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鹏  王险峰 《学习论坛》2008,24(7):59-62
梁漱溟对世界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文化三路向"理论是其最典型的文化观,自成"一家之言".这一文化观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理论的提出,学界一方面对其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功绩给予了肯定,但另一方面也致以了广泛的质疑与批评。这种质疑与批评包括:其一,认为其“文化三路向”只重视文化的民族性而忽略了文化的时代性;其二,认为其基于“文化三路向”而提出的“世界文化三期重现”理论是陷入了文化多元与文化一元的二难困境。本文致力于从梁漱溟本来的内在思维理路来说明他的“三路向文化观”与“世界文化三期重现”理论既没有落入简单的“一元多元”、“民族性时代性”等西方话语体系的窠臼之中,同时又有他自身的“一元多元”、“民族性时代性”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胡军 《新视野》2007,1(5):72-75
文章围绕梁漱溟用直觉主义观点解读中国文化这个主题展开分析和评论,指出梁漱溟的直觉思想源自唯识学和柏格森的哲学,其独特之处是用"直觉"解读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这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梁漱溟用直觉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中庸、调和等形而上学问题,用直觉解释儒家的"仁"等伦理道德问题,把直觉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但梁漱溟对直觉概念的模糊说明以及他在某些方面前后自相矛盾的叙述,增加了对其直觉思想的清晰理解的困难,这些问题有待后学进一步研究和鉴别。  相似文献   

4.
叶小华 《党史文苑》2007,(12):31-33
从梁漱溟一生的各个阶段的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来看,他的一生是"人生向上"的一生,其精神是儒家精神,他是持儒家精神的一位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实践家.本文就梁漱溟的儒者政治人格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5.
著名学者梁漱溟有一身铮铮硬骨。当年知识界陈独秀、胡适等人倡导"全盘西化"的热浪铺天盖地,梁漱溟则坚守"调和中西"的观点。蒋介石慕其名命人转告:"请梁先生来武汉,我想见他。"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多元文化碰撞的"交汇"与"契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在功能上实现"再造、复制"向"文化孕育、文化涵养"转向,以彰显思想政治工作助推"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本质。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涵养功能及其实现路径选择,进而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本性、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7.
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最早起源于美国,是美国少数民族源于对美国的盘格鲁-撒克逊种族中心理论和熔炉理论的批判而兴起的.现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主义就是伴随着欧美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政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是工党提出、推动并得到其他政治力量支持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从"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是澳大利亚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澳大利亚工党适应时势变化而做出的正确抉择.通过工党及澳大利亚政府的努力,多元文化主义已经成为确保澳大利亚文化多样性的制度框架,成为澳大利亚构建和谐社会、增进社会宽容和发展的政策保障.多元文化政策的影响不仅巨大,而且深远,无论是对于工党重塑形象,还是澳大利亚完成自身角色定位,亦或是对于其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梁漱溟一生的各个阶段的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来看,他的一生是"人生向上"的一生,其精神是儒家精神,他是持儒家精神的一位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实践家。本文就梁漱溟的儒者政治人格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书架     
《当代贵州》2013,(21):63
《反思"中国模式"》作者:何迪鲁利玲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干部人生哲理枕边书》作者:石国亮出版: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化的命运》作者:梁漱溟出版:中信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并非直接承续传统儒学,而是在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融合中西、会通儒释、贯穿古今,重新进行创造性转化之后的结果。其思想历程的曲折性和创作取材的丰富性,都表现出了文化多元的气质,而杂揉或混杂性(Hybridity)也就成为其应对现实文化冲突所呈现出的鲜明风格。面对大量异质文化因子的“嵌入”和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改变,要想保持住它的存活状态和现实的生命力,就必须要不断地创造与革新,最大限度地在自己的系统之中融入新的元素,以便能够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梁漱溟之坚守传统,并不是要回到过去,更不是反向寻求某种纯粹性,而是要在多种新元素的聚合形态之下重新找到平衡点,并且用新的意义来丰富自身传统的内涵。在此情形下,其思想形态的复杂性、含混性,乃至于略显矛盾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可以说是现代文化之新旧融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刘霄 《廉政瞭望》2015,(1):60-61
近百年过去了,"世界会好吗"这个问题,依旧不断被世人问及。而志在用一生来构建答案,试图找寻中国文化出路的梁漱溟一度"被埋于泥土里",不为后人所深知。他的子孙认为,梁漱溟被放置于边缘了。虽身负"新儒学代表人物","国学大师","乡建运动领袖"等名号,但因50年代,与毛泽东的争执,让他深陷漩涡。时至"中国乡村建设110周年纪念活动"日前的举行,廉政瞭望记者参  相似文献   

12.
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在价值选择、调节范围以及约束机制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梁漱溟"人生三路向"这个文化视角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差异是受到东西方"利益计较之心"以及"内外倾向"不同的影响。正确对待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差异,就是要坚持义利并重的诚信理念,建立道德自律与法律他律相结合的诚信约束机制,从而推动我国诚信社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3.
1988年6月23日,著名学者梁漱溟逝世,享年95岁。梁漱溟之为人是受到世人普遍尊敬的。按惯例,梁漱溟过世后,例行的追悼会还是要开的,印发一则"死者生平"也是不可少的。对于梁漱溟的"生平介绍",必然绕不开1953年他"廷争而折","顶撞"毛泽东的那段往事,即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  相似文献   

14.
1938年1月.在延安.屋外严寒逼人,屋内温暖如春.毛泽东与梁漱溟彻夜长谈……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梁漱溟在山东搞了7年的乡村建设工作自然就搞不下去了.他接到老朋友张群转来的蒋介石邀请自己去南京的电报.当时.国民党政府十分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于是就邀集了一些社会各界有代表性的人物到南京.在最高国务会议之内.成立了一个咨询性质的机构.叫"参议会".其中亦有中共的代表参加.但大多数成员仍为国民党员.梁漱溟是作为无党派的社会贤达被邀请.这个"参议会".就是后来在武汉成立又迁至重庆的"国民参政会"的前身.  相似文献   

15.
乡村建设是梁漱溟为复兴本真儒家人生和解决现实中国政治、经济问题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或方案.这种初衷与国民党原无相关之处.因而梁漱溟从主观上一直力图摆脱国民党对其乡村建设的控制,竭力避免乡村建设成为国民党加强官僚政治的工具.无奈乡村建设实验权和财权一直仰仗国民党,梁漱溟又不愿与国民党发生直接冲突,因而最后乡村建设逐渐偏离了其理想设计,落入了国民党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不是单极化、西方化,不是全球资本主义化.全球化不应该磨灭民族文化的差异.文章试图通过论述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指出全球化与多元化进程中"文化霸权主义"的危险,阐述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在全球趋势下的多元文化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美国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通过这两个民族文化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总结出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是化解异质文化问冲突的良策.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与毛泽东“唱反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成了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号称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毛泽东与梁漱溟二人同庚,那时毛泽东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个小职员,他们初识于1918年,在杨开慧的父亲、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学术界兴起了全球化研究的热潮.在9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从文化或者文明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考察,逐渐形成了文化全球化的研究框架.文化全球化研究至今方兴未艾,这个总主题下的全球文化、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文化帝国主义等重要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关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和实质出发,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使得"现代人类"叙事更加充分,政治经济领域,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出现空前的"移动-流动"景象,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担心"文化的全球化"给人类所带来的隐忧.如果生物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地方特色的多元性等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保存,那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和关键意义便无以兑现.  相似文献   

20.
浅析21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支始终.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特征密不可分.21世纪初,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文化外交在实施主体、手段和目的等方面也产生了多元化的轨迹.这种多元的文化外交模式对当今国际交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研究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不仅是站在其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美国21世纪初的外交政策和理念.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探索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外交的前沿.这无疑对于健全我国文化安全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