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 《奋斗》2022,(4):6-11
<正>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李林 《求是》2015,(3):11-1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指引、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3.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邓齐滨 《奋斗》2023,(1):43-45
<正>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意义。如何正确理解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法学学者。法治体系涵盖五个方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对记者表示,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求是》2014,(22)
<正>编者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是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法治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  相似文献   

8.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6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本期我们节选刊登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为总抓手,切实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全面建设法治体系",这在我党历史上尚属首次。全面建设法治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除了把法治提到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外,"中国特色"也非常引人注目。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适合中国国情。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长期以来封建的统治方法和制度是很完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作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政治宣言,是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一份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里程碑式文件。报告将法治地位提升到历史新高度,在谋篇布局上将法治建设置于重要地位,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成就作出高度评价,就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战略部署,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奋斗目标,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2021,(1)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21,(5)
正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齐心协力,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大量法律法令,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治文化,在概念上是指存在于国家和民族这一特定载体之上,由过去和现在的全体国民共同参与构建而形成的,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法治理念及法治实践的文化形态。在法治文化中,起核心作用,将法治文化疑聚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是法治的理念或价值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特别强调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下的,表现新时代中国和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文化形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法治文化可以从党的领导、法律至上、汲取借鉴、良法善治、规则之治、公平正义、程序正当这几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求是》2014,(2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会《决定》有一条红线贯穿全篇,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我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14,(32):1-1
正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在走什么道路这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指由诸多法治要素有机结合、彰显社会主义属性、反映中国国情并集中体现中国人民意志的统一整体。该体系主要由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五个子系统构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着眼于诸多法治要素的有机联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致力于上述五个子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出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三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和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国特色法治文明,应把依法执政的基本执政方式与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与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立法和法律实施与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