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如何立足省情,因地制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海南又好又快发展?本文通过对海“小与大”、“远与近”、“冷和热”、“慢和快”、“穷与富”、“多与少”、“分与合”、“难与易”、“特与普”、“今与明”十个方面的解读,力求辩证认识省情和立体思索海南发展,其观点予人诸多联想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何维群 《理论月刊》2000,(12):17-18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首先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做到廉洁自律,就必须处理好“内因”与“外因”、“做人”与“做官”、“权力”与“责任”、“自律”与“他律”、“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领导干部做到廉洁自律,就能带动每个公民自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相似文献   

3.
黄海啸 《公安研究》2013,(11):34-38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快速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各级公安机关要充分运用辩证思维,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深入研究“科技进步”与“犯罪发展”的博弈对抗、“技术引领”与“业务引领”的内在关系、“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有机融合、“注重建设”与“注重应用”的重心倾斜、“网络强大”与“安全脆弱”的双刃矛盾、“有功同奖”与“有过追责”的结果应用等“六个关系”,努力以公安信息化推动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11,(17):59-59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与“西”这两个方位词,总是与“眷”与“秋”这两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在唐诗宋词中,“春风”总是被说成是“东风”,“秋风”又总与“西风”相关。如李白的诗句:“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清代的纳兰性德的诗:“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毛泽东诗词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都与古诗词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5.
实行军旅营体制后,旅团党委作为“一线指挥部”,地位和作用突出,负担的任务比较繁重,这就需要旅团党委搞好科学统筹,正确处理好“一般性工作”与“中心工作”、“机关帮建”与“基层自建”、“创特色”与“打基础”的关系,实现部队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人”一词人们并不陌生。早在我国古代春秋初期,就把统治阶级称为“君子”,将被统治的劳动生产者称为“小人”。到了春秋末年,“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称谓。从此,“小人”一词流传至今。“小人”矣,个头不一定小,但却心眼小,气量小...  相似文献   

7.
罗群 《思想战线》2022,48(5):65
“豪民”与“富民”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极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和阶层,他们在汉唐及唐宋时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汉唐“豪民”与唐宋“富民”既有关联性,也有差异性。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流动加快,是“富民”兴起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富民”与“豪民”的差别及其走向。两税法确定了“富民”拥有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他们与国家之间结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两税法是“富民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属于传统哲学的论题,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题,是基于实践论基础上提出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往往把前者混淆并等同于后者,这是误解。这种误解发端于苏联教科书,也构成中国理论界的一种范式和理论立场并反映在教科书中。其实,唯物史观不是在“真理”与“价值”这两个范畴的直观视野上直接讨论二者的关系,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讲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即唯物史观没有“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论题,“真理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论题。  相似文献   

9.
李煌明  李保才 《求索》2007,(10):159-161
“孔颜之乐”是儒者所独有之乐,也是圣贤所独有之乐。此“乐”,由“仁”得,包括“仁义礼智信”与“七情”在内的精神体验。“乐”从总体上说是“浑然与物同体”、“视元一物非已”的情怀,这是一个总纲;“敬谨”、“顺适”以至“七情”等则是总纲下的细则。总纲是贯穿于所有细则的精神核心,总纲与细则共同构建起“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10.
“上岸”作为当代青年在“内卷式奋斗”与“佛系式躺平”之间寻求暂时平衡与稳定的权宜之计,是青年在文凭通胀、就业难和个体发展路径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下,走向成年个体、探索自我生平的“悬浮”之旅,也是在生命事件“夹缝”中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与成年社会角色的“两难”之旅。青年在社会时间表与制度结构中,发挥自主性与反思性建构个人生命历程,探索生活方式,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岸”的想象和现实困境,社会应当给予青年试错与探索的机会,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帮助青年寻找“生活之趣”,拓宽“人生之岸”。  相似文献   

11.
吴绪成 《世纪行》2006,(12):15-1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谐文化源远流妊、蹲大精深。关于“和”与“谐”,距今1900多年的《说文解字》解释“和”,是“相应也。从口,禾声。”形声字。《广韵》进一步解释“相应”是“声相应”,与声音和语言有关;《说文解字》解释“谐”,是“从言,皆声”,也是形声字,与声音和语言有关;《广雅》和《玉篇》对“和谐”二字的解释一致,都可以同义互文,都与声音和语言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冯周卓  ;卢德之 《求索》2007,(8):159-161
“他者”意识一直贯穿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的始终,基于实践关系可以消解“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当代西方哲学所推崇的“他者”,要么诉诸上帝来解释,要么仍局限于二元对立。离开了实践中的社会关系,“我”就只能是纯自然物,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我”才能借用“他者”的力量显示“我”的存在。“我”在实践中与“他者”相遇,被实践关系所规定,只有与“他者”达成共识,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陆彩鸣 《群众》2008,(1):79-79
“平均数”和“大多数”是我们在工作中常用的概念。“平均数”是指经济指标的人口平均值,如人均收入等:“大多数”是指大部分人民群众。应当看到,“平均数”与“大多数”所反映的实际情形有很大不同,必须区别对待。在有些情况下,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无关紧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则必须将“平均数”与“大多数”区分清楚,决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务实、求实,  相似文献   

14.
杨海英 《前沿》2008,(3):181-182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分析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内涵,说明了“想像”和“视觉”两个因素在“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华永 《现代领导》2002,(10):32-32
“职位”与“作为”,这是领导干部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既然要在这个“位”,就要有所“为”;有“位”而无“为”,等于白占着位子,只有用正确的态度去理解“位”,用求实的精神去创造“为”,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作出应有贡献。共产党人的地位观应该是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个人地位与集体地位相统一;个人能力素质与岗位需要相统一;职位与责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混淆使用“报告”与“请示”的现象屡禁不止,本文通过综述“报告”与“请示”的演变,辨析二者的差异,以及阐述为确保正确使用“报告”与“请示”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旨在提请公文制作者和审核者的重视,规范公文处理工作,充分发挥公文作用,以促进公文处理工作的严肃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刘瑞 《思想战线》2023,49(1):165-172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工具理性与“思政”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使“育才”与“育人”呈现脱节状态,影响着“课程思政”工作目标的实现。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旨在打破“育才”与“育人”的壁垒局面,汇聚成立德树人的整体合力。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以强化政治引领,增进价值认同为根本;以落实主体责任,完善育人格局为抓手;以创新协作机制,促进协同发展为动力;以统筹各类资源,落实激励保障为依托,科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赋能、立德树人工程的圈层效应,全面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余树苹 《求索》2010,(3):117-119
王弼的圣人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圣人体无”与“圣人有情”。“体无”突出了圣人的玄性,“有情”则彰显了圣人的人间性。“无”为体,“情”为用,“无”是“自然”,“情”亦是“自然”,体与用的圆融,恰在于此。在王弼的圣人观中,体现的是魏晋士人将文化正统与价值追求融合的努力。外儒内道所导致的结果是,对圣人的关注由外在转到内涵,“圣人”不再是只有公共意义的摆设,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有性的个体。这是王弼的独创,也是时势使然。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惠民县扎扎实实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送”与“用”,“送”与“建”相结合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许韬 《公安学刊》2009,(1):42-46,91
作为“法治浙江”建设的一面旗帜与特色经验,全省各级各部门都十分重视“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值此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5周年之际,从厘清“枫桥经验”与“法治浙江”这两个概念性前提出发,明确“法治浙江”建设是“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前提与保障,肯定“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丰富了“法治浙江”建设的内涵,这对于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不断赋予“枫桥经验”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为建设“法治浙江”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谏题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