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以及我国发生“文革”这样严重曲折的教训,深刻分析它们的原因,可以得出两条结论: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第二,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深刻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基  相似文献   

2.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科学地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述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对于更好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3.
《党史文汇》2023,(8):4-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讲话精辟论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宁夏,放眼全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实践奋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前景的蓝图绘就而生成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纵向维度看,这一伟大号召是悠久的文化传统、科学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传承基因和丰富的实践来源的宏大历史集成;从横向维度看,这一伟大号召形成了一个包括政治方向、目标指向、价值取向、实践路径、保障机制、评价标准在内的系统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人力资本水平大幅度跃升,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两个时期方向目标一致,具体工作上的不同做法,一定程度上是由不同的国际环境、发展任务和发展条件决定的,不能互相否定.应借鉴两个时期的共同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推动各项改革协调推进,扩大人民对改革决策的直接参与和监督,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对“中国道路”的研究,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讲话深刻论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遵循。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不仅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且这一理论内蕴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和方法论。 一、提出了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推进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也在这一论断中深刻地阐述了改革的性质及伟大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新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南方谈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社会发展动力论、唯物辩证法和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的时代化运用和发展,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设了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探索》2016,(3)
"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论断,是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新的历史性回答。这一论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从描述性认识上升到本质性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核心观点和理论原点;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水平,从方法论层面提升到本体论层面。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认识"两个逻辑"辩证统一有五个维度: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史,贯穿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梦想,与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理想高度契合;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得出深刻的历史警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与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充分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权得失逻辑,与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高度契合;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史,充分实践了"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中国文化智慧,与科学社会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根本方法高度契合;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史,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思想,又继承了我国历史上改易更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一、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究竟是对社会主义一般本质的揭示,还是只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只是对中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揭示:①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现实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而理论前提则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②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第一,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根本途径。第二,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第一方面而言,它深刻地说明  相似文献   

12.
周树辉 《湘潮》2022,(12):51-52
<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二十大指出,“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并号召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17,(10)
<正>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开好党的十九大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本文试从六个方面,谈谈学习领悟的体会。从"重大背景"看意义这个重大背景,就是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总书记在这个时候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优势,这也是进一步理解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证明;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性分析;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现实基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文化逻辑。这四重逻辑为进一步理解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了抓手。  相似文献   

15.
解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含着深刻的人学思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根据。正因为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注重以人为本,才彰显了其科学性。也正是得益于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科学发展观达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新的更高的认识境界,既是指导社会发展的根本方法,又揭示了人本的发展目的。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发展理论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分析"四个自信"的历史逻辑,理论自信是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下,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理论基础,是共产主义的科学依据;道路自信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下,面对产业资本的全球化,殖民国家的剥削与侵略,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独立自主和工业化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自信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下,面对发达国家的垄断,在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周期定律下,社会主义制度显现出优越性;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离开文化自信就不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是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的。在随后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并被作为苏联对外经济战略的理论基础。由于当时斯大林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特殊地位,这一理论实际上也成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战后很长时间,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快,在对外经济关系中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与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有关。在我国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进行再认识是十分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深刻,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已被我们党确定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真正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吸取以往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教训,坚定不移地转移全党全国工作重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即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必须从政治高度、战略高度来予以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