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争取国际人权话语权需遵循"解构—建构"的思路。就"解构"层面而言,通过回溯西方人权话语的生成史,揭示其实质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和难以被证实的抽象假设。从"建构"层面来看,中国人权保障所取得的实践成就,以及推进人权保障中所形成的人权话语,在实践和理论上为中国争取人权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置此之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人权话语权的争取策略和进路,坚定人权自信,深度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权内涵,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权话语传播主体,不断充实和更新人权话语叙事载体,增强在联合国人权中的议题设置和通过的能力,大力培育人权理论和实践的高端人才。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70年人权理论研究根植于社会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经历了以实质平等为导向,由实践到规范研究的蓬勃开展到革命话语下逐步遮蔽的奠基阶段;从思想破除遮蔽到以问题导向对话和沟通的探索式研究初创阶段;从生存权和发展权提出到理论争鸣实现人权入宪的研究深入阶段;从主体反思和论域扩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阐发的人权体系成熟阶段。这一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贯穿于主体塑造、价值追求、破除藩篱的理论探索,党带领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形成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实践面向,人权理论面向古今中外渊源生发机制反复追问,逐步成为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三大支柱。新时代人权理论研究面向三大命题: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和民族化的深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释和话语表达,古今中外人权理论研究成果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人权理论与观点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论述上,而是紧密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与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权观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旗帜鲜明地阐明了自己对人权的独特见解。这不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而且对于指导、推动本国与世界人权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将邓小平人权思想的主要之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时空建构理论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贯穿于其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始终。历史逻辑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元逻辑”,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之生成背景、主体选择、伟大成就构成了历史性的逻辑脉络。价值逻辑是以基于共同价值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价值体系,突破了普世价值以及绝对主义时空观的封锁,以共识性的价值观为人权的对话、商谈和治理提供了时空语境。实践逻辑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叙事风格,有效拓展了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空间、勾连了过去与未来的时空联结。理论逻辑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关于人权主体、人权价值、人权功能、人权话语等人权论述的整合,提升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时空构想能力。这四者呈现“四位一体”的时空结构,价值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是历史元逻辑在理想观念、制度设计和话语体系等社会时空领域的延伸,可以从中发现或提炼出具有开创探索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何田田 《法商研究》2021,38(5):61-73
话语是反映价值观和思想的可察之途.大国外交离不开国际法,国际法的首要价值是秩序.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考察与研究中国外交话语表达所蕴含的国际法秩序价值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基本话语,是国际法治中国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对外交往实践中所秉持的立场和价值观的演变过程,是中国在不同时代背景中开创性地运用国际法解决问题并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逐渐扩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重要论述”彰显人权理论发展的自觉性、主体性、时代性,饱含当代中国人权的理论创新、理论发展、理论提升、理论深化。“重要论述”总结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特征经验,形成了系统化的人权发展道路理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揭示了中国人权事业的人民主体性,超越了传统人权主体学说,拓宽了人民主体性的理论维度;以“生存和发展”“人民幸福生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构建了“基础性权利—目标性权利—最高价值追求”的“三阶层”人权体系结构;强调依法推进、协调推进、务实推进、平等推进人权,形成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带有普遍意义的人权保障方式理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提出了推进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的整体性方案,丰富了人权文明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基本人权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的罗尔斯将目光转向国际社会,提出以"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形式平等权"为核心的基本人权思想.这一思想深受国际人权斗争的现实及国际人权理论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舒尔和文森特的低度人权理论的影响.尽管罗尔斯的基本人权思想有助于减少国际人权领域的分歧,但是我们应该从实然和应然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看待基本人权问题,防止把基本人权演变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普遍人权.  相似文献   

8.
论人权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Human Rights)彰显人的人格和尊严,对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而言,人权既是一种"必要",又是一种"追求"。个人是人权的主体不容置疑。随着人权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人们对人权主体的解读趋于多样,"集体人权"相对于"个人人权"亦应运而生,由此引发了人权的归属之争——人权归属于个人?人权归属于集体?本文通过对人权内涵及其价值追求的分析,阐述人权主体的单一性,探讨"集体人权"的正当性,并论述人权的真正归属是个人。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系列论述是系统性的人权认识和人权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权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国内法和国际法的法理基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和2022年2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以人权为主题的集体学习时所做的讲话,是对当代中国人权观的集中概括和阐述。人权的基础是人的固有尊严。人权是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有机统一,是具有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概念。当代中国人权观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从本国实际出发、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依法保障人权和积极推动全球人权治理这六个基本经验和基本特征。生存权和发展权、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提出是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促进全球人权治理和人权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过程与均衡:司法本质的中国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司法的本质研究而言,过程论乃是一种全面兼容的理论新范式,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鲜明的时代意义。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司法本质的过程论有利于从时间、经验、艺术、效能和方法五个维度建构当代中国司法研究的理论新范式。深究司法过程,可以发现,其中内蕴的均衡路线实质上隐含了当代中国司法变迁的渐进逻辑。司法改革的均衡方案包括了从司法结构、价值、功能的静态均衡到司法公权与司法人权的动态均衡在内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以人权促进发展:工具性人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向和  袁立 《河北法学》2011,29(5):46-55
人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议题,而长久以来人权与发展在两条互不搭界的轨道上运行,人权与发展的结合能为人类增添更多福祉。人权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为了扩展人权,这是目的性人权论。而人权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且人权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以人权促进发展"的工具性人权,是人权最终得以保障的最佳路径。工具性人权有着深厚的法理底蕴、现实基础和规范支撑,人权演进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工具性人权的发展史,从古代到现代、从美国到中国的实践经验无不表明人权对发展的重大作用,世界人权宪章等国际规范性文件无不论证着工具性人权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介绍了罗伯斯比尔关于人权的基本观点后,分析了罗伯斯比尔人权观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着重探讨了导致罗伯斯比尔人权理想和人权实践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本文认为造成罗伯斯比尔人权观的悲剧既与其思想中存在的民粹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密切相关,也与那时的人权是一种人权革命后的人权和革命中的人权这一事实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权国家日渐向国际社会开放其边界的全球视野中,国家的人权保障责任具有了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在人权普适价值的指引下,人类找到了在谅解、宽容、平等的基础上和平对话、共促社会正义实现的新的可能性。建立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家机构是将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推进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中国建立国家人权保护机构是我国应履行的大国责任,此机构的建立有利于我国履行人权保障责任、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曾龙  贺鉴 《河北法学》2007,25(2):166-170
集体人权包括国内集体人权与国际集体人权两大类,它源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民族独立运动.对集体人权的确认,是全球性非殖民化运动的结果.非洲人民系统地提出了民族权的概念和内容,全面关注集体人权,尤其是对以发展权和自决权为核心的第三代人权的确认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集体人权观主要体现在以<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为主体的非洲人权法中.  相似文献   

16.
论环境权的人权属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环境权的属性问题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可谓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从权利本原的角度入手 ,阐述目前我国研究权利特别是环境权的范式存在的误区 ,提出应从唯物主义的立场揭示环境权的自然权利属性。同时 ,对人权的历史发展中概念、性质、主体和内容的变化进行剖析 ,推断出环境权符合人权的构成要件 ,在精神实质与价值内涵上与人权存在固有的联系 ,是一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7.
Bix  Brian H. 《Law and Philosophy》2019,38(2):221-225
Law and Philosophy -  相似文献   

18.
庞从容 《政法学刊》2011,28(6):82-87
人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话语,同时也是一个深刻、敏感并极富争议性的论题,其中人权概念就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基本问题。现代人权概念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类的人权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人权的几个基本概念,厘清这些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权概念本身的演变及其内涵与外延的丰富与发展过程。它们从某个角度记载了人权事业发展的曲折艰难历程和人类在人权事业上不断进步的足迹。  相似文献   

19.
人权和宪法上的基本权利这两个源自西语的概念,在汉语法学文献中的使用并不统一,这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宪法引领下的实定法体系内在的系统化和统一性。本文旨在从一般法学理论角度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和关联。本文特别指出,从人权转化为宪法权利要经过四个限缩性过渡——民族国家化、制度化、理性科学化和习俗化。基本权利不仅是人权的制度化,而且它总是包含着以人权为指针,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权的要求。最后,通过运用这一新的分析框架,本文概括性地分析了现行宪法和法律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中世纪以来 ,自由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和生存状态。本文从人权和公民权的角度来论述自由权。在具体论述时从自由的含义出发 ,阐述自由和自由人权 ,进而揭示自由的法律意义 ,即法律上的自由权。在此基础之上 ,本文最后简要论述了自由与平等、秩序等价值目标的矛盾和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