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有法可依的法制基本要求之一的实现,以及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成型。就这一宣布的法治现实意义而言:自此以后立法时代大体结束,进入守法与执法时代。就公民权利、公共权力包括社会管理事务所引发的法律问题而言,在一个社会结构成型,法律体系形成的社会,便凸显了司法权在解决法律问题与法律纷争的枢纽地位。国家权力经由对司法权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文明社会,司法公正被公认为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当司法腐败盛行的时候,司法还能够担当正义的防线吗?一位哲人曾经讲过,如果一次犯罪可以说是污染了水流,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司法裁判则是污染了泉源.诚然,对普通的公民而言,不公正的司法裁判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远不止于特定的个案,它更是对公民法律信仰的摧残,对社会正义期盼的打击。对于正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国法治以及公民对法治的信心而言,司法腐败可谓祸害无穷。 然而,社会需要正义,也需要防线,那么这道防线又靠什么来构筑? 针对中国当前的司法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3.
《检察风云》2014,(14):6-8
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目前在中国较为活跃的社交媒体主要为微博和微信。相较微信较为分众化、私密化适合熟人社会的互动特性而言,微博的界面较为公开化,更适合陌生人社会的信剧专递和人际沟通,两者各具特色,均为法律圈人士所青睐。  相似文献   

4.
刘博 《中国公证》2007,(4):30-34
引言 “中国自有宪法己将近百年,然中国之宪政建设尚待完成。盖宪法于宪政,犹如法治于法制,其盛衰兴废,不独受制于法律之制度,更取决于政制之安排,社会之结构,公民之素质与民众之信仰。故修宪法虽易,行宪政实难。”梁治平先生的话一语道破中国宪政之玄机。宪法与宪政,于中国而言,是“一字之差,百年之别”。如何使宪政的幼苗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一代代关心中国现代化坎坷进程的人们,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国民追求宪政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前进。今日中国,人们畅谈宪政,倡言法治,见仁见智,其心也诚,其言也善,宪政在中国大地的光芒己日渐生辉。  相似文献   

5.
马春生 《政府法制》2012,(13):44-45
推动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首先要搞清楚谁是仲裁事业发展的主体,谁有责任和使命发展仲裁事业。内因是变化的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仲裁机构是当然的仲裁事业发展主体。住我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而言,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党委和政府在仲裁事业发展的初期,  相似文献   

6.
过失危险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失危险犯研究刘仁文过失犯,乃相对故意犯而言,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犯罪。危险犯,乃相对实害犯而言,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虽然还没有造成危害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让中国社会成为现代法治社会北京大学法律系周旺生教授中国现代化的主体工程,除应包括长期来人们所追求的“四个现代化”外,还应包括法治现代化。没有法治现代化,不可能真正实现其他现代化。观察世界上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不难看到,它们的发达程度,通常总与它...  相似文献   

8.
二十八年来,立法在改革中的中国社会有目共睹,成绩斐然,至少那种无法可依的局面得到较为全面的纠正。人们还记得,八十年代初法学院学生是在少得可怜的成文法的条件下学习法律的,《民法通则》还一度成为那个“干净年代”的学生争相背诵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法自君出,君王独揽国家立法权并非中华法系从来就有的特点。人们笔下的夏、商、周的“专制”君王并未攫得独占的立法权。君主一元立法权是在战国和战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而确立的。战国前是一个多元立法权的时代。弄清这一点,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和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发展变化,更好地总结中国法制发展的规律。战国前无疑已经有了立法权的事实。如果我们把制定法律规范和建立或改革重大制度都纳入立法的范畴,那么,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春秋时期的立法权不仅就周天下而言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0.
自1986年起,举国上下掀起了普法热潮。至今,“一五”和“二五”普法已走完了它的历程,“三五”普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公民的法律知识较前大有提高,法律意识也正在增强,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观念正日渐深入人心,这些成就无疑是令人欣慰的。然而,在普法热潮的背后,我们又不得不冷峻地注意到,就目前而言,人们的法律意识距法治社会的前景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还相去甚远,法律这一至高无尚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还远未体现出它应有的权威。事例是最好的说明: ──环境保护法已颁布多年,但破坏环境的行为仍时有多见…  相似文献   

11.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礼仪之邦”,服饰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反映了社会时代背景和人民生活状态,往往还体现了人们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一点在童装中的表达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2.
沈君 《经济与法》2003,(12):59-61
在社会化大生产席卷之势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人们所面临的风险呈与日俱增之势,风险结构也日趋复杂,个人及其家庭对己生存权利的保障力量在众多变量面前亦显衰微之势。安居,对于个人而言,是其安身立命之基、敬岗乐业之本;对于社会而言,是其保持稳定与发展的基本前提,由此,在住房问题上如何为社会弱势群体构筑一道“安全阀”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大事。  相似文献   

13.
德沃金的权利论法哲学郑云瑞德沃金(RonaldM.Dworkin)是当代美国法哲学家。德沃金的权利论法哲学.是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大动荡在法律领域的反映。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理论来缓和各种被激化的矛盾,克服人们对西方社...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法律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当今社会的管理没有法律是不可思议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法律。这既反射了人们对人治习惯的深刻反省,同时也表达了在社会进步中人们对法治的企盼。人们希望用法律来保证社会的现代化,更多的人则希望通过法律的现代化来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因此,在理论研究上,法律现代化已成为一个热点;在实践上,许多被认为有益于我国社会的发达国家的法律被吸纳进来,并得到中国化的组装,尽管它在中国法治之路上的行使还是颠颠簸簸,步履维艰,但人们已是很陶醉于每年立…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行政学中“效率”非常重要,但对该领域而言其他方面也同样重要。论文讨论了批判与进步理论在公共行政学中的运用,以此为主旨的论著主张,我们应当超越当下的社会状况,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在的未来。论文不仅描述了批判与进步理论的某些要素,同时还分析了批判与进步理论用于跨文化比较的可能性,并提出如何有益于中国。  相似文献   

16.
王琼 《中国检察官》2010,(22):38-38
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法律是一个极限或者底线,任何人都不能突破这一极限。就社会层面而言,如果人们都突破法律的极限,整个社会就会失序。事实上,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要发展,仅有法律约束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做企业如同做人,不但应该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也应该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7.
徐悲鸿维权     
现今社会,中国公众的版权意识逐渐形成,维护知识产权的案例也随之增加。可是在几十年前的民国,人们的版权意识还相当淡薄,当时的法律对知识产权也没有任何相关规定,作者想维权也无处伸张自己的正义诉求,连大画家徐悲鸿,也曾因为知识产权打过一场官司。这场官司让他哑巴吃黄连,不仅败诉了,还产生了混淆视听之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司法》2014,(11):5-5
建设法治中国,是社会的共识,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国家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法治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及民生的改善与推动而言,绝不是一句表面化的口号。因为只有法治,才能满足政治民主和社会进化的同步需求,才能红政治安定、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价值中求得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19.
三月,春意盎然,披绿的北京再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在这里召开,来自祖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共商国是。人们关注每年一度的“两会”,因为会议的内容、会议的成果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后的工作应如何开展,“两会”将为我们提供答案。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则还意味着接受检验———人大代表将通过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为检察机关“打分”。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加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参与国家决策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官吏的法制思想徐臻孙刚法制思想,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制度、法律现象的思考、意识、观念和心理的总和,是社会思想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法律制度虽不尽完善,但某些成文法律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理性化。法制思想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受到全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