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要留清白在人间□刘学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寓志的七言绝句,借吟咏石灰来抒怀言志。于谦生活于公元1398—1457年,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是历史上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石灰吟》是他少年时代...  相似文献   

2.
屈原在《离骚》中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于谦《咏石灰》的后两句是:『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纵观古代有识之士,常以清白自勉。为了维护清白,不惜付出生命。共产党人也要讲清白。清廉艰苦,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这就是革命的气节、情操,...  相似文献   

3.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熟悉明朝的于谦,想必大家都是从这首不朽名作《石灰吟》开始的。其实,于谦不仅把一生廉洁清白和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留在了人间,更是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佳作,成了我们历史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4.
清廉所长─—记景泰铁路公安派出所所长李天杰本刊通讯员王天虎「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景泰铁路公安派出所所长、共产党员李天杰的人生信条。一九八七年,三十四岁的李天杰出任景泰铁路公安派出所所长。派出所每年要办理各类案件近百起。作为一所之长,许多人都想从他那...  相似文献   

5.
齐夫 《前线》2010,(8):56-56
<正>养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骨气即坚强不屈的气节。气节者,志气、节操也。国人历来推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节操,赞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气节,寄情"要留清白在人间"  相似文献   

6.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明代诗人于谦的<咏石灰>,不知被多少人引用引证.于谦以石灰自比,展现了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性格.这种精神,也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脉.之所以重读这首诗,是基于省委决定,从3月底到6月底,在全省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开展一次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余心声"选择在清明节当天发表<论领导干部的作风>,充分显示了省委领导对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期待和加强我省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紧迫.  相似文献   

7.
要留“清白”令治国据报载,江苏泗洪县农行近几年有个内部规定,就是在国家有关干部职工离退休条件之外,又加了"走前审计"一条。行内人称之为"走前过关"。此举深受干部职工的拥护和支持;连"过关"和行"将"过关"的人也说:"留下清白走,不迟更无悔!"据说,该...  相似文献   

8.
于谦和北京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其祖父做过主事,父亲没有作官。于谦少年好学,年十五,为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在青年时代,于谦就仰慕文天祥,曾撰赞词置于座右;又赋《石灰吟》以述志: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御笔提名,升拔三十三岁的于谦做了第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3,(5):73-73
中国古代廉吏,无不注重诫妻教子,共守清白。其中,以诗为体以言志的,不在少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职任左拾遗。诗人新婚不久,即写下《赠内》一诗与妻共勉:“蔬菜足充饥,何必膏梁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元代进士吕思诚,官至中书左丞,家中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10.
要留清廉在人间韩波,张春林1995年西北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绍武同志,面对不治之症,写下遗嘱:“死后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保存骨灰,骨灰撒在他生前工作过的试验地里,所留科研资料,在所里需要时可上交供参考应用”。并告诫子女,不准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以...  相似文献   

11.
正"要留清白在人间。"干干净净,几乎每个人都心向往之,奈何俗世凡尘,名利织成网,白璧无瑕谈何容易?尤其是一旦手握权力,各种诱惑、算计就来了,各种讨好、捧杀围猎,叫人如何抵挡?但,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如是主张标榜,而且实实在在做到了。在延安时,毛泽东穿的一套旧军装补丁摞补丁,警卫员一数,大大小小有16块。据警卫员马武义同志回忆,在开国大典这一天,毛泽东同志所穿的内衣左右两个衣袖一边一个大洞,而且还是在西柏坡时,卫士长李银桥的妻子用袜子头给补上的。  相似文献   

12.
政声     
政声王锦春人来世间走一遭,总想留个好名声。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一介布衣,就心态而言,大多向往留芳人间,真打算留下恶名、骂名甚至"骨朽人间骂未销"者极少。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这是对表里不一,内丑外美者的形象讽刺,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光彩的人也知道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于谦(1398-1457),小时候在吴山三茅观读书期间,曾写下一首题为《石灰吟》的小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小诗虽仅寥寥四句,但却咏物言志,正是于谦一生的真实写照。可谓人如其诗,诗如其人。于谦进入仕途后,果然不违初衷,不仅居官清正廉洁,而且刚正不阿,从不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以图荣华富贵。在他任职河南、山西巡抚期间,朝庭正值宦官王振专权。当时,王振被公侯勋戚呼为“翁父”,连皇帝明英宗也称王振为“先生”,可见王振当时的权势有多么显赫!于谦进京奏事,有人劝他,即使不…  相似文献   

14.
廉吏诗拾趣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是以“廉明公正”著称的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入京诗》。他赴京就任监察御史时就抱定这样的主张:生活用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归劳动人民享用,当官的如若贪污受贿,那么就会使劳动人民遭受祸害;当官一定要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不纳寸礼。他说到做到,死后家无余资。杭州西湖岳庙里就有他的铸像,一直为后人所敬仰,他把清白留在了人间。“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分明伤清白。”这是唐代白居易的“检讨”诗。白居易曾在杭…  相似文献   

15.
郭庆晨 《党课》2012,(3):72-73
“守白”一词出自《庄子·人间世》里的“虚室生白”,意为保持空明的,已幢。后来,“守白”就引申为咯守清白、保持清廉,并成为中国官场上久谈不衰的话题,当然也是官场上一直都解决不好的难题。宋代爱国英雄岳飞砚上的铭文“坚持守白,不磷不淄”的意思是说,做人要像玉石一样洁白、坚硬,决不能被玷污。据说此砚后来辗转传到另—位爱国英雄文天祥手里,  相似文献   

16.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语出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意思是:清风两袖,返回京城,得让老百姓议论长短。明朝时,在地做官的人,每逢进京朝见皇帝,要带一些从当地搜刮来的土特产,以献给皇帝或朝臣。当时任兵部书的于谦极为反对这种风气,当巡视河南还京时,什么礼物也没带,写了一首表心迹的《入京》。“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闾话短”就是其中两句。后来,人们根于谦诗中的“清风两袖”,改为“两清风”,用它来称赞那些居官清政洁的人。于谦的一生正直清廉也后人传为佳话,于谦一生始终践自己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官当如…  相似文献   

17.
给群众一个明白要干部一个清白我们是如何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共延长县委书记薛天云给群众一个明白要干部一个清白我们是如何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共延长县委书记薛天云近年来,我县广大农村,通过社教、后进支部整顿、小康村建设等形式,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作了大...  相似文献   

18.
礼惠  彭现 《新湘评论》2014,(23):61-62
白香山曾于读李杜诗集后发出“人间要好诗”之深沉感叹。做诗原非易事,做出好诗尤难。何以能如李杜般做诗?何以能做出李杜般好诗?何以能将诗做到李杜般境界?古往今来众多诗人曾为之苦苦思虑。当今之诗人要将诗做至于李杜亦无多让,则实在是遥程万里,雪满弓刀。然令人欣慰者,毕竟有人在朝此方向与目标努力,有人正一步一印、艰辛跋涉于此途。  相似文献   

19.
海纳 《学习月刊》2012,(11):4-4
在浦东、井冈山和延安三所干部学院举行的春季开学典礼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讲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他说:“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清白真的是太重要了。能够坚守清白的人.无论变换多少次岗位.经受多少次考验,总能一步步前进。不能保持清白的人.虽然也曾多次取得显赫的政绩和耀眼的光环.但却往往因为一些不清白的牵扯.最终导致身败名裂.自毁前程。  相似文献   

20.
片石抵千金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为官清廉,有口皆碑。离任后的一天,他突然反省自己曾做过一件不能饶恕的愧心事,便作诗一首:“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