了学界对美国反恐战争、“9·1 1”后布什政府外交政策走向 ,以及大国关系等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国际危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机冲突与战争无所不在。在今天的核时代 ,危机升级为战争的风险性增加 ,和平弥足珍贵。虽然防止危机的发生和结束国际社会中的冲突现象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处理 ,以减少战争的发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政策目标。因此 ,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国际危机展开了研究。本文从危机、危机管理 /处理以及危机决策等层面出发 ,对国外及中国学术界的危机研究情况进行了述评。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指的危机是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安全危机  相似文献   

5.
汪波 《法国研究》2003,(1):149-159
冷战结束后 ,随着苏联集团的崩溃、苏联自身的解体和德国的统一 ,法国在外交上开始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就在法国考虑如何制订其外交战略以应对这种全新环境的时候 ,1991到 1995年的前南联盟危机为法国调整其对外政策 ,重建法国在欧洲乃至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在处理这场危机的过程中 ,法国政府一方面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对这场冲突中各方的态度 ,同时根据国内知识和文化阶层所提出的各种批评意见 ,对处理前南联盟冲突的外交政策进行全面调整 ,并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此期间 ,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  相似文献   

6.
新书架     
正灵魂之剑信仰之盾:美国战争与外交中的宗教[美]安德鲁·普雷斯顿著罗辉译徐以骅校东方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本书是一部美国学者研究自16世纪末北美殖民地建立至今400多年来宗教因素如何影响美国战争行为和外交政策的学术著作。书中的"灵魂之剑"喻指隐藏在美国历史上以上帝之名进行的战争,以及充斥宗教辞令的外交活动背后的基督教"天定命运"的理念和实践;"信仰之盾"则指美国历史上源于宗教信仰的和平主义、反干涉主义和  相似文献   

7.
战争与冲突的由来是国际关系学科的经典议题。与以往学者不同,理查德·内德·勒博的《国家为何而战?》追问了国家发动战争的深层动机,指出恐惧、利益、地位和复仇四个普遍动机推动国家发动战争,并建立了一个涵盖以往三个半世纪的战争数据库来加以论证。他发现,大多数战争源于国家对地位和复仇的追求,而非由安全或物质利益所驱使。他同时预测,随着诱发战争的主要动机已失去原有意义,未来国家间的战争将会减少。文章着重针对勒博在理论构建和研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提出质疑,指出其对荣誉动机同战争行为的关联,包括个体心理动机与集团行为倾向一致性的逻辑推导不够严谨连贯,同时,在案例选择与数据编码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和主观性。文章还就勒博所强调的激情一荣誉动机对探讨当前东亚地区秩序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作了引申性讨论。  相似文献   

8.
塞利纳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于塞利纳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是其小说创作的背景与重要主题,也是主人公形象构建的关键因素。塞利纳选取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作为主人公,将自己的战争经历融入到主人公形象的构建过程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描述了战前、战场上、两次大战之间以及战后主人公的不同境遇;以"编年史家"的视角,将战前危机中的"受害者"、战争中的"失败者"与"不幸者"、"流亡者"的遭遇赋予八部小说中不同的主人公,却通过战争串联成同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普通法国人的"战争史"。  相似文献   

9.
崔泓 《新民周刊》2022,(3):30-31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冲突研究中心教授劳伦·古尔德认为:西方系统性和战略性地拒绝"了解"平民伤亡情况,这使外界无法了解和认识到在远程战争中人类遭受的苦难,也找不到相应的责任者。这还导致西方公民和议会无法用民主的方式控制这场以他们名义发动的战争。这将使西方先进军事力量更倾向于发动战争。  相似文献   

10.
黄仁伟 《美国研究》2012,(3):126-127
美国成长为一个霸权固然有其自身的特殊国情、条件,其他国家并不具备、更不可能克隆这些历史条件,但其中仍有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尤其是美英关系的变化过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经过初步探讨,大致有以下几点规律性的认识:第一,从美国独立以后,大约经过一个半世纪,美英两国才从宿敌变为盟友。它们之间经历了三场战争,即独立战争、第二次英美战争和南北战争,直到1959年,美国国防部才在其假  相似文献   

11.
<正>一日本帝国主义以发动对俄战争为契机占领朝鲜及强行签订《韩日议定书》(第一阶段1904~1905)1.日本帝国主义军事占领朝鲜及强行签订《韩日议定书》朝鲜人民的不共戴天的仇敌、急于占领朝鲜的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的战争准备,在美英帝国主义的积极支持下,最终于1904年2月8日夜在没有任何正式宣战公告的情况下,突然袭击了停泊在旅顺港和济物浦的俄国舰队,发动了打开侵占朝鲜之路、给中朝两国人民带来无数灾难的罪恶战争。日本发动的对俄战争,不仅是俄日为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把大量军队侵入已向世界宣布保持严正中立的朝鲜人民的神圣国土,肆意施暴,试图为最终吞并  相似文献   

12.
汪波 《法国研究》2004,(2):138-149
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法国曾全面参加了美国领导的多国联盟,迫使伊拉克退出它所占领的科威特领土。海湾战争后,法美合作关系不但未能保持下来,两国的伊拉克政策还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冲突。究其根源,主要是法国在海湾战争后为加强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积极致力于建立法国自己的伊拉克政策,并试图通过对伊政策来维护和扩大法国的国家利益。考虑到自身在目前国际社会中的实力和影响,法国对其国家利益的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它一方面寻求通过强化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来提高自己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同时还极力推行体现法国国家精神…  相似文献   

13.
2015年以来,在一系列恐怖袭击之后,“伊斯兰恐惧症”在法国不断泛化、外溢,穆斯林群体和主流社会陷入双重困境。穆斯林群体生活更为艰难,对世俗社会的认同每况愈下;而法国政府在穆斯林问题上也面临两难境地。“恐伊症”或者说法国的穆斯林问题,反映和折射的是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问题和挑战,亟须整体性的认知和解决思路。本文认为,法国穆斯林移民群体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社会后果、移民融入模式的困境以及所谓两个“平行世界”的不平等,尤其是政治资源上的不平等,构成了法国“恐伊症”的重要根源。而化解现实存在的社会群体间政治经济差异及不平等,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富有希望的法国社会,才是解决法国穆斯林问题的正道。法国的“恐伊症”是欧洲穆斯林问题的一个缩影,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具有学理价值,更呈现出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俄伊关系是苏伊军事合作关系的继承和发扬。俄伊传统关系的终结意味着俄罗斯在伊战略利益的丧失,亦意味着美国全球扩张战略中又一个重要目标的实现和大国在伊利益排序作有利于美国的转移。对伊战争隐含美国多重利益目标,这由美国霸权主义野心和单边主义行为所决定。此外,根据逻辑推断,存在着下一个俄(或X)——X关系终结的可能,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舒全智 《东南亚研究》2023,(1):1-22+154
二战结束后的五年(1945—1949)是老挝反殖民运动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老挝反殖民运动经历了伊沙拉运动和巴特寮革命两个阶段。前者主导了早期的抗法斗争,但因内外交困而最终失败;后者在伊沙拉运动末期兴起,开启了反殖民运动的新模式。老挝反殖民运动从伊沙拉运动到巴特寮革命的转折反映了地区局势的冷战化趋势,塑造了战后老挝政治的框架。本文依托法国殖民档案、印支共文件和越南官方史料,试图厘清老挝反殖民运动的兴衰转型,进而揭示困扰战后老挝政治的根源,窥探东南亚冷战的源起。  相似文献   

16.
在第一次印支战争期间,围绕着战争目标和各自利益问题,美法双边关系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1949年以前,美国基本采取观望态度,法国独自作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逐步插手印支事务,对法实行经济军事援助,美法关系比较密切;1954年,随着战争结局的明朗,美国渐有取代法国之势,法国对美离心倾向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20世纪80年代福利危机的研究中,福利国家退却通常被等同于减少国家对社会服务领域的干预。但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表明,福利的扩张和削减与国家作用大小并不是同步的。二战前法国的福利制度随着国家作用的上升从分散走向统一,二战后确立的福利制度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一种平衡,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福利调整则伴随着国家权力在福利体系中的上升。从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福利制度理念、福利体系结构以及福利提供方式是帮助我们理解国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的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尊敬的国民们:独岛是我国领土,而且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我国领土。日本侵略韩半岛时,独岛是最先被吞并的我国领土。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为了发动战争而占领了这块土地,并将它编入日本版图。日俄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取得对韩国的实际控制权而发动的侵略韩半岛的战争。日本以与  相似文献   

19.
沈洋 《法国研究》2011,(2):96-99
17世纪中后期,法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与海军,法国成为海上强国,在印度、非洲和美洲等地扩大了势力范围。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海权受到英国的挑战,经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年)和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国摧毁了法国的海上力量,法国的海权走向衰落。本文从政治、经济、海军三个方面对18世纪法国海权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法国的战争小说源远流长,成就卓著。本文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法国战争小说为研究对象,归纳出这些作品的四大艺术特色:(1)秉承现实主义传统和传记风格;(2)具有人道主义情怀和个人主义倾向;(3)充满精神力量和哲理色彩;(4)顺应文学发展潮流,推陈出新,异彩纷呈。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时代背景、法国的文学传统,以及作家的创新息息相关。进入新世纪后,战争的阴霾并未消散,探讨战争小说旨在揭示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