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术概念意义上的政治权利的内涵可被描述为公民以积极作为的方式参与或接近国家权力成立和运作的、反映公民对国家的能动地位的权利。它是由产生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监督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了解国家事务及对其发表意见的政治权利、组织性的政治权利、抵抗性的政治权利等六项子权利构成的复合性权利。同时,欲全面廓清政治权利的概念,还需比较其与参政权、民主权利、公权利、政治自由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分析方法的必要交代 政治权利,“是作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主体的具体承担者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贯穿了宪法权利从近代宪法到现代宪法的演进历程,或曰是近代宪法权利与现代宪法权利这二者之间的一种枢纽。”^[1]虽然政治权利在整个宪法权利体系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我国宪法中的"政治权利"的概念直接来源于政治用语。对政治概念不加区分地法律化,引起概念逻辑的混乱,并导致了对权利的肆意破坏。因此,应当抛弃传统的"政治权利"概念,而提出"宪法化、法律化的政治权利"概念,即参政权体系。  相似文献   

4.
“宪法”词义的界定是宪法学研究的前置性问题,是宪法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基础。宪法概念的学说史梳理,即以“八二宪法”颁行以来大陆学者对“宪法”词义的界定为分析对象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在大量实证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学者们对“宪法”词义界定的多样性、在何种程度上体现出统一性,进而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发现并描述这种统一性。故“八二宪法”颁行以来各种界定“宪法”词义的宪法学专著与教材、法学概论(法理学)教材、法律辞书以及相关学术论文就成为比较分析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公民的政治权利在形式上包括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三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世界人权宣言》和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人们对应有权利的认识开始趋于一致。但是,法定的政治权利和实有的政治权利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努力减少甚至消除它们之间的这种差距。  相似文献   

6.
政治权利是一个内涵很不确定的概念。宪法文本中的公民政治权利应当仅限于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认识这一问题需要注意区分“宪法文本中的公民政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及“公民与政治有关的政治权利”三个不同的范畴。刑法将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作为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不符合《宪法》第35条的规定,应予修改。此外,刑法有关剥夺政治权利的范围应作适当扩大。  相似文献   

7.
张悦 《法制与社会》2010,(21):156-157
本文从分析法律层面上确立的政治权利的范畴入手,首先确定了本文所要探讨的政治权利所包含的内容,奠定了论述的基调。其次,以军人这一特殊群体为分析主体背景,确立为军人所应履行的职责义务,并且结合《内务条令》等相关军事法规,分析了军人政治权利在实践中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李继红 《法制与社会》2011,(10):298-298
民初随着西方法文化和男女平等思想的传入,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理论考察中国妇女问题。虽然法律上没有赋予民初妇女平等的政治地位,但辛亥革命的爆发、五四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使觉醒的妇女开始为争取平等的政治权利而斗争。  相似文献   

9.
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适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霞 《法律科学》2000,(6):118-125
数个剥夺政治权利实行并罚时 ,应适用限制加重原则 ,在数个宣告刑期的总和刑期以下 ,最高刑期以上决定应执行的刑期 ,但最高不能超过七年。数主刑中 ,有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有的未附加时 ,并罚问题的各种既有见解均各有其利弊 ;实际上 ,有期徒刑、拘役执行期间 ,罪犯不应享有政治权利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 ,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另外 ,剥夺政治权利与罚金、没收财产的并罚 ,应适用并科原则实行并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公民政治权利分配的标准入手,把公民政治权利分为基本政治权利和非基本的政治权利,并进而分别推出它们各自的分配标准,但这种标准也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在分配原则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是譬如:功利主义、契约论这样的"元理论",最后指出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的原则实际上是一种按照贡献分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概念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这一概念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司法、新法律传统中的司法和现制中的司法。在正史中,司法作为学理用语最早出现在《汉书》中,作为政府职务,它最早出现在隋代,历唐、宋而亡。古代司法的核心意义是"司刑",与税收、户籍管理一样,是地方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新法律传统中的司法出现于清末变法后,它的核心含义是与立法、行政相对立的审判,是宪政概念下的法概念。同时,司法也保留了行政意义,是指称行政机关中与审判相关的事务。现制下,司法一度被负面化并从政治法律语言中消失了20多年,改革开放以后,司法得以复活,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但是,司法与宪政的意义关联被忽略,这需要学界作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在对犯罪人已因一罪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情况下,不能排除对犯罪人所实施的其他犯罪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可能性。对于数个有期限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应当参照限制加重原则,即在数个宣告刑期的总和刑期以下、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应执行的刑期,但最高不能超过10年。  相似文献   

13.
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是否应包含剥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理论界对此存有争议。从宪法等法律规范来分析,取消剥夺言论等六项自由是必要的,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另外,对犯罪分子的剥夺言论等六项自由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年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是否应包含剥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理论界对此存有争议。从宪法等法律规范来分析,取消剥夺言论等六项自由是必要的,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另外,对犯罪分子的剥夺言论等六项自由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年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对于刑法中剥夺政治权利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飞宇 《法学家》2005,(1):134-139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附加刑的一种,但是由于宪法学者和刑法学者考量的角度不尽一致,对于政治权利的内涵存在不同理解.本文考察了我国宪法文本中政治权利一词的起源以及作为宪法è权利的应有之意,对完善我国刑法的相关条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平 《行政与法》2010,(1):64-66
我国刑法关于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规定的合理性存在疑问。从刑罚的内容上审视,剥夺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基本包含于管制之中 从刑罚的对象上审视,管制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范围十分狭窄 从刑罚的适用上审视,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带来操作上的诸多麻烦。因此,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规定应取消为宜。  相似文献   

17.
黄力生 《法制与社会》2010,(33):282-282
本文结合刑法的相关法条就判处缓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如何起算作了简要的分析论述,以期对如何正确界定该类法律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王海军 《中国法学》2022,(6):262-281
“检察权”是我国《宪法》上一项由检察机关独立行使的国家权力。从概念流变来看,清末变法构建了现代“检察权”概念中的职权维度,在民国时期不断扩展。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人民检察制度建设中,“检察权”概念术语首现,并与苏联检察立法一并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检察立法,其内涵为具有法律监督属性的检察职权。1954年《宪法》将“检察权”概念宪法化后,拓展出了国家权力的意涵,确定了行使职权的独立性,并延续了法律监督属性。改革开放后,1982年《宪法》明确“检察权”为独立行使且具有法律监督属性的国家权力,在刑事检察方面行使职权。在现今中国立法中,“检察权”为独立行使、蕴含极强的法律监督属性、包含多项职权的国家权力,发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9.
剥夺政治权利既然是附加于有期徒刑、拘役主刑的,只有在主刑执行完毕和假释之后执行,才能充分发挥资格刑的功能.以"刑罚执行完毕说"作为解决缓刑犯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起算问题为妥,既有法律依据,又有刑罚理论依据.对剥夺政治权利与管制的期限相等时"同时执行"的理解,应采纳"有始有终说"的释义观点.  相似文献   

20.
犯罪概念是刑事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不同的语境会得出不同的犯罪概念,而不同的犯罪定义则反映了不同的犯罪观念。贯穿中国刑法现代化的思想主线是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融合、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的统一,因此,刑法现代化视野下的犯罪概念也应体现这一价值取向。中国现行刑法规定的犯罪定义在总体上契合刑法现代化的要求,但在具体说法上应修改为:符合刑法规定的、侵害法益且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