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荆公新学与苏氏蜀学、两宋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公新学是以王安石为核心的理论学派,在北宋中期居于官学地位,对两宋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苏氏蜀学与荆公新学、北宋理学可以说是同时并兴,呈三足鼎立之势.作为新学的对立面,蜀学的思想体系正是在批判新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以二程洛学为代表的理学,很大程度上也是伴随着与荆公新学的激烈斗争而逐步得以发展和完善.当然,除了提供批判对象、助其建立学说之外,荆公新学对洛学、特别是对程颐易学的正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南宋时期,理学逐步取代了新学的官学地位.不过,作为南宋理学之重要一派的陆九渊心学,与荆公新学却具有不少内在的关联,在思想倾向和主张上存在诸多相通、相近甚至是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试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统宗族文化与农村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沉寂多年的中国农村宗族势力逐渐复苏并迅速蔓延,并对农村社会生活产生了诸多深刻的影响。本文就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对如何引导农村宗族文化,促进农村形势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快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进行创造性探索。  相似文献   

3.
2020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第六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第七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被称为四川省文旅"三会"。2020年9月,在四川省乐山市举办的四川省文旅"三会"中,相继成立的"巴蜀世界遗产联盟"与"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成为乐山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期,程颢、程颐、程颐讲学洛阳,号为洛学。宋末元初,洛学在其发祥地中原一带的传播,虽不及江南,但仍有余续;明清以降,语学在中原地区日趋兴盛。研究洛学的这种演变规律,有助于推动中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北宋理学奠基阶段的主要人物,按照朱熹的说法,有周敦颐、司马光、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六先生。实际上,邵雍、司马光在研究《易》的方法上是象数学。在六先生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学派逐渐由兴盛趋向衰落,个别学派虽有余脉,却无大影响。所以,由北宋到南宋这种学统的传递,实际上只有二程洛学比较广泛,得到了迅速发展。因为,二程洛学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分析范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市民社会在中国逐渐形成与发展.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既是整个社会系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变革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会反作用于这些社会领域,对它们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中国行政文化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为基础,论述了市民社会的发展对我国行政文化革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子思想与邹城发展房立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面对现代社会遇到的社会问题无法根本解决时,转而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孔孟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绘画艺术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千百年来,四川绘画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过去的100年里,更是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绘画艺术家和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8.
毫无疑问四川是文化大省。久远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形态、独特的文化式样,以及现实中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每一项都有足够的“指标”切中文化大省的题中要义。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可能依然会认为考古对于四川文化是一种强力的支撑。毕竟,考古发现实实在在地证明着巴蜀文化的厚重与博大。人类起源是当今世界十大科学课题之一,因为人类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生产的过程。20世纪中国的考古特别是四川的考古发现为这一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巫山龙骨坡、资阳人、三星堆……这些在巴蜀文化遗存中留下的实证符号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突破,对…  相似文献   

9.
贾兆鑫 《世纪桥》2009,(3):73-74
清朝晚期中国的各项事业,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近代化变革。交通作为社会经济和人们衣食住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清朝晚期铁路的兴起是清代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近现代化转型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近现代以来的转变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交通事业也因晚清晚期铁路的兴起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0.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过良好的作用,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更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黔东民族地区传统家训中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对如今的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在“牢监大学”自学成才到三十年代主编《中国农村》,从在新四军和苏北抗大讲授政治经济学到主持山东解放区的战时财经工作,从建国前夕在西柏坡协助周恩来同志处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经济工作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深入探索,薛暮桥以其睿智的头脑、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论述,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性的政策主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泰斗、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904年,薛暮…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的仁学思想,一反历来视仁义与事功为两截的观点,从仁义与事功相联系的角度出发,,以心性之"四端"为仁义的根本落实处,以"亲亲"事君"为仁义主要的具体内容,认为仁义须要"艺植灌溉"方能得"成熟",而其着手处,则在"恕"之一字.黄氏的学思想其实是以"自然目的说"为理论背景来展开论证的;其所谓仁义与事功必然相联系之说,并非以人性之张扬为标识,而是以人的行为应当与天地之间的"一段生意"与"自然目的论"的要求相合为其指归的.黄宗羲的这些思想,是他意欲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的理路相合,从而在经世致用方面发挥其更为剀切作用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3.
边家珍 《理论学刊》2005,(8):101-103
郑玄是东汉最大的通儒,他打破了今古文经学的分界及各种家法师法,融通众家以为一,因而可以说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论者每以为郑玄推翻了今文经学,实际上,郑玄经学有明显的今文经学色彩。汉代经学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人归咎于郑学,这是对郑玄经学影响的一种歪曲,并不符合学术发展史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宋元学案》由于其前后历经三阶段叠加编纂的曲折成书历程,同时具有哲学史、思想史和文献汇编三重性质。首先在文献编纂上,《宋元学案》以其内容构成的完备性集学案体史学著作之大成,成为现代学术思想史之范式,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其次在思想史构建上,编纂者在《宋元学案》中构建了完整的宋元儒学思想史体系,体现了兼容开放的思想史观,并可据以探讨宋元儒学思想史中各地域的学术源流及特色。最后在哲学思想诠释上,黄宗羲、黄百家父子为代表的编纂者从本体工夫合一论出发,对宋元学者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诠释和评价,包括哲学观点的诠释、哲学派别的比较、宗教观与耶儒交涉等方面,体现了清代浙东学派一本万殊、经世致用的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摒弃了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沿袭之累,在继承陆学的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缜密的心学体系,从而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6.
刘伯明文化观的"学衡"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学术文化流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学衡派”,是由一批学界持文化守成的文人圈所构成,刘伯明在其中起了有类于“理想型人格”的作用,有如蔡元培在“新青年”文人圈中的作用。这一南一北的阵势,对重建中国文化范式,存有不同的理念。刘伯明力主中西调和,对西方文化的现代性提出质疑,反对将西方文明简单武断为单一的“路向”,以为中西文化的调和与融洽,更宜于中国,也更合于人类文化发展的思想与经验之轨。  相似文献   

17.
潘富恩 《学习论坛》2005,21(12):60-62
“吕学”是南宋时期浙东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的学说思想,它有着“中原文献之传”的家学和家风。它留意复杂的自然现象“天之文”和社会现象“人之文”,对传统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了辩证的理解和诠释。认为天地万物乃“各得其所”与互为“兼容”、和谐发展、共生共存。人际交往上主张“泛观广接”求同存异,反对“道不同不相知”的观点,力求达到互解互谅,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体育若干重大事件主要亲历者的采访,从一个侧面展现这些重大事件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以深切缅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新中国体育事业所作的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