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飞 《理论导刊》2002,(4):34-36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应建立于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也应以实践观点为基石。基于此,本文拟对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及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一、价值是什么?从实践的观点看,价值无疑是客体对主体的关系。而客体对主体的关系是物(本文所说的“物”指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对人的关系。物对人的关系可分为两种:一是物对人的自在关系,一…  相似文献   

2.
如何区别新闻与有偿新闻,如何认识新闻价值与“价值”新闻,笔者以为这是当前一直困扰新闻界的问题。怎样摆正两者关系,严格把握新闻尺度,杜绝有偿新闻泛滥,这是摆在新闻界与新闻记者面前的一个严竣课题。目前有的记者在市场经济中,抵挡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在搞纸上写满“钱”字,背离新闻准则,让有偿新闻充斥版面,因而,愧对无冕之王称谓。应该承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任何事物都在充分展示自身价值。但新闻价值与商品价值的不同之处,商品价值是通过交换得以实现,而新闻属于精神范畴,对于读者听众只有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个人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存在着认识和实践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中的文化缺失、关系错位与价值扭曲上。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关系政策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劳动关系中出现诸多不和谐现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在重构政策价值理念、改进政策制定机制、培育政策主体和一些具体政策内容和关系上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张宁  杨瑞琴 《理论导刊》2023,(11):107-113
马克思借助土地这一特殊的具象性意象表征自然,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换为人与土地的关系,进而以“人地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为切入点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对比原始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人地关系”的不同特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流变的经济动因,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在生态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人与土地物质变换断裂现象和以抢劫土地肥力为主要手段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科学地阐释了生态危机的成因。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摒弃了西方主流环境主义、深生态学和生态浪漫主义等在生态问题上抽象的价值批判和伦理说教,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联合生产、弥合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断裂、扬弃资本主义的价值逻辑等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将自由问题纳入唯物史观视野,提出了自由的来源和条件、自由的本质和自由的实现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中国展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家独立是个人自由的根本前提,经济富裕是个人自由的物质保障,民族富强是个人自由的坚强后盾。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在价值理念上,处理好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国家治理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孙代尧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关系问题,是当前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甚至可能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价值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市...  相似文献   

8.
胡孝四 《学理论》2009,(27):153-154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价值观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回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演变,以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作为理论依据,对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提出如下基本见解: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与社会互为价值主客体,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最高价值目标。国家社会要不断创造条件以实现上述目标,同时,个人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智及道德潜能,为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只有这样,个人与社会之间才能逐步建立起真正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9.
三、经纬财富——从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到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学习和认识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正确理解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的关系,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  1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必须有对象。只有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价值和财富,分配才有对象。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也不能等同起来。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这…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如何看待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决议》从价值论角度,从实践中主观对客观态度的角度,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学说,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实现物质文明的手段,是重要的保证,具有工具的价值,而且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必不可少的目标,具有自在的价值;作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是“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的论断。这对于克服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人们认识上的片面住有重要意义。人们往往仅仅把精…  相似文献   

11.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改关系重大。要确保修法质量,应当把握好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关系:在内部价值取舍上,要处理好秩序价值与自由价值的关系;在内容设计上,要处理好保持传统与实时创新的关系;在立法衔接上,要处理好《治安管理处罚法》与《人民警察法》《刑法》等其他关联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观三题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价值问题,对于两个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价值观是一个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理论问题,本文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价值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对一切价值关系都有普遍意义。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问(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形第19卷,第406页),这就告诉我们,要从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中去理解和把握价值范畴。什么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勇 《学理论》2010,(23):152-153
法律可以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准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楚它们之间的分类及其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不仅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的论述,分析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类问题,而且,还专门分析了行政实体法与行政程序法的关系,以便引起人们对程序问题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谢丽琴 《学理论》2013,(30):271-272
对教材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了几点质疑:一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无法推出人生价值的概念;二是人生价值概念在定义上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并且与人生真正的价值是奉献自相矛盾。三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定义问题。阐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客体在社会劳动关系中为满足主体需要而凝结的社会劳动。二是人生价值则是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的贡献,这就与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不矛盾了。三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都是人生价值的一种评价,都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教材把社会价值等同于贡献,把自我价值等同于索取,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5.
价值本质和特征是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是价值理论的基础,而价值导向是价值论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价值本质是主客体的效用关系,是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形成、存在的,具有客体为主体"所用"、"相一致"、"相符合"和"相接近"的规定性。研究价值特征主要是研究主体特征,即,因主体的不同、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和主体变化而表现出价值的不同特点,这些特征呈现出价值主客体效用关系中客体相对稳定与主体相对活跃的动态性规律。在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导向总是处于支配地位,个人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一定趋于社会的价值导向,有时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效率归属于人与自然的利用关系及其整体取向问题,公平归属于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其整体取向问题。如此界定的、本真意义的效率与公平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冲突。总体上是同向展开、和谐并存的。因为效率与公平之间界限分明、互不取代;同向变动、互不对冲;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此意义上,效率与公平不应有轻重之分、先后之别,理当并举并重、同向推进。任何偏离“既求效率又求公平一的思想理论、价值取向、制度安排与发展方式都是错误、有害、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对人的价值而言的,是人的价值关系中相互对应,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特有的构成部分。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分析人的价值也必须在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考察。因为人的价值在本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认识上的一种反映和概括,它只能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只能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把握。所以,就人的价值而言,既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个人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所谓个人价值,就是以个人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为价值客体而言的。在这一价值关系中,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社会对个人多大程度的回  相似文献   

18.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存在的中心问题 ,也是人的生存论的基本问题。因此 ,在社会存在总体和社会本质的意义上 ,这一问题就是一个具有总体性意义的问题。现实生活中通常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所提出的这一问题 ,其解决必须有存在论上的考量才是可能的。只有坚持价值论与存在论的统一 ,才能全面理解和正确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种统一的把握 ,其结果就是对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共生论把握。这种共生论的把握也就是所谓社会本位论的把握 ,其最终的价值形态就是新集体主义。新集体主义是价值论与存在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科学主义、人本主义这两大哲学思潮及其调和者要么各执真理或价值一端,要么把二者等同,都没有正确解决二者的关系;当代社会现实使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问题凸显,使真理和价值关系问题成为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宏观问题;市场经济孳生的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和人与人关系紧张。理论和现实的需要促使我们重视真理和价值关系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大量的思想认识问题 ,都是以价值观的形式来突出和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所涉具体方面甚多 ,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则是其中居于中枢位置的基本问题。它之被了解为价值观问题 ,乃是最为熟知的理解。事实上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也只有突出表现为价值观问题的时候 ,才会在社会层面上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注意和重视。这确实是一件习见的事情。在价值观的意义上来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实际上是把问题转换为关于二者意义和价值的询问与选择这一形式。其中 ,在个人与社会之间何者为本位 ,何者有价值 ,像这样的问题都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