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郭广平 《学习论坛》2023,(5):102-108
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视野中,人类社会由人的实践活动结构与社会结构双层结构构成,社会结构在实践活动结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在此基础上,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呈现出双重机制:从表层的社会结构来看,与自然规律相类似,历史规律在各种客观的社会要素相互作用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一种必然性来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是历史规律实现的表层机制。从深层的实践活动结构来看,历史规律正是通过社会中大量不同主体、不同性质的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这是历史规律实现的深层机制。两者统一于人类现实历史进程中,以历史主体解决现实历史任务的具体形式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哲学客观叙事的需要,唯物史观不是通过思辨理性来确定,而是在对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事实的把握上,由外在的物质技术应用奠定其历史认识的基础,物质技术高度发达也就成了历史超越的决定性力量。把它作为人类历史的终极决定因素,它的优点在于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历史阐释路径,但也包含把物和人分离开来的危险。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显性的技术因素越来越成为附着性的因素,信息化知识的主导力量得到不断加强。技术向人的精神回归,表明历史超越的人性分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的发展状况和维度,才是历史超越的实际确定者,人对自我的全面占有也才是历史超越的可靠途径和终极形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人类历史之过去、审视历史之当下,指明了历史之未来的发展方向。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遵循一个不断进步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通过采用“合力论”的分析方式,克服了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性认识。进一步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有力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看成一个无主体的偶然结果的错误论断,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断积蓄起新征程上奋斗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孙丽琴 《世纪桥》2010,(17):75-76
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满意度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在高师教育中的特殊性,正视历史教学的要旨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思辨能力的培养,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在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创新,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该学科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的主题具有理论的意义和现实的价值。文章以人类实践的绝对必然性和具体实践中的相村必然性为立论根据,探讨了历史哲学中的现实性范畴和可能性范畴的内涵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探讨了可能性的多元性和相互关系的不均衡性,从而论证了历史中相对规律的形成与展开,批评了以诸可能性均衡存在为论据的非决定论和意志主义,阐明了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统一关系。文章从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相互关系的视角,提出了对历史可能性和现实性进行回溯分析和前瞻分析的命题,着重阐明了回溯分析的原则,论证了中国近现代革命过程的合规律性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和民族振兴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过程,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决定论。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资本主义生产规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历史依据,论证了其灭亡过程,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走向了科学;他坚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中,将支配人类历史进程的本质力量归位于人自身,给予了人类掌控自己命运的现实可能性,从而赋予人类“积极的自由”以现实的基础。因此,马克思历史规律观在其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继伦 《新长征》2008,(4):13-16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伴随变化着的生活与实践,人类的发展观也在经历演进的过程。历史上不同的发展观是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生成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国际与国内特定历史语境的产物,它既体现了执政党对以往发展观和生活实践的深刻反思,也充分地体现了党对未来中国发展战略思维的转换。将科学发展观置于尽可能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考察,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体维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践:社会发展和发展哲学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传统哲学所运用的对象性思维方式相反,马克思主义运用反思性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世界和社会何以生成与发展的问题出发,发现实践是人类自我塑造、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属人的现实世界生成和存在的方式,是人类社会建构、发展和不断重塑的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实践内涵的不断丰富、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实践方式的不断优化,是人类不断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解放、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实践是人与人类社会创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起声、,也是以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本质、动力、目标、尺度、模式、趋势为研究对象并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难题作哲理思考的发展哲学的逻辑起。久。确认了实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意义,就为认识人的现实世界,理解人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观照当代社会发展的走势与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视界,也为发展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意蕴宏富但又有待拓展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世界历史潮流,首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前进的鲜明旗帜,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深感于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实践,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逻辑关联,尤其是后者蕴含的世界历史逻辑:由世界历史特征、态势与中国角色构成的时代性逻辑层次,由世界历史目标、方式与价值导向构成的内涵性逻辑层次,由世界历史交往、修正与危机应对构成的实践性逻辑层次以及由世界历史谜语和斗争构成的策略性逻辑层次。  相似文献   

10.
倪志安 《探索》2005,38(2):73-75
哲学的方法论意义,主要地集中体现在是为人们提供理解、把握和评价相关知识领域问题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前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化,体现为由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思辨思维方式的嬗变,它所表征的是人类哲学思维把握存在根本方式的合规律性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宇宙 《世纪桥》2007,(4):76-77,86
马克思的“历史”规定是科学的历史话语。在新世界观的原初语境中,“历史”并非仅仅是指常识中的社会历史领域,更重要的是哲学本体性的规定。历史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是人类的历史性存在和历史性生存,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不断自我否定向前的实践过程。其“历史”规定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历史性存在,一是“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生存。  相似文献   

12.
张坪 《世纪桥》2009,(24):41-42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人类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印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取之有度,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而受到惩罚。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本文结合历史教学相关内容,探讨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由于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具有主观性,因此,在历史认识系统的诸环节,诸如历史认识主体本身、历史认识的中介--史料,以及历史认识成果等方面都无可避免地带有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性质.历史认识的科学意义在于追求合理的主观性,并努力使主观性与客观性走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后 32年的历史所作的科学分析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党对《历史决议》若干论断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些深化体现在邓小平、江泽民和党的一些重要文件的有关论述之中,如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论断;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历史新的总体估价;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等等。坚持《历史决议》的基本结论,同时研究与反映近二十年来党对有关历史问题认识的深化,成为新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们应该从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解释历史规律的生成逻辑。历史规律既非来源于历史运动之外的力量,也不具有自洽的神秘性,本质上不过是通过实践活动贯彻下去的逻辑必然性,源于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对民族生存与发展这一客观要求的承载。历史规律直接决定了历史实际进程背后的进步逻辑,因此,以直线运动方式表现出来;但在历史事实层面上,由于人的主观作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历史发展包含着曲折、倒退、停滞等复杂历史现象,因此,以曲线运动方式表现出来。二者构成了围绕直线式中轴进行螺旋上升的运动图景,从而揭示出历史规律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百年历程中,党以“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为历史主题开展情感共鸣、认知共识和智慧共振的历史自信教育。党通过制定历史教育措施明确历史方向,开展历史纪念活动以塑造正确历史观、总结历史经验、建构历史评判标准,推进了百年来历史自信教育的实践创新、话语发展和精神凝练。基于党对历史自信教育的百年探索,我们要坚持时代问题导向与民族复兴目标相结合、政治立场与党管宣传原则相统一、心怀“国之大者”与培育干部人才相契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巩固实践基石。  相似文献   

17.
王晓升 《探索》2002,(4):67-71
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人类总体的历史,还是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这是马克思的历史观区别于旧的历史哲学的根本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关键是用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取代类的历史。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这个理解,成为共户主义运动就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的基础。只有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予以深入思考,应该把它置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这样四个历史过程中来认识.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辩证法首先是由黑格尔提出来的,马克思则把它们在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上统一起来,历史与逻辑的张力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彰显.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无论是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康德历史学的思想,是具有批判哲学特色的历史哲学,开创了在人类理性范围内理解历史终极目的之先验理性历史哲学的先河."普遍历史的理念"是康德历史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详尽梳理,可以帮助人们透彻洞悉康德历史哲学的独特品格,彰显掩藏其中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