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言是指证人就案情及相关情况向司法机关所提供的陈述。它是公安机关确定侦查和方向,查明案情,揭露和证实犯罪的重要线索依据。在实践中,证人提供的证言多数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证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会提供不可靠的证言。因此,我们在使用证言之前有必要对其进行可信度分析。一、形响证有可信度的因素分析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证人的证言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如图所示:感知案情——记忆案情——陈述案情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证言实际上就是证人对案情的陈述。这种陈述是以证人对案情的记忆为基础的,而证人的记忆又是以…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诉法对当事人陈述的程序功能仅仅定位于证明案件事实,关于当事人陈述的程序规则规范缺失。在充分认识当事人陈述的程序功能基础上,应准确定位当事人陈述的法律性质,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当事人听取程序和当事人询问程序,对我国当事人陈述制度进行程序化改造,建构我国当事人陈述程序规则,以充分实现当事人陈述之多元化程序功能。  相似文献   

3.
强奸犯罪是一种隐蔽犯罪,通常是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办理这类案件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证据不易收集和判断。强奸案的这一特征常使强奸案中的被害人陈述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往往成为全案定性处刑的关键证据。但强奸案中的被害人也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影响其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因此,正确把握被害人陈述的特点,认真收集被害人陈述,并进行科学的审查与判断,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强奸案被害人陈述的特点被害人陈述,是指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就受侵害的事实和有关犯罪…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界现有研究只是将民事诉讼当事人陈述框架性地区分为证据意义的和非证据意义的。当事人陈述制度因缺乏程序外观而呈现出体系凌乱和相应制度功能弱化的困境。为改善当事人陈述状况,保障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话语权实现,对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陈述制度正当化势在必行。立法上,宜将当事人陈述制度细化为在法庭辩论阶段具有阐明案情功能的当事人陈述和在证据调查阶段具有证明案件事实功能的当事人陈述。在具体实施上,应为不同制度功能的当事人陈述设置相应的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5.
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在刑事被害人权利复兴的时代得到发展,提交该陈述成为被害人在量刑阶段的一项权利。美国的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即是英美法系中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的典型,联邦和州的立法均赋予被害人递交被害人影响陈述的权利,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也确认了其合法性。我国刑事诉讼中缺乏刑事被害人对于量刑的利益表达机制,应当借鉴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构建刑事被害人的量刑建议权。  相似文献   

6.
虚假陈述是证券欺诈行为之一种,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性质应界定为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在虚假陈述民事侵权责任的诉讼过程中,虚假陈述与损失之间因果关系是构成侵权责任的必要条件,原告需就虚假行为本身和对损害事实进行举证。  相似文献   

7.
强奸案件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是实际办案中最具价值而又最为复杂的工作难点之一。本文对审查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前与犯罪分子的心理联系与冲突,审查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审查被害人稳定的性格特点及相关个性因素,审查被害人陈述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卧底警察通过“同囚”与伪装犯罪嫌疑人之朋友的方式获取的犯罪嫌疑人陈述具有证据能力,而通过伪装成与犯罪嫌疑人具有特殊关系的人员荻取的犯罪嫌疑人陈述则不具有证据能力;在卧底中通过监听的方式获取的犯罪嫌疑人陈述是否具有证据能力,视不同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9.
所谓对质,就是在刑事诉讼程序上用以审问被告人或者询问证人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在被审问者的陈述或有出入时,在被告人或者证人之间相互进行质问揭露矛盾,使其互相辩驳,从中获取案件的真实情况。对质的目的,就是审判人员通过对质者双方的辩驳,寻找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事实,并借此加以判断互有出入证言的真假,还可以趁此机会来观察被告人或证人的表情、态度与动作,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来证实那一方的陈述更具有可信性。 在审判实践中,对质是发现案件真实情况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实践中被讯问人单独进行的陈述与有其他证人或被告人在场时的陈述往往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陈述时有同案其他人在场,陈述人必然在心理上受到影响;只有在场的其他人的观点与陈述人的  相似文献   

10.
共同被告陈述如何调查,在刑事诉讼理论与审判实务中均存有争议且影响案件事实的认定。我国台湾地区的“刑事诉讼法”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大胆尝试,于2003年法律修订中确立了共同被告陈述分离调查程序。本文以法律条文的规定为主线,结合台湾学者的著述,从分离调查程序的基本类型、共同被告分离调查程序的法理基础以及该程序存在的不足之处三个层面详细阐述我国台湾地区关于共同被告陈述的调查程序。  相似文献   

11.
当事人陈述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重要证据种类,但是当事人陈述制度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影响了对该证据的正确运用与认定,同时制约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本文在分析我国当事人陈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基础上,对大陆法系的询问当事人制度进行了一般考察,最后阐述了当事人陈述制度存在纰漏的原因并对其完善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在苏力先生的“耕牛”案中,“搭伙”关系更可能是一种租赁关系的。司法三段论的小前提(即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形成的相对独立性,是法官裁判合理性的必要条件。在司法程序中,双方诉讼当事人的参与使得“作为辩论的案件事实”能够从一个无限庞杂的案件客观事实中剥离出来。法官应当穷尽“作为辩论的案件事实”的全部细节来进行法律评判,从而形成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而非援引法律规范从案件客观事实中将其捡拾。  相似文献   

13.
证人当庭翻证的情形有三种,即否定庭前真实陈述的翻证、否定庭前误述的翻证和否定庭前故意虚假陈述的翻证。以此为基础,根据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要求,证人翻证后与当庭陈述相矛盾的庭前陈述在一定的条件可分别作为独立证据和弹劾证据使用。对证人伪证罪之追究,必须从保障证人和被告人权益的角度充分考虑其追究的特殊性,从程序上进行特别的规定以使其符合程序正当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虚假陈述概念的分析,以及比较国内外有关虚假陈述的法律规定,归纳出虚假陈述的表现形式和行为分类,同时指出在认定虚假陈述时应当注意区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证人先前不一致陈述既可作为弹劾证据也可作为实质证据使用。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相比,美国法严格限制证人先前不一致陈述作为实质证据使用,并为其作为弹劾证据使用设立详细的规则。我国《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证人先前不一致陈述的适用有所涉及,但仅限实质性用途。实践中,证人先前不一致陈述的运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常是在主询问中以先前不一致陈述弹劾己方证人和法官更容易采信先前不一致陈述。我国应借鉴域外经验从先前不一致陈述弹劾和实质用途两方面来构建证人先前不一致陈述的运用规则。  相似文献   

16.
最高人民法院就我国证券交易中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诉讼管辖和诉讼时效作出了规定,级别管辖方面,由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管辖人们并无异议,但在地域管辖方面,结合中国实际,以侵权行为地——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所在地——法院为首选管辖法院,应更为合理;至于诉讼时效,结合证券交易的特征和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做法,应采取不同于民法通则的规定,一般诉讼时效应为1年,最长时效不超过3年或5年;对特别情况,可作出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17.
记忆对于连接日常行为和犯罪行为有桥梁作用,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在存储内容、提取方式上不同。非陈述性记忆更符合心理画像所需要的记忆标准,非陈述性记忆同犯罪人生活情境和犯罪行为的结合方式,表明非陈述性记忆可以准确反映犯罪人的背景特征。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形成考析陈述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得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今中国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但是,这个判断又是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9.
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的相关法律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之中,但在虚假陈述行为的民事责任认定、损害赔偿范围及标准、赔偿司法程序等方面的实施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给投资者权益造成了损害,因此在这些方面有进行适当修正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范围的扩展以及适用时点的提前,有必要构建相应的证据规则。在认罪协商失败后,对被告人的认罪陈述应当限制使用。通过不正协商方式获得的认罪陈述应当排除。对被告人认罪陈述的证明力应当加强审查。对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应兼顾传统刑事诉讼原则与此类案件审理程序上的特点,分层次、分类型地进行设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