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尹辉 《当代贵州》2011,(9):12-12
调查显示,93%大学生认同“工业强省”、“城镇化”两大战略;“经济”、“民生”、“环境”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时间走进2011年,贵州已经踏上“十二五”征程。在今后的5年,“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转型”成为贵州发展的主基调;在今后的5年,  相似文献   

2.
自2000年以来,青岛、郑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推出“引博从政”的政策。此举引起了学界、政界等大讨论,各界对“博士从政”也是褒贬不一,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笔者认为我们对此首先应客观、冷静对待,不要局限在“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里,应该把“引博从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来对待,不要预设“引博从政”就是“不务正业”、“人才浪费”、“学而优则仕”的新时代翻版等,更不能动不动就给引博单位扣“盲目学历崇拜”、“形象工程”、“政治做秀”等大帽子。  相似文献   

3.
由于“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说”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不同诠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共和国前30年与后30年的发展分别以“社会危机”与“巨大成就”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体现出来。“五形态论”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直接“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特征的混淆,使得共和国前30年出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危机,“一大二公”的高度计划的极端公有制模式也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桎梏。“三形态说”澄清了两种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混淆,正确回答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模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1958年至1960年间,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跃进”。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后果,让刘少奇痛心疾首,他开始反思这场运动,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意见和观点,尽力纠正“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损失,为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作出了重大努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思维方式的伟大转变,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巨大影响,在实践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人”,对其作科学而具体的诠释,以致于不会使“以人为本”在现实中沦为空谈和一种滥辞,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人”应涵盖“人民”、“后代人”、“有生命意义即将出生的人”、“法人”、“犯罪人”和“失去生命的人”等。  相似文献   

6.
廉桂峰 《党课》2012,(18):57-58
“大”与“小”的关系。“一把手”是管全面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纳入视野,不能疏忽、失察,但是需要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力气抓的、谋的则应是大事、大局。谋全局、抓大事,既是“一把手”的主要职责和职能,也是“一把手”工作的突出重点。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相似文献   

7.
麒嵩 《前线》2014,(8):122-122
有这样一个历史传说: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臣叫壬里国,他与另外一个大臣中里缴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复杂,无法判断,国王齐庄公请来了当时的神兽“廌”,相传“廌”能辨是非曲直,它的角顶向谁,谁就一定有问题。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廌”没有动;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廌”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法”字的来源就和这个“廌”有关。“法”的繁体字写作“灋”,由“水”、“廌”和“去”三个字组成,其中,“水”字代表对待每个人应该像水一样公平公正;“廌”字代表着要能明辨是非曲直;“去”字则表示一旦判定对错,应该坚决去恶扬善。  相似文献   

8.
史莲喜 《求贤》2006,(1):5-8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一年。全市组织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功地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也成功地实现了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建设中,“以人为本”(人本)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本”,“和谐社会”与传统文化中的“和”、“中”,“解放思想”与“经权之道”等都有着紧密联系,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继承与吸收。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重视研究、吸取、融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瑞华 《党史文苑》2007,(11):49-50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已过去30年了,但对那个特定时代的过来人来说,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1977年的冬天,尽管“四人帮”已粉碎一年有余.但极“左”路线仍主宰着神州大地,到处都是逼人的寒气。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就像严冬里的一缕春风拂过大地,使人们,尤其是刚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全国千百万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看到了希望,同时更加体会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的深层含义。恢复高考不但给许多人带来了人生的转机。还成为中国十年浩劫之后拨乱反正,命运大转折的第一声号角。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09,(11):123-123
最早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差别很大。“国”最初就是指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人叫“国人”,住在外边的人叫“野人”。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国,当时说“万国来朝”,不一定有上万个,但至少有几千个。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才号称“七雄”。“中”的本义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右边还有几横,  相似文献   

12.
光阴如梭。改革开放三十年了,神州大地沧桑巨变! “一滴水以见太阳”,在刚刚过去的三十年间“您好”、“我想”、“感动”、“和谐”等关键词折射出社会变化之巨、之深!  相似文献   

13.
“花园城市”、“瑞得本体系”和“邻里单元”是设计规划和新城镇的建设理念。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共设施的建设,这为城市建设理念的实施提供了恰当的契机。其中,“河谷项目”和“绿带城镇”的规划与实施。是迈向美国新城镇建设的肇始,特别是“绿带城镇”建设在选址、总体规划、移民选择、商业与城市管理的布局和教育等诸多城镇要素为迈向美国新城镇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1,(12):15-19
1973年七八月间,毛泽东针对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工作和党内外怀疑和否定“文革”的思潮.发表了一系列谈论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言论,否定和批判儒家,肯定和赞扬法家。他的目的。是含蓄地发出警告,不要否定“文革”,否则就是“尊孔反法”,开历史倒车,与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派没有什么区别。毛泽东的这些言论,被“四人帮”集团所利用,引发了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和“批林批孔”运动。  相似文献   

15.
严兵 《党建》2010,(6):29-30
“唱读讲传”是重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的简称,起始于2008年6月。从最初的“唱”发展到“唱”、“读”、“讲”、“传”四位一体,从组织推动到自觉参与,活动声势越来越大,普及越来越广,社会反响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6.
宋智富 《湘潮》2008,(12):49-49
从2008年5月下旬开始,溆浦在全县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解放思想、改进作风”活动中,始终注重做好“规范”、“创新”、“结合”和“转化”四篇文章,实现了作风建设与各项工作“两促进”、“两不误”。  相似文献   

17.
这些宇你能写对吗? 我们常说“门吉周”,事实上,“周”字内部不是”吉”,而是上“土”下“口”:“冒险”的“冒”,有99%以上的人把上面都写作“日”;还有“子曰诗云”的“日”,在甲骨文、金文、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党建文汇》2011,(10):41-41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19.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各条战线努力进行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但由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由于“文化大革命”和长期“左”倾错误造成的影响,拨乱反正的开展遇到了严重的阻碍。这种状况越来越引起党内外多数人的不满。人们开始感到,要彻底澄清思想混乱,不能不首先解决判定历史是非的标准问题以及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将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面对着成效与缺陷兼有、希望与迷茫并存的现实,有的想走向过去,有的想走向未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已经成为一个现在就必须认真探讨、并且应当尽快得出一个结论的话题。 一位中央领导人曾经说过:“2004年是宏观调控年,2005年是改革年”。这两句话应当说足有深刻含义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每年都搞,改革进程也从来就没有停顿过,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再次强调“宏观调控年”和“改革年”呢?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在于:2004年标志着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宏观调控的开始,2005年则标志着新一轮改革攻坚战的开始。而这两个“开始”又都来源于同一个新背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中国现存的问题,我们认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决策机制。从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