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苏共领导人的错误支持下,苏联理论界抛弃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以抽象人道主义思想解释社会历史问题,引发历史虚无主义逆流。自由派分子借历史评价人道化丑化苏共领导人形象,以历史反思为由否定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禁区公开化运动中为苏联历史翻案。历史虚无主义瓦解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基础,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引发苏联意识形态全面危机。苏联共产党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教训十分深刻,对我党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苏共领导人的错误支持下,苏联理论界抛弃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以抽象人道主义思想解释社会历史问题,引发历史虚无主义逆流。自由派分子借历史评价人道化丑化苏共领导人形象,以历史反思为由否定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禁区公开化运动中为苏联历史翻案。历史虚无主义瓦解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基础,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引发苏联意识形态全面危机。苏联共产党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教训十分深刻,对我党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苏共一直占据话语权的垄断地位。随着公开性的推行,苏共逐渐不再进行话语垄断,但仍然是话语权的主导力量。但是,毫无限制的"公开性"却给民主派宣传反苏反共思想、夺取话语权创造了条件。苏联共产党和政府面对话语主体增多的情况没有出台相应的管控措施,面对民主派的强势进攻时的应对策略不足,同时苏联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又损害了苏共自身的形象和信誉。最终,苏共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权。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不断巩固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同时重视话语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保守僵化和改革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丧失,是苏共败亡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改革过程中必然发生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象,既要警惕"左"的思潮,更要防止右的思潮.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同时科学对待其他社会思潮,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体制改革的同时注重意识形态的创新,不断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机和活力,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与社会现实相适应.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掌控意识形态的做法,逐步确立柔性方式掌控意识形态.要破除教条主义、空想主义和形式主义,科学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在要求。任何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潮,实质上都是反映着一种异质于社会主义的道路、消解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立场。坚持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包括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深刻的剖析、评价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错误思潮。  相似文献   

6.
列宁、斯大林之后苏共意识形态的嬗变,历经赫鲁晓夫时期的舛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终结,最终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社会秩序陷入全面混乱。其结果是,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被摧毁,社会主义制度被取消,西方的"和平演变"在苏联得逞。以苏为鉴,如果以教条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如果对抽象的人道主义思潮放任自流,必然产生恶果。  相似文献   

7.
马晓明 《红旗文稿》2012,(19):32-35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摧毁了苏共意识形态的核心与支柱,破坏了苏联社会高度统一的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主导的价值观,开启了社会意识深刻分化的进程。受苏共二十大自由化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六十年代人",后来成  相似文献   

8.
苏共对文化管理体制、舆论控制机制和文化生产机制的改革,造成了意识形态及整个文化领域的混乱。各种社会思潮混杂,苏共不仅没有把僵化保守的文化改革成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文化,反而在改革过程中逐渐模糊了共产主义信仰。面对这种混乱,大部分苏联民众不知所措。他们跟着小资产阶级报刊的舆论宣传,盲目批判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美国式的大众文化、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宗教信仰慢慢地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却遭到淡忘。  相似文献   

9.
董汉忠 《实践》2007,(10):37-38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该社会的思想特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未来社会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是全面性的,它不仅仅包括经济关系的质的转变,也包括思想观念体系的质的转变。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实践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历史过程。价值观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获得广泛认同,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以文化的反作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双重使命。社会主义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之间的矛盾、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需要努力克服的三大矛盾。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同一定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保持着动态平衡。在历史转折关头,意识形态的革故鼎新,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精神准备和思想先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于社会主义国家现实的经济政治生活,并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产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宣言》蕴涵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明确指出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变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欺骗性、无产阶级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未来社会的统治思想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等,还通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说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不能成为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分析意识形态的方法论原则.《宣言》的意识形态思想对于我国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正确分析各种社会思潮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教训与启示:苏联意识形态演变中的民主社会主义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历代苏共领导人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纵容甚至崇拜,导致苏联意识形态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轨道,最终亡党亡国.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保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正确性、科学性,认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阶级性和对抗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错误论调,是吸取苏联历史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4.
吴爱邦  彭新东 《求实》2012,(Z1):207-209
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已影响到各个民族、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在思想碰撞最为激烈、意识形态最易激荡的高校不得不正视全球化的隐形影响,为了抵御全球化变质为西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普遍性与辩护性等方面对意识形态进行了论述,形成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性阐释,实际上表达了关于科学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根基和生长点,为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到1966年3月中共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中国和苏联之间逐渐展开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史称“十年论战”。其中从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  相似文献   

17.
苏联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制资产阶级的思想进攻,促进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培养人才的做法,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但苏联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出现的"人道主义"泛滥,丧失经济斗争意识和形式化的做法,又留下了沉痛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如何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运动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探究主要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否认某些"边缘因素"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的二重性矛盾始终是困扰人类制度安排的"逻辑难题"。苏联解体前夕部分苏共高层人员和社会精英基于既有"特殊利益"的承袭化诉求以及行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从政治哲学层面思考社会阶层变迁、特权阶层和社会精英的利益诉求对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为多维视角解读苏联体制终极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系。  相似文献   

19.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青 《党史文苑》2008,(5):47-48,56
十六大以来的这五年,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社会整合,包括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整合.本文阐述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整合,使得全国上下、全党内外在思想意识形态上达成统一,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4,(1)
在大调整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时代重大课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维护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