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维亚克尔的法律继受理论认为继受的根本是转向现代社会生活,是公共生活的合理化,运用逻辑和理性解决纠纷。在我国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过程中,民法继受存在实证主义、实用主义、进步主义的错误取向。应当学习并借鉴维亚克尔的继受理论,以科学、理性、体系的思维指导我国的民法继受。  相似文献   

2.
米健(主持人):“中国民法建设论坛”第三场正式开场,论题是“德国民法的继受与台湾民法的发展”。“中国民法建设论坛”是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和比较法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高层次学术论坛,意在邀请国内外著名民法学家,对中国民法发展提出建设性构想并加以争鸣。首先,我要满怀敬意地介绍今天下午的主讲人,中国当今最重要的民法学家、台湾优遇大法官、台湾大学教授王泽鉴先生。可以说,王泽鉴教授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共同的举足轻重的法学家,他在中国民法学上的贡献,堪称当今之最,是和史尚宽老师一样的高峰。我们在1978年以后成长起来的大陆学…  相似文献   

3.
眼前的这部文集《知识与法律》,①与其他论文集相比较,其独特之处在于:第一,它所辑录的乃是一些论者根据特定安排、针对若干特定文本、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术性书评;第二,除了这些学术性的书评文字以外,它实际上还记载着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的一个由年轻学子组成的读书团队———第一期“小南湖读书小组”———的胎生、成长、困顿和进步的全部过程,记载着这个读书小组中每一个学员在思考和探索、阅读和讨论过程中以及在对自己与知识的关系进行审查(exami-nation)和拷问的过程中所经验到的最真切最生动最微妙的内心感受;第三,如…  相似文献   

4.
在大陆法国家 ,法律创制莫过于法典编纂 ,而法典编纂又以民法典编纂最为重要。所以 ,中国民法典编纂引发法学界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乃为情理中事。不过无论是此次民法典编纂的程序与方式 ,抑或已提交给人大常委会的初步草案 ,确实都暴露出了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恐怕就是作者在此提出的理性与科学化法学的明显欠缺。应该承认 ,长期以来中国的法学基本上是实用法学 ,理性、科学的法学始终严重缺失。当然 ,这与中国读书人长久以来的人格依附性传统有密切的关联。学人们经世致用的怀抱和建功立业的热望不仅使之往往忽略了学者应有的学术人格独立和作为学者应追求的理性科学思考 ,而且还每每以承接各种形式的现代御用为本职和荣耀。在此情形下 ,当我们要完成一个民族性的、先进性的 ,但却必定要以科学、理性、逻辑和体系化为前提条件的法律发展使命时 ,就当然会面对诸多困难和两难 ,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问题。事实表明 ,我国民法学界在理论和经验上的准备还远远没有达到法典编纂的要求。因此 ,杨振山教授和王洪亮博士将法律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提到法学家使命的高度 ,并且以萨维尼的自由为核心 ,对整个民法体系的内在与外在的理性思考与逻辑构造予以考察 ,进而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民?  相似文献   

5.
继受与变通:中日法律文化交流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是典型的双向法律文化流动,蕴含着法律文化交流中从特殊到一般的诸多理论问题。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和现象是,法律文化的交流不是一般植物学和医学意义上的移植,而是一种相互的吸纳,是继受与变通的给合。这启发我们:人类的法律文化不仅可以而且应该交流;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制将依然是继受与变通的展开。  相似文献   

6.
<正> 两年前,在《民法通则》公布后,陶希晋同志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指出:我国法制建设的下一步,应当是不失时机地抓紧行政立法,健全行政法制。在第一次全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上,他建议法学界同志都来关心行政法制建设问题,共同开拓对行政法这个新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担任总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审定,迄今为止我国最全面、系统、实用的大型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汇编类工具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库》已于2002年10月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为该书撰写了  相似文献   

8.
王斐弘 《中国司法》2006,(5):103-105
2004年10月27日12时38分,深秋正午的阳光穿窗而过,在底色班驳的瓷釉上反射出一种明净而冷寂的光芒来。其时,中央电视台一套《今日说法》在撒贝宁的主持下正播出《六个青年,一个乞丐》①的案例。小撒显然已经习惯了所播出的节目,因为耳闻太多的法律事件,使他显出一种虽有疲意但处变不惊的沉稳来。邀请的嘉宾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马皑博士,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时光的流水在40年间可以将许多曾经色彩斑斓的物事漂洗得发白,包括人的心境。但我还是再一次被播出的内容深深震撼了,或者更准确地说,被可怜的、卑贱的已永远逝去的生命黑色的冷,扎痛。案…  相似文献   

9.
文丽 《法制与社会》2011,(2):242-242
本文指出纵观王泽鉴先生的《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全书结构和作者的主旨,不难发现作者从具体的案例开始分析,探询民法学习的方法,最后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而掌握一种真正的"民法思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极高的学术造诣和著书育人,诲人不倦的学术美德。一个人经由学习法律通常可以获得以下能力:(1)法律知识;(2)法律思维;(3)解决争议。上述三种能力使一个法律人能够依法律实现正义,担负起立法者、行政者、司法者、公司企业法律事务工作者的任务。而想作为一个法律人,必须从实例着手训练,测试人的思考方法及能力。  相似文献   

10.
11.
2007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未从根本上完善民事抗诉制度.法学界关于民事抗诉制度的争论一直末达成共识.制度缺陷和理论争辩使民事抗诉制度陷于存与废的纠结之中.民事抗诉制度仍有存续的必要;强化之路在于民事抗诉权与刑事检察权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温树斌 《河北法学》2012,(2):187-191
2007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未从根本上完善民事抗诉制度。法学界关于民事抗诉制度的争论一直未达成共识。制度缺陷和理论争辩使民事抗诉制度陷于存与废的纠结之中。民事抗诉制度仍有存续的必要;强化之路在于民事抗诉权与刑事检察权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正>一、生活世界与知识形态徐涤宇博士的《原因理论研究》一书是汉语法学著述中第一本以原因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在我看来,其首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系统地“填补”了中国民法学在原因理论上的知识缺漏,而在于它代表了推动中国民法学知识转型的一种努力。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催生了社会生活对法律规则的迫切需求。变化了的生活世界对法学提出的首要需求是尽快地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法律规则体系。这一需求在民事生活领域体现尤其明显。1992年以后,随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任务的提出,民法学界关注的中心基本上锁定在重要民事法律立法问题的研究上。先是《合同法》的起草,然后是《物权法》的起草和更加广泛的民法典的编纂。十多年来,立法论的研究,成为民法理论研究的绝对主流。同时,由于中国民法体系的继受法特征,立法论的研究范式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对国外法律制度的介绍以及对该制度  相似文献   

14.
邓纲 《现代法学》2012,34(1):186-193
经济法学界对法律责任已有20多年的研究,在法律责任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学说。在这些研究中,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的称谓、独立性问题争议尚存;对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在具体责任形态方面,经济法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承继了传统法律责任,同时又以企业社会责任、缺陷产品召回、惩罚性赔偿、纠正性广告等形式展现了经济法中法律责任的特色。相关研究的争议和困惑反映了经济法学理论研究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的矛盾冲突,这主要是经济法学非传统的新兴交叉学科特征所决定的,用"经济"一词在传统术语上贴标签式的研究进路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16.
关于非法人组织(即公民、法人以外的第三民事主体)之法律地位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存在着诸 多冲突与矛盾。造成冲突与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我们在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理论 认识上存在着不一致。要消除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必须统一理论界的认识:一方面应赋予 某些非法人组织以民事主体资格和诉讼主体资格;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可以成为民事主体的非法 人组织的资格条件从构成要件方面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事抗诉制度始终身处救济型的定位,既有悖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者身份,也使抗诉的现实功用一路下滑,终至角色尴尬、权能虚化的境地。为从根本上逆转这一颓势,改革应以监督型抗诉替代救济型抗诉为基本方向,实施策略则是在纯粹的法律监督导向下重塑抗诉制度。如此,抗诉的事由首先将被限于程序违法和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其后,检察机关理当自主地行使监督权,拥有独立提起抗诉和迳行启动再审审理的能力和权力;最后,检察机关的参与造成了再审审理的对象及主体结构上的特殊,有必要另设与之相宜的独立抗诉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18.
王利民 《法治研究》2010,44(8):22-28
法律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法律文化产生不同的法律或者法律行为并进一步影响社会或者法律文化的发展。民法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基础文化,是民法精神构造的核心。一定的民法文化内涵既代表了一定的民法精神构造,又由一定的民法精神构造所决定。有什么样的民法精神构造,必然有什么样的民法文化。认识民法和民法的精神构造,离不开对民法进行社会文化现象的考察,并通过不同文化现象的影响与作用进一步认识民法及其精神构造。  相似文献   

19.
梁智刚 《政法学刊》2008,25(1):27-30
籍由阿列克西"实践正确性的程序理论",程序理念的进化和程序性的技术客观上有助于个案评价的理性辨别、判断和选择,并能够对判决的形成过程施加理性的控制。因此在法律论证理论的视域中,通过对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程序架构、以及具体程序运作的分析,尝试为程序取向的判决正当化机制提供新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assessment of the merits of recent theories of legal reasoning. After a quick historical aperçu a number of models of legal argumentation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with an eye to their mutual connection. An initial conclusion is that universalizability and discursivity ar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ose models. The focal question dealt with, however, is that of the impact of the argumentative paradigms of adjudication on the very concept of law. Here the contention is that an argumentative style of reasoning contributes to render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law itself and its operations argumentative as well. By so doing the latter are—so to say—civilized and made less truculent. They will thus be able to develop more in conformity with a democratic form of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