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代名将肖华,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22岁任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兼政委,32岁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委,48岁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委、军委副秘书长……肖华将军传奇的生涯引起了广大党史界、军史界朋友们的研究兴趣。近几年来华东的方培虎同志、西北的李镜同志。华北的朱仁学同志分别就“少共国际师”发表了颇有见树的文章、人物传记和工具书。笔者曾有幸参加了(肖华传)的撰写工作,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查阅了大批珍贵历史文献,拜访了数位德高望重的老首长,考察了多处革命圣地和著名战争的遗址,所以也了解…  相似文献   

2.
刘海锋 《党史文苑》2012,(19):36-39
1933年3月下旬,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重新调集了5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了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中央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少共国际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中国革命史的舞台的。少共国际师的成立1933年5月中旬,红军总部在江西宜黄县西南驻地,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时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的萧华,请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和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会议。会后,红军总政治部根据总政委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武装部队。与其他国家的青少年组织战时只参与后勤、游击等工作不同,这支存在仅18个月的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经历了短暂而辉煌的战斗历程。在第五次反围剿  相似文献   

4.
它虽是一支主力部队,但全师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小的仅14岁,师政委萧华才17岁,因而被称为“少儿师”;它屡建奇功,并在决定红军生死的湘江战役中力挽狂澜,但由于部队减员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于被迫取消番号;它虽仅存在532天,但其指战员一直是我军的骨干,并有23人成为开国将军。  相似文献   

5.
江怀 《世纪风采》2006,(1):40-40
1933年5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简称“少共中央局”)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得到了苏区广大青年的拥护和响应。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它的战斗历程是那样地短暂,从1933年9月成立到1935年1月被撤销番号,历时一年半;它的将士是那样地年轻,全军将士平均只有18岁,最高指挥员也不过20岁左右;它的称谓又是那样地独特,它以当时各国革命青年组织的联合机构“少年共产国际”之名来作为部队的番号,它就是“少共国际师”。  相似文献   

7.
(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时期,根据当时的斗争实践总结提出了红军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个“十六字诀”究竟是怎样产生并逐步形成的呢?至今依然见仁见智。过去一些有关文章,从分析当时革命斗争的大量文献史料入手,对“十六字诀”产生和形成的具体过程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和有益的探索。但是,不少论者往往着眼于当时游击战争环境中的作战实践进行客体方面的考察和分析(这无疑是最重要的),而对于提出这“十六字诀”的主体——即从事游击战争活动的人(首先是领导人)的个人…  相似文献   

8.
《福建党史月刊》1990年第4期登载了郑澄桂同志《闽浙赣省委称谓究竟始于何时》一文(下称郑文),对闽浙赣区党委改称闽浙赣省委的“起始”时间作了新的考证,否定了他自己原将改称一时间判定为“1947年11月15日”的说法(详见《福建党史通讯》1987年第7期)。这种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郑文仅凭一份华东局“辰灰电”,断然得出“证明了上级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诗词应以作者的革命历程为主要依据,从创作题材与主题的变化上去划分阶段.毛泽东没有也不可能在自我感觉"并未入门"的近体诗这一门类中,作带有某种限制的"被动式"创作.他的以意唱和正是政治家诗人的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毛泽东请人修改自己的诗词,主要是出于对这些作品艺术性的把握,而非文体的区别;为他人修改作品则主要是考虑求改者的身份.即使在诗词修改这类最能显示诗人风采的精神活动中,毛泽东仍不失政治家的本色.  相似文献   

10.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这是曾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原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忆少共国际师》中的诗句.少共国际师正式成立于1933年9月3日,由青年团和少先队的骨干分子组成,是红军中最年轻的一支部队.不久改称第十五师,9月隶属红五军团,1934年5月调入红一军团建制.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少共国际师奉命赴广昌地区防御;首战拿口,再战莲花山,继而鏖战团村,连战皆捷;接着,又在大脑寨、驿前、石城保卫战中屡挫敌军.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颁发嘉奖电,称赞少共国际师“铁拳初试”.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红星报》、《青年实话》等报刊多次登载少共国际师的战绩,把个“浴血闽赣锐无敌”的英雄群体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也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了,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少共国际师亦跟随主力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夜渡于都河 洒泪踏征途  相似文献   

11.
正"浴血报神州,虎犊带吴钩。闽赣锐无敌,长征显身手。"1933年8月5日,我党领导的最大的一支青少年武装——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简称"少共国际师"),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在江西宁都县成立。全师共1万余人,平均年龄18岁,党团员占70%,下辖3个团,由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这支由青少年组成的部队,后来走出了23位  相似文献   

12.
川陕苏区的“娃娃军队” 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川陕会剿”,红军开展了大规模的扩红运动.12月,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决定成立妇女独立师、少共国际先锋师,以配合红军作战,完成策应中央红军北上、西渡嘉陵江、冲破蒋介石“川陕会剿”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曾经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少共国际师”,它是以当时各国革命青年组织的联合机构“少年共产国际”之名作为部队番号的,全师将士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高指挥员也不过20岁左右。从1933年9月到1935年1月,无论是在中央  相似文献   

14.
也谈南昌起义参战人数——兼与曾祥健商榷李灿珍关于参加南昌起义的人数,迄今为止有这样几种说法,3万余人、2万余人、20500人、20800人、15580余人等(参见曾祥健《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一文,《军事历史》1997年第1期第15页,以下引用时,简称...  相似文献   

15.
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前提。市场机制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失灵?的现象。对于这种观点,沈伟同志认为“不宜把‘市场失灵’作为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而应代之以“市场失衡”。(见《内部文稿》1996年第7期)对此,我认为是值得商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建宁县革命纪念馆收藏着一份极为珍贵的《少共国际师画报》。这份画报记录了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武装部队)在建宁这片红土地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一批批红小鬼舍身忘我、浴血奋战,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见证了在那段风雨如磐的峥嵘岁月里,少共国际师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刊登了李林昆、沈晓珊同志《实践唯物主义与哲学观念变革四题》一文(以下简称《四题》),拜读之后,颇受启发,但对《四题》之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这是探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的观点有些异议,现将我们的意见阐述如下,求教于二位同志及其他理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陈独秀“北伐观”含意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陈独秀对北伐始终抱有消极的态度,他的这种消极“北伐观”是错误的,应当予以否定;另一些人则认为.陈独秀只是在“三二○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北伐观才表现为消极,但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其“北伐观”则由消极转变为积极;甚至还有人认为:陈独秀的“北伐观”根本就不存在着什么消极的因素,至于消极一说,只不过是被人误解罢了.例如董伟同志在《学术交流》1993年第5期上发表的《试析陈独秀“北伐观”之真谛》一文中,就持这种观点.(以下简称《真谛》)本人认为,《真谛》一文所提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笔者年逾古稀,一目失明,孤陋寡闻。最近才见到两年前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一书。先看“内容提要”,“提要”称这部书,“是广大读者了解共和国全貌的必读之作”。再看陈志凌同志写的“序”,“序”说:“这部书写的是共和国历史这样一个尖锐而敏感的...  相似文献   

20.
杨靖宇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近几年,对杨靖宇的研究日趋深入,党史界不断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文奇同志所撰《杨靖字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党史纵横》1991年第4期)(以下简称《杨靖宇》)就是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文奇同志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