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的狂躁,从海底喷涌而出。强烈地震,肆无忌惮地推开海水。几十米高的水墙,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扑向沙滩……" 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所有有关2004年重大国际事件的评选,都显得太过匆忙。它几乎只用了一瞬间,便唤醒了人类关于洪荒浩劫的记忆。" 海啸无情人有情。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人类共同的灾难,我国政府迅速派出了医疗救援队。为救助灾民,中国红十字会设立了救灾专用账户和捐赠热线,接受社会各界捐款。面对浩劫,中国人民感同身受,我们虽不富有,但我们真情无私。  相似文献   

2.
《时代潮》2005,(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的狂躁,从海底喷涌而出。强烈地震,肆无忌惮地推开海水。几十米高的水墙,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扑向沙滩……" 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所有有关2004年重大国际事件的评选,都显得太过匆忙。它几乎只用了一瞬间,便唤醒了人类关于洪荒浩劫的记忆。" 海啸无情人有情。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人类共同的灾难,我国政府迅速派出了医疗救援队。为救助灾民,中国红十字会设立了救灾专用账户和捐赠热线,接受社会各界捐款。面对浩劫,中国人民感同身受,我们虽不富有,但我们真情无私。  相似文献   

3.
世纪噩梦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的狂躁,从海底喷涌而出。强烈地震,肆无忌惮地推开海水。几十米高的水墙,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扑向沙滩……" 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所有有关2004年重大国际事件的评选,都显得太过匆忙。它几乎只用了一瞬间,便唤醒了人类关于洪荒浩劫的记忆。" 海啸无情人有情。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人类共同的灾难,我国政府迅速派出了医疗救援队。为救助灾民,中国红十字会设立了救灾专用账户和捐赠热线,接受社会各界捐款。面对浩劫,中国人民感同身受,我们虽不富有,但我们真情无私。  相似文献   

4.
谢芳 《中国减灾》2007,(5):48-48
2004年12月20号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的强大地震,给印度洋周边国家居民造成了灭顶之灾,灾难不可避免,但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原本可以缩小到最低限度。据了解,地震引发的海啸  相似文献   

5.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受灾国人民的痛苦和面临的困难,深深牵挂着中国人民的心,中国政府和民间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社会各界自发地向灾区踊跃捐款,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在组织开展对印度洋海啸灾区民间捐赠活动中,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此次民间对印度洋海啸的捐款统一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各地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慈善会负责接受,民政部负责民间捐赠的组织协调、宣传报道、数据汇总、信…  相似文献   

6.
双周关注     
《时代潮》2005,(2)
【时政】世纪天灾" 当2004年行将翻过最后几页时,印度洋深处震波掀起的滔天海啸成了这一年最沉重的休止符。" 死亡从大海的深处鼓涨起来,黑色羽翼张开来笼罩了陆地,把数万人的生命带入了黑暗的洋底。在那一刻灾难超越了国家、民族,超越了人种与文化,超越了争端与分歧,这就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是人类的集体伤痛。" 我们无法对这样的人间灾难表示漠然:我们为死难者哀悼,为生还者祝福,我们也为整个人类的平安而祈祷。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复杂的国际救援行动由此展开:中国积极援助、美国慷慨解囊、欧洲国家全力救援,日本…  相似文献   

7.
应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如2004年末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2008年我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再次警示我们,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预警工作,在减灾领域乃至实现人类千年发展目标具有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8.
据1970年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全球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数量、死亡人数都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趋势明显加速。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我国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3·11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等重特大灾难事故频发,宣告全球已经迈入高风险时代。应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与可  相似文献   

9.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总是灾难不断.然而,像此次印度洋地区地震和海啸造成的人类如此大规模的集体死亡事件,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0.
大志 《中国减灾》2005,(2):54-54
发生在2004年12月的印度洋大海啸已经吞噬了23万多人的生命,让人类再次感到海啸的恐怖。其实,只要掌握必要的逃生知识,在海啸灾难中还是可以全身而退的。  相似文献   

11.
印度洋海啸灾难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面对如此巨灾,中国的有关专家是如何评说的?中国能否从这次海啸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得到一些启示和思索?  相似文献   

12.
徐娜 《中国减灾》2011,(4):11-11
据1970年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全球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数量、死亡人数都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趋势明显加速。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我国“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3·11”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等重特大灾难事故频发,宣告全球已经迈入“高风险时代”。  相似文献   

13.
谁也没有想到,2004年的结束没能像往年那样平淡而欢快,一场迎面扑来的巨大灾难袭击了印度洋,也激荡了世界。 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8.7级地震。12时21分,印度尼科巴群岛西南海域又发生7.5级地震。两次地震引起了巨大海啸,东南亚和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尔代夫等多个国家受到波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截止到2005年1月10日,已有15.6万人死亡,还有10万人失踪。 面对邻国的灾难,中国政府和人民予以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注,与世界各国爱心人士一道,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国际大援助。  相似文献   

14.
《上海机关动态》2005,(2):11-1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8.7级强烈地震,引发海啸殃及东南亚数国,死亡人数高达15万,成为人类百年来最大的一次自然灾难,这一天,中国海运集团在印度CHENNAI港装货的桃花山号货轮,亲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时刻:滔天激浪呼啸而至,码头集装箱纷纷落水,海内多艘渔船翻沉,港内多艘大型油轮和货船断缆失控。  相似文献   

15.
印度洋海啸之所以造成如此大规模的灾难,一方面是天灾来势迅猛,另一方面,人类的因素也不可忽视。毕竟海啸要想从海上登陆,必须要越过三道自然屏障,第一道是珊瑚礁,第二道是红树林,第三道是海滩沙丘或礁石。专家认为,印度洋海啸损失惨重,与这些自然屏障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有或多  相似文献   

16.
《时事资料手册》2005,(1):43-43
2005年1月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同舟共济重建美好家园》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说,印度洋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夺去了十几万人的宝贵生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不仅是有关国家的灾难,也是全人类的灾难。  相似文献   

17.
地震与海啸     
《时事资料手册》2005,(1):47-47
美国地质调查局已将2004年12月26日上午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列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就这次地震为何导致如此剧烈的海啸作如下解读:  相似文献   

18.
前言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也是全球自然灾害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搞好区域灾害管理的多边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自然灾害往往波及几个国家,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灾难影响到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马尔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处在多个地质板块的汇合处,东盟各国始终受到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而南亚各国也不断承受着来自洪水、地震、飓风和干旱的巨大危害。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2007年南亚洪水、2013年超级台风"海燕"等灾害都  相似文献   

20.
钟振 《当代广西》2005,(1):32-32
新闻背景:2004年12月26日,平静的印度洋上,海啸突如其来,灾难夺走了十数万计的生命,摧毁许多美丽安宁的家园。就从那天开始,每天都在不断上升的海啸死亡数字揪紧了人们的心。东盟兄弟有难,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广西各界责无旁贷地慷慨捐献,大力援助受海啸肆虐的灾区。孩子纯真的爱心,拉开了广西捐献援助海啸灾区的序幕闻悉海啸灾难发生,广西红十字会发出了诚挚呼吁,希望社会各界发扬国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