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国学热”中,人们对什么是国学,旧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创新旧国学,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如何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国学、国学热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学”概念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回应“西学”的挑战。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抵制、中国惊人的发展变化、对“东亚发展模式”的探讨、“软实力”建设的提倡等,是“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对“国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五四情结”、“斗争哲学情结”、“意识形态情结”、“西方中心论情结”等,仍严重阻碍着中国人之“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东耳 《瞭望》1993,(39)
据说,“久违了”的“国学”又在“悄然兴起”,而且是最近打出的一面“旗帜”,不禁愕然。“国学”一词,若是追根寻源,最初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即后世所称的国子监。“悄然兴起”的“国学”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后来有“国故”一词,是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大约到了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些留日的学生把日本人研究中国文化的“支那学”一词迻译过来,这才有了“国学”一词新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纪硕鸣 《党政论坛》2012,(22):24-24
促成“汪辜会谈” 南怀瑾集国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为一身,在两岸三地享有盛誉,更重要的却是他的政治贡献。曾经在南怀瑾晚年多次探访并深谈的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对亚洲周刊表示:“其实,南怀瑾最关心、最在意的还是政治。  相似文献   

5.
张扬楼材 《学理论》2009,(30):203-204
国学自二十世纪初创制以来,关于国学的概念就从未统一过。目前仍有学术市场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汉学”、“儒学”、“经学”、“孔学”、“中国传统文化”、“国粹学”、“国故学”等等。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来看,其中大多数观点都有一定的狭隘性。而真正国学(或称“中学”、“汉学”),应是代指中国古代文化全体的学问。  相似文献   

6.
国学传统与现代学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学”是近代以来相对于“西学”而兴起的关于中国固有学术的一个新称谓,国学的内涵虽然不断变化,但国学的基本传统却必须追溯到孔子,孔子通过整理六经,建立了国学强调社会责任的传统、追求天下大同的传统、追求善美和谐统一的传统。这些传统,是拯救现代学术的良药。  相似文献   

7.
综观近代国学思想可以发现,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思想在近代哲学家中最为相似,而与同时代的哲学家渐行渐远。进而言之,两个人的国学思想之所以高度相似,源于对诸子百家的整合以及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宏观认定。这些通过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称谓最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且直接影响着两个人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和对国学的研究。康有为、谭嗣同都以孔教、孔学整合诸子百家并且以孔教、孔学称谓中国本土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两个人国学理念的契合度和相似性;反过来,相近的国学称谓以及国学理念不仅决定了康有为、谭嗣同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而且框定了两个人国学研究的宗旨、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8.
国学,亦称中国学,即中国学术的简称。民国初年,一些爱国学者编印了《国粹学报》,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又做了“国学概论”的讲演,于是国学的名称流行起来。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为“汉学”,也叫“中国学”。中国的学术,渊源在先秦。那时,产生过诸子百家争  相似文献   

9.
国学的度越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国学”研究再度升温。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先后成立并复办国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学方面的学科或研究机构。与此相应,社会上也出现了争相举办“尊孔、祭孔”仪式和“诵经、读经”活动的热潮。如何正确认识国学热?如何对待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为此,本刊组织了相关文章,就以上问题进一步展开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钱之俊 《各界》2013,(7):85-88
很多年里,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一位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销声匿迹于人们的视野中,即便在近年重新发掘钱基博的背后,也是其子钱钟书巨大的身影。但自2007年钱基博诞辰120周年之际,华中师大召开“钱基博与国学研讨会”,到几家出版社系统出版规模庞大的钱基博作品集,一个“诂经谭史、学贯四部、著作等身、成就非凡”的国学大师形象已逐渐清晰起来。历史,就是这样一个被创造、被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奔溪 《瞭望》1993,(39)
报载:北京的“幽州书院”是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国学水平”而创办的。据说“其办学方向大致是遵循宋明以来的‘书院’制”。教学主要内容以“经史百家为主”。有的学者认为“从匡救时弊的立场来看”,创办这样的书院,学习这些科目“无可非议”,而既称“国学”,则《四书》、“五经”是非读不可的,只是唯恐教“经”者教不好,“读经”者读不透,这颇使学者担心。  相似文献   

12.
戴廉 《瞭望》2005,(43)
在大小媒体都在为“国学院成立”一事争吵不休时,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国学”作为专业,并不约而同地表示:“就是喜欢!”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不仅界定了文化的内涵,考察了“文化的总量”,系统回答了文化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化,而且彰显文化的民族性,用文化将个人与群体、社会联为一体.梁启超对文化的界定和诠释紧扣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传”这个主题,既影响了他的国学理念,又与国学一起弘扬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4.
张健 《理论探索》2003,2(2):6-7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强调了“解放思想”,凸现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江泽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突出了唯物辩证法。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思想和工作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戚义明 《党政论坛》2012,(14):40-41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进入“两年徘徊期”。1977年至1978年,复出后的邓小平“放了一炮”、点了“三把火”,推动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声炮”与“三把火”,集中反映了邓小甲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史飞翔 《各界》2014,(12):93-93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长达1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此前长期潜心于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  相似文献   

17.
王杰 《理论视野》2007,(1):30-31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在我们的思想文化领域,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出现了“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随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等。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国学热中,以下倾向需要引起注意,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1·要警惕国学热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国学是我国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的思想、学术和文化,本来无所谓冷热,但是,由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有过100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否定,当我们看到否定历史、否定文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并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国人的平和心态逐…  相似文献   

18.
焦点人物     
《瞭望》2005,(27)
启功:一代国学大师仙逝6月30日,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3岁。启先生生于1912年7月26日,受业于著名史学家  相似文献   

19.
在遏制“恶搞”、“无厘头”之风蔓延的同时,更须反思此风盛行的土壤,对症下药“姚明”被抢注成卫生巾商标,“雷锋像”成避孕套包装,一个自称“国学辣妹”的年轻女子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声称要“勾引孔子”——这是最近三个典型的“恶搞”案例。有人哈哈一笑,有人津津乐道,更多的人义愤填膺,而“恶搞”者又狂赚了一回“眼球”。  相似文献   

20.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长期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己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早日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