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侦讯情境论     
《政法学刊》2015,(5):57-63
情境是人和环境两大系统的交汇点,侦讯情境是对话双方作用于讯问环境的信息交流地。侦讯情境中的情景、背景与其人物,有共性和个性、规律性与典型性问题。侦讯情境的基本特性,有氛围性和临时性、封闭性和局限性、情境的延伸与超越等现象。侦讯的内外语境,也有情境互动性。他们双方的心理互动,与讯问内外的情境相关联。侦讯的对策性情境具有谋略性,它们需要运作环境形成一些暗示性语境,其证据暗示也就具有心证效果。探讨模拟讯问与角色扮演中的对策情境,它们需解决其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侦讯制度与侦讯实务偏重侦讯效率,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不足。理论界提出的侦讯改革方案偏重权利保障,有失侦讯效率的提高。合理规制侦查讯问,需要更新理念,正确处理犯罪嫌疑人的侦讯程序主体与证据来源的关系,有效化解犯罪嫌疑人与被追诉人在侦讯中的目标冲突,适当矫正侦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力量严重失衡的状况。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制裁相结合的综合机制,为侦讯制度提供配套制度保障,以利于实现侦讯制度兼顾讯问效率与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沉默权问题与侦查讯问是紧密相关的,沉默权制度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到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行为策略的实施和利益的分配。传统上关于沉默权问题的探讨过于抽象和意识形态化,无法使人得出对沉默权的理性认识。以经济学的市场商品理论来理解沉默权,从该视角审视这一制度,帮助研究者们全面、理性地认识沉默权,并借此分析侦查讯问的互动状态,得出沉默权制度有利于保护无辜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问题与侦查讯问是紧密相关的,沉默权制度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到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行为策略的实施和利益的分配。传统上关于沉默权问题的探讨过于抽象和意识形态化,无法使人得出对沉默权的理性认识。以经济学的市场商品理论来理解沉默权,从崭新的视角审视这一制度,帮助研究者们全面、理性地认识沉默权,并借此分析侦查讯问的互动状态,沉默权制度有利于保护无辜者。  相似文献   

5.
崔守忠 《法制与社会》2013,(19):119-120
在侦讯活动中,讯问谋略已被许多国家的司法界采用,并在侦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确侦讯问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讯问谋略中,我国法律将欺骗、威胁、引诱等行为确定为非法讯问方式,其获得的证词将会被排除。本文认为,必须掌握讯问谋略的使用界限,才能最终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实行沉默权制度以后,在侦查阶段受到冲击最大的措施是侦查讯问。主要表现在侦查讯问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即权利告知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预防侵权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律师帮助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侵权救济规则对侦查讯问的制约。侦查实践中,并非所有犯罪嫌疑人都会主张沉默权,沉默权确立后,口供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如果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刑事政策真正体现到刑事诉讼法中,沉默权制度无疑将促进侦查讯问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金一 《法制与社会》2011,(26):52-52
沉默权制度实行之后,侦查阶段的侦查讯问受到很大冲击。侦查实践中,并非所有犯罪嫌疑人都会主张沉默权,沉默权确立后,口供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如果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刑事政策真正体现到刑事诉讼法中,沉默权制度无疑将促进侦查讯问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陈闻高 《研究生法学》2005,20(3):99-104
讯问客观上有没有强制性?上世纪90年代,上海警方在公开出版的教材《公安讯问》中,曾把讯问定义为“强制性问话”。该观点甫一面世,便遭来诸多非议,认为在当时的人权保护气氛之下,并不适宜存在强迫供述的观点以及做法。迄今为止,国内也很少有教材采用此种学说。尤其是近年来法学界引入沉默权的争论后,许多法律研究者引人大陆法系的自由心证制度以及英美证据法中的“任意性自白”规则,  相似文献   

9.
侦讯角色论     
侦讯角色是一种法律身份,也是双方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犯罪嫌疑人很难有角色认同感.对策角色是一种心理角色,具有不确定性,需随侦讯态势调整.侦查员的角色塑造,除了常规角色,重要的是对策角色.侦讯角色的情境性,在特定的案侦背景和话题情景中形成.侦讯角色的互动性,表现出话语主动权,体现在话题情境的动态中.它们都需用讯问记录固定之.侦讯对抗性,会造成角色的冲突、偏移,甚至在刑讯逼供中转化.侦讯对策需要一些小伎俩,但更需要大真诚.如何对待嫌疑人,侦查员能否守住自己的职业操守,侦讯活动便是一块试金石.  相似文献   

10.
“沉默权”缺乏根据,因为它否定了侦查机关的讯问权,且自身具有不正义性。西方国家“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与“沉默权”的主旨大相径庭;“根本权利说”不能成立。“如实回答”是理所当然,它符合客观规律,且与刑讯逼供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建立在“两点论”和“两允许”的基础之上,又受到拒绝回答权的制约,比之西方国家沉默权的规定前进了一大步。协调机制是历史的必然,如果在确立这一机制的同时,建立非法讯问预防规则、协调机制实施规则,并设立根除刑讯逼供的宪法特别修正案,那么,我国将成为拥有最先进讯问制度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