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粹"主要是指江户时期在游里通行的审美意识标准,这一审美意识的形成与艺妓的演变有着必然的联系。论文主要以九鬼周造的《"粹"的结构》为中心分析"粹"的三个本质内涵要素——媚态、自尊和达观,并对"粹"的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岛敦的作品集《南岛谭》以短篇小说的方式记录了作者于二战期间出使南洋时的生活经历。在日属殖民地南洋的所见所闻,触动了中岛敦对"南洋—日本—欧洲"三者间文化属性的深层思索,既流露出对日本南洋殖民文化政策的微词,又涉及到对日本吸收欧洲文化策略的反思。《南岛谭》充分地反映出中岛敦对异国文化交融所采取的客观立场,在中岛敦文学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日俄战争为日本在东北实施舆论操纵、殖民文化、经济统治创造了机遇、提供了土壤。《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吹起了日本向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舆论号角,将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文化渗透在舆论宣传上推向了极致。战争的胜利为该报赖以生存的环境注入了活力,为其长期的发展、存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加快加大日本在该地区舆论导向步伐的同时,也加快了东北沦为殖民地的进程,更为日后日本对东北实施武力入侵、经济掠夺赢得话语权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声援保障。  相似文献   

4.
《东槎日录》作为一部重要的朝鲜通信使文献,详细记录了17世纪后期,朝鲜使臣泛槎海路出使日本的见闻及感受,对于研究日本江户时代的风土民情、朝日邦交,乃至东亚文化格局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东槎日录》为中心,从朝鲜使臣的视角切入,考察在汉文化圈的整体语境之下,中国、朝鲜和日本彼此间的叙述、认识与想象,进而加深对东亚文化格局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其哲学思想和超然适己的生活态度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人学士,也深刻地影响并渗透进中国文人的骨髓。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文人的文学创作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正冈子规自幼喜欢汉诗写作,子规汉诗中的"大鹏"、"蝶梦"、"无为"、"无何有乡"等诗句是从《庄子》中的直接引用,在思想和意境上有同《庄子》所表达思想的相像,又有些许不同。  相似文献   

6.
卞崇道先生是中国日本哲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日本问题研究》杂志的特约编委,在《日本问题研究》面临转型与突破的那段岁月,一直鼎力相助、施以援手,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忘杂志的事情。在卞先生去世近一周年之际,我们相约几位日本哲学与思想界的专家、也是卞崇道先生生前的后学和朋友,推出一组文章以此纪念先生。文章从《日本问题研究》与卞先生的交往历程,缅怀卞先生为人、为学的崇高风范,并告慰他对《日本问题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日本曾经在很长的时闻内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视为圭臬,其法律制度基本照抄了《唐律疏议》和《大明律》的主要内容。近代以来,日本人逐渐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转向学习西方法律文化。并试图将日本法律文化推向整个亚洲。20世纪以来,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由学习转向了研究,许多中国法律史研究著述出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逐渐转向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东北文学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的大前提,对日本文学中关于以中国东北(主要指伪满洲国)为题材的作品予以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1.日本作家以不同身份在中国东北生活期间所著述的文学作品;2.日本作家以各种理由来中国东北短暂滞留期间撰写的作品;3.日本作家在归国后,基于在中国东北的经历或体验,所著以中国东北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后一类作品中,较早问世、且具有一定影响者,首推长谷川四郎的《张德义》。短篇小说(张德义)发表于1952年第8期的《近代文学》,后收入作品集《鹤》。小说根据作者的切身经历,以日…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读日本奈良时期著名和歌人大伴旅人的代表作《赞酒歌》十三首的构造、诗语、主题思想,认为《赞酒歌》并非单纯停留在对汉文典籍个别词句的借用,组歌的主题不仅反映了大伴旅人对《世说新语》任诞篇中"竹林七贤"的推崇和向往,还折射出佛教无常观、儒教道德伦理、老庄道家思想等思维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将《赞酒歌》与李白的酒诗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既有思想文化上的同源性,又有情感抒发上的相异性,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正在于二者社会身份地位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改革,贯彻2006年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的基本理念,2007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题为《为执行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需要紧急采取的教育制度修订措施》的咨询报告,就学校教育法、教师法、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法三大学校教育框架性法律的修改提出了紧急修改建议,以此为开端,日本学校教育法律将面临全面修改。  相似文献   

11.
亲鸾语录《叹异抄》凭借其亲于民众的思想内容,成为日本史上备受青睐的百姓读物。其强调的“善恶平等”恶人往生”“同朋”等观念,体现了较强的民众色彩,在展示思想家亲鸾的民众立场及庶民情怀的同时,也映射出镰仓新佛教的时代前瞻性=和历史觉悟。而《叹异抄》给予民众的思想解放,更凸显了亲鸾在日本思想史、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童欣 《德国研究》2013,(4):112-122
在抗日战争时期,位于北平的中德学会是当时从事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组织,但其性质却一直存在争议。从中德学会的会刊《中德学志》的内容中可以看到,纳粹德国政府、德国汉学家和中国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纳粹政府在小心翼翼地利用《中德学志》作为宣传工具,而中国学者则试图在德国政府和日本占领当局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通过学术活动鼓舞悲伤的同胞们。  相似文献   

13.
1953年开始发表的《时间》,是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堀田善卫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这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恐怕也是日本同类题材中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文章以此为文本,着重分析经历了战争一代的日本知识人对于以南京大屠杀为重要场景的近代日本侵华战争和中日关系的认识。原本几乎与中国无缘的堀田,战争结束前后将近两年的上海经历,促使他对中日关系开始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时间》便是他这一系列思考的集大成之作。这部作品,高度凝聚了这一代有良知的日本知识分子对于过去的战争、中日关系和东亚命运的沉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宫笠俐 《当代亚太》2012,(1):140-157
日本是国际气候谈判的主要参与国家之一,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日本最终选择批准议定书,让国际社会对作为京都会议东道国的日本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担当态度赞赏有加。然而《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还未过去,日本就对《京都议定书》的未来表现出消极态度。文章试图分析日本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由积极转变为不积极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日本的谈判态度对国际气候谈判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女人艺术》是1928年7月由长谷川时雨创刊的综合文艺杂志,由于从编辑到撰稿人全部为女性而被评论界批判为"女性王国"。这个"女性王国"的建构,不仅为昭和初期的女性作家提供了发表的平台,将林芙美子等一批新人推上文坛,同时也为日本女性在政治及文化领域争取权利提供了言说的舞台,在昭和文学史及昭和女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如若围绕《女人艺术》上登载的评论文章及文学作品等主线透视"女性王国"从建构到崩塌的整个历程,不仅可以从中管窥到昭和初期日本女性的精神诉求及社会追求,同时还能勾勒出当时日本女性主义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竹林中》和《罗生门》为基础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后,引发了日本和欧美评论家的争论,吸引了世界学者的目光。从《罗生门》衍生出的“罗生门效应”一词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代名词,延伸至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随着影响的逐渐扩大这个代名词甚至出现在欧美等国家的日常话题中。其演变形成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不同文化乃至文明之间的碰撞、接受与融合。文章对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进行阐述,并分析和探讨其蕴含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叶少飞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16-140,157,158
1697年《大越史记全书》的完稿与刻印,标志着中兴黎朝官方史学体系的确立,官员学者继而对其改编、评论,产生了一系列史学著作,其中黎贵惇作《国史续编》,阮俨作《越史备览》,阮辉删成《国史纂要》,供教学之用。吴时仕的《越史标案》发覆最多,对越南的国家起源、自主王朝的历史以及与中国的关系重做评论,体现了"我越"的文化主体性,对《大越史记全书》原有的史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之后吴时仕之子吴时任为西山阮朝国史总裁,以《大越史记全书》为叙史主干,以家藏《越史标案》为史论主体,又综合采纳黎文休、吴士连、阮俨的史论,于1800年编成并刻印《大越史记前编》,吴时仕和阮俨的私家史学遂得居官修史书之列。《大越史记前编》是继《大越史记全书》之后,以官方力量整合既有的越史著作,重塑越南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在越南史学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1802年阮朝建立之后,鉴于黎末郑氏主政以及西山阮朝篡逆的情况,对这两个时代的史书进行清理。在前代史书基础上修成的《大越史记前编》被弃,但其部分思想观点被阮朝国史馆新修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所继承。关于《大越史记全书》的评论和改编,体现了越南古代史学发展的路径与思想,是越南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林硕 《法国研究》2013,(1):24-32
十八世纪,中欧文化交流迎来了新高潮,欧洲学者纷纷用自己的笔触描绘脑海里的中国文化,其中对中国极尽赞誉者,当推伏尔泰。这位启蒙翘楚以欧洲人的视角描述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然而,伏尔泰的著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误读。通过对其代表作《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以下简称《风俗论》)进行分析,可以将文化误读归纳为比附型误读、工具型误读以及缺失型误读三类。尽管三类文化误读的形成根源不尽相同,但都对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闫行健 《美国研究》2022,(5):133-160+8
美国驻普鲁士前大使、国际法学家亨利·惠顿的《国际法原理》一书在面世后的百年间(1836~1936),通过不断再版和修订,成为国际法学科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对国际法学科做出了持久性的贡献。由丁韪良翻译的该书的中译本《万国公法》影响巨大,在其传播过程中,时常出现读者“只知译者丁韪良,不识作者惠顿”的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有关丁韪良和《万国公法》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惠顿和《国际法原理》较少涉及。此外,由于缺乏对一手材料的溯源和掌握,我国学界在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的问题上看法不一。本文主要依据惠顿和丁韪良的档案,以及《国际法原理》和《万国公法》在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的诸多现存版本等材料,梳理惠顿的生平,分析《国际法原理》的成书、评价与影响,以期厘清《万国公法》的成书过程、翻译意图、翻译蓝本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武士家训是了解武士道的内含、武士生活及其思想的重要史料。一般认为日本现存最早的武士家训是北条重时所作的《六波罗殿御家训》与《极乐寺殿御消息》,即《北条重时家训》。但是从内容来看,《六波罗殿御家训》的作者很可能并非北条重时,而是北条泰时为长子北条时氏所作。此家训的内容受到佛教三世思想的影响,还体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极乐寺殿御消息》的内容可以看作神、佛、儒、道思想的综合体,包含了武士道最初的意义内涵及精神实质,为后世的各种武士道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