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苦犹乐     
他舅舅以96岁的高龄无疾而终。在追悼会上,舅舅不同时期的朋友、同事在不约而同地感叹舅舅的“仁者寿”的同时,也感叹若不是生前过分地节俭与清苦,他也许会活得更长。“下雨天出门,90高龄的老人还去挤公共汽车!”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14,(7):51-51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生活中一直是节俭克己,艰苦朴素。他当官以后,不管是在朝廷做事,还是领兵打仗,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节俭奉公,居官清廉。身居官位的范仲淹每晚就寝之前,都要计算自己每天的日用支出及所处理的公力。如果自己的花费与所做的事情相称,他就能酣然入睡;否则,他就整晚都无法安眠。  相似文献   

3.
“节俭”无疑是刚刚过去的2013年的一个“热词”: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到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的出台落实,从力行勤俭节约的“两会”新风尚,到节俭办全运的新景象,从中纪委狠刹节日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颁布实施……2015,文明劲吹节俭风。表面看似政府的“禁令”,实则是时代和群众的心声。“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约”……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节俭的悖论”实际并不存在;节俭,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节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节俭重新成为生活时尚!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大多从家庭视角或消费文化视角探讨节俭行为的塑造过程,却忽略了传统与当代文化话语互动的作用。文章通过对16位“抠组”青年的半结构式访谈,借助“工具箱”理论对文化话语在“抠组”青年建构节俭理解及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传统节俭话语与当代多元文化话语共同作为文化资源,参与到“抠组”青年节俭消费的建构过程中。传统与当代话语间存在着融合与背离两种关系,不同关系塑造了不同的节俭理解和行为。研究也为进一步理解转型社会中消费行为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有一个关于“节俭的悖论”,就是节俭导致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减速,经济发展减速又导致贫穷,最终是节俭的手段与节俭的目的相悖。但笔者认为,从长远和全局看,所谓“节俭的悖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节俭应是社会经济持久繁荣的真正基础,而不是相反。其一,节俭对一个人或家庭而言,只是导致一个人的支出出现在不同的时间段而已,而并不是不支出,所以,由节俭导致的一个人的需求并不是减少,而是需求在不同时间段的重新配置。一个人有了储蓄,最终都是要花出去的,不可能一直留着不消费。若一个人在有生之年没有消费完自己的储蓄,自己的后代最终也会消费这部分储蓄的。所以,所谓“节俭的悖论”,只具有静态的意义,但现实不是静态的,而是沿时间动态展开的。其二,节俭有利于家庭稳定。一个家庭选择节俭,有利于家庭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慌不忙。不注重节俭,既破坏了家庭美德,也破坏了家庭经济。因为浪费容易导致家庭经济拮据,也就容易导致家庭矛盾。从实际情况看,大凡注重节俭的家庭,大都生活的比较平稳。有了家庭稳定,也就有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在这种隋况下,就是有失业等情况发生,家庭也是一个好的缓冲器。因为若一个人冒险冲撞社会,家庭就是一个阻拦。而贫寒的家庭对个人冲撞社会的阻力就小,因为涉及的家庭损失成本小,阻力也就小了。其三,节俭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目前,我们保护环境,一方面是注重技术的改进,就是要提倡更环保的技术,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是要减少生产量,降低发展速度;再有一个方面,就是要提倡节俭生活,因为来自生活方面的垃圾对环境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在他博大浩深的思想体系中,殡葬改革思想尤为突出。一部《论语》,有十几处论到殡葬事宜。他道冠古今,且把实行殡葬改革作为教化黎民百姓的重要方面。他重礼倡仁,不信鬼神,推行节俭办理丧葬事宜。他身为一代哲人,身正为人师,带头实行殡葬改革。根据有关资料探究,孔子的殡改思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孔子认为实行殡葬改革是为政之道。他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即用行政命令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他提出执政…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金昌市把文明餐桌行动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窗口,以“文明用餐、节俭惜福”为主题,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环保、文明节俭、卫生安全的用餐风尚,引导人们追求科学、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力,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和良好评价。  相似文献   

8.
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人们会联想到他的巨大财富。然而,王永庆却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一次,王永庆对他的秘书说:“我用的牙签只有一头是尖的,而市  相似文献   

9.
他为人正直坦诚,热情朴实:他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他生活朴素节俭、廉洁自律:他以公正无私的人格魅力、清廉简朴的工作作风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广大员工的爱戴,并将方城县农信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他就是南阳市人大代表、方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猛。  相似文献   

10.
“酷抠”,既有“酷”(cool)的超逸,也有“凡人”(carl)的简约,是当下一种流行的抠门。“酷抠族”奉行“低碳、环保、新节俭主义”,崇尚“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他们追求简单的生活、自然的幸福,摒弃过度的奢侈。对他们而言,精打细算不是吝啬,而是一种节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一生注重节俭,提倡艰苦奋斗.从他留下的部分生活遗物中,可以看出一代伟人严格自律、崇尚节俭、公私分明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2.
全运会开幕后,节俭之风已经在赛场刮开。见面语“你在全运会节俭了吗?”就像是北京人问“你吃了吗?”一样亲切。有人戏言,如果你现在还在浪费,那就落伍了。不少记者甚至开玩笑地要求全运村服务员,全运会期间床单都不用换了。  相似文献   

13.
今年以来,塔城地区人大工委机关以“廉洁、节俭、增效”为目标,健全制度,采取措施,努力从源头和过程上制止各种铺张浪费行为。塔城地区人大工委对机关的全部公车安装了GPS,施行车辆加油定点、定量制度;车辆维修到定点维修站,严控燃修费用;严禁公车私用,派车实行逐一登记制度。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所有接待一律本着节俭原则,严格执行工作餐制度。节约用水用电。  相似文献   

14.
议“奢”     
墨子有言云:节俭则昌,淫佚败亡。细而品味,颇具哲理,昌,乃盛世兴室,续递龙业;亡则反其道而行之,灭族戮民,万年遗臭。节俭达昌,淫佚至亡,放之四海而皆准。“以俭立名,以侈自败”传古佳言,其旨未限。浏览成名立事,裴声中外者,往往视俭为本。毛泽东乃党的领袖,在延安时,一件旧棉衣穿了四个年头,几经拆洗,已变成灰白色,胳膊肘、袖口、领口补过好几回,但总是舍不得丢掉。为国内外人士所崇拜的周恩来,在朴素节俭方面,他那条细针密线缝补了十四个补  相似文献   

15.
90.8%受访者赞同大学生应养成“光盘”节俭习惯水电浪费、过度消费和纸张消耗位居前列 “在家里怕浪费可以吃剩饭,在学校怎么就倒掉了?”最近,烟台大学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一事引起网友热议。高校食堂菜价普遍比校外低,加上很多学生剩饭剩菜,导致浪费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6.
国外幽默     
邹进 《云南人大》2006,(11):47-47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品德高尚,日常生活自始自终简单朴素.被人誉为“内行醇谨”。郑板桥诗文所述的日常饮食讲究节俭“白菜青盐籼子饭”、“窑碗成菜地瓜汤”.的确是他生活真实的写照.他还能种菜粮并喜欢歌颂农活:“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一畦菜熟一畦种,时时汲水提春瓮”:“拈来旧稿花前改.种得新蔬雨后肥”。众所周知,郑板桥的文人生涯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曾经自谑“顿餐不离盏,书画伴终身。”据说他在酒酣时作画格外有神。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又是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积极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机关后勤》2014,(7):40-41
淮安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以“拓展管理职能、改革创新发展、务实规范保障、节俭高效服务”为总体思路,以“团结拼搏,创新实干”后勤精神为引领,深入调查研究,开展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服务基层,机关事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受到市领导和机关广大干部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9.
管彦 《前进论坛》2008,(9):63-63
2000年6月的一天,当时任安吉县中南酒店总经理的崔世豪在离县城5公里的三官村黄泥岗一带考察,那斑驳的荒坡、成片的竹木、茂密的野草,使他忆起少年时代上山伐樵的情景,家境不丰和求学的艰辛培育了他勤奋的精神和节俭的品格。事业有成的他一直在寻思:怎样才能更好地造福桑梓、回报社会?  相似文献   

20.
戒“奢”﹄     
戒﹃奢﹄○马银昌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艰苦奋斗著称于世。“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这些格言名句,至今仍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令人警省。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其兴也勃,其衰也忽”,无不与“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