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境界     
《江淮》2010,(8)
<正>人们常说,有的人有境界,有的人无境界,有的人境界高,有的人境界低,这之中包含着鲜明的褒贬色彩。这个境界,主要是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论格局     
《前线》2017,(2)
<正>格局决定成败。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何为格局?格局既是心理空间,也是精神结构,还是生命容量,更是综合素养。常言道:再大的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对个人来说,如果事业是饼,格局就是烙饼的锅。决定一个人格局大小的常有以下维度。一是境界的高度。人的境界有高有低。有的人,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他们只为自己活着,谋的是一己之私,这种人局限于"自我"的羁绊;有的人,世界就是"圈子","圈子"就是世界,他  相似文献   

3.
做人有差别,品性分优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学习、工作和生活,处处体现着一个人的境界。做人,的确要有一点境界。境界是指人们在修养、学识和道德上所达到的高度及水平,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自然流露。它潜藏于人的思想意识,外化为言行。高尚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的诗又唱活了一个灵魂. 是的,他已经走了,永远. 可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用记忆和景仰为他编织不逝的花环.  相似文献   

5.
德育哲学的"失语"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的德育状况迫切要求建立一种超越知识论的德育哲学.中国哲学以境界论为特征.从境界哲学的视角审视德育,德育在本质上为一种境界教育,或者说德育的目的和功用就是提升人的境界.当下,彰显境界论德育哲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有的党支部去年一个先进、今年一个优秀,而你领导的支部却业绩平平?为什么有的党支部去年有新经验获上级党委表扬,今年又有新经验被上级党委推广,而你领导的支部却岁岁月月乏善可陈?告诉你,诀窍之一就在于"把握全局".  相似文献   

7.
"冷血动物"一词,令人联想到蛇、鳄、蛙、龟之类.其实,这些动物有的虽令人惧怕,如蛇、鳄,有的却也可爱,如蛙、龟.但一个人若被大家称作"冷血动物",恐怕就只有厌恶的份儿了.  相似文献   

8.
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进而分析人生境界的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个境界。达到自然、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达到道德、天地境界的人,是人  相似文献   

9.
文波 《先锋队》2011,(10):53-53
现在,领导干部的业余爱好多了起来,有的喜欢侍弄花草,有的喜欢玩赏奇石,有的喜欢舞文弄墨,有的喜欢打牌下棋,等等。工作之余,情有所系,心有所依,对怡养性情、身心健康确有好处。但是,领导干部肩上有重要责任,手上有一定权力,其爱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能被人利用。对个人爱好做到好而不示、秘而不宣、藏而不露,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追求和境界。  相似文献   

10.
正格局如何,往往影响乃至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行多稳,能干多大的事、挑多重的担。正所谓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格局,是一个人胸襟、眼界的反映,也是格调、情操的折射。现实中,格局不大的人不少。有的不愿"仰望星空",对瞬息万变的大势不敏感,对已然变化的时机不在意,习惯于独处一隅、自弹自唱;  相似文献   

11.
《前线》2020,(9)
正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中有句话讲儒家教育的宗旨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千百年来,中国古典诗词以其意象之美、情感之美、境界之美和语言之美,为一代代中国人建构起了一个诗意的中国。所以,当我们"举头望明月"时,可能还会想起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想起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因为凝结了这些"诗仙""诗佛""诗圣"们的诗之意象、情感与境界,  相似文献   

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境界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课教师不同,其生命涵养、教育情怀和学科意识不同,教学境界也不同.根据"基础"课特殊的教学性质、教学使命和教学规律,需要依次登上三种教学境界,即用知识的力量去感染人,用逻辑的力量去震慑人,用信奉的力量去俘获人.而要依次登上这三种境界,对于"基础"课教师而言,应注重丰富生命涵养,与学生心灵交流;培育教育情怀,与学生真诚对话;强化学科意识,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3.
“孔颜乐处”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就是孔子的心灵和谐思想。这一和谐思想内在包含“里仁为美”的和谐价值观、将和谐理念贯彻于人伦日用的好学不厌精神、乐而忘忧的和谐境界三个环节。就心灵和谐的价值取向而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就人生境界而言,是道德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相似文献   

15.
有的人有升官情结,有的人有发财情结,有的人有出名情结,而全国人大主管信访工作的副秘书长王宋大,胸中郁积的则是挥之不去的“百姓情结”。 这些年来,他面对老百姓的冤屈,亲自组织调查,不辞辛苦,纠正了多起冤案,力争还老百姓一个清白,还社会一个公道。只要在他手里遇上一个积案得不到解决,有一个群众没有受到公正待遇,他就  相似文献   

16.
拳头与尊严     
刘洪波 《唯实》2001,(7):71
“不卑不亢”,实在是一种境界。以我所见,真正有了一个事情,需要与人打交道的时候,能够不卑不亢的人少见。盖不卑不亢,不只是自我平衡的技术,而且非有强大的理性、自信和尊严感不可为;而卑或亢则只要缩起头来或火气大作即可。 有的人一卑到底,无时不在阳气不足的状态,便是劈面抽他三个嘴巴,他还流着口水迎奉。有的人一亢无余,有事没事就炸开了锅,亮着大嗓门吆喝,哪怕被揪了一根毫毛,他也要寻死觅活。更容易遇到的,是且卑且亢的一路,无论遇到什么人,要从“可欺不可欺”的角度来加以观察。觉得可欺的,他就亢起来;觉得不可…  相似文献   

17.
珍重自己     
人最可贵的是自己看得起自己。天地悠悠,每人都有一定的位置,如果你不能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不必强求!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条定理:人的满意程度等于实际所得与期望值之比。有的人对自己期望太高,总想成为郭沫若、华罗庚或者李嘉诚,达到一种完美和至高无上的境界,但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烦恼,于是沮丧,于是自暴自弃。其实,你不必因为别人有你没有而自卑,别  相似文献   

18.
"梦"是人在睡眠中产生想象的思考、影像及至发声。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到(见)一些或喜或悲或惊或忆的虚幻。那么,不可当真的"梦"能有境界吗?有的。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与其人平时残留在大脑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即与做梦人的生活、生理、思想及信念有关。成语同床异梦,就是  相似文献   

19.
王玉堂 《党课》2014,(14):74-75
容人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是容人的最高境界。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阔。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能装事、能容人、能吃气;既要能容人之短,又要能容人之长;既要能容人之过,又要能容人之功。  相似文献   

20.
<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究竟什么是立德树人?我认为需要深入研究,需要进行哲学追问,比如立何种德、德何以立,树什么人、人如何树,立德与树人是什么关系。一、立何种德?"立德"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指人生最高境界在于形成良好品德,确立德行。从施行德政到修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