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权利与权利之间存在冲突是普遍现象,其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由于隐私权是一种消极的权利,容易受到其它权利的侵犯,尤其是来自知情权的侵犯,因此隐私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律明确的保护。可是如果无限制地强调隐私权的保护,又会导致知情权难以实现,二者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首先对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基本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对隐私权与知情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相互冲突,以及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协调这两种权利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方法,期望二者的利益达到最大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范围看,隐私权正逐步被确认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解决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要协调好两者的冲突,首先应分开不同领域内两者的矛盾,并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在乙肝病毒面前,公众有知情权,而患者也享有隐私权,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势必会侵犯患者的隐私权,而患者隐私权的保护,却又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解决公众知情权和乙肝病毒携带者隐私权的冲突应当遵循利益平衡和禁止权利滥用两个原则。  相似文献   

4.
李磊 《法制与社会》2013,(14):245-246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交流的深层化和频繁化,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日显尖锐。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公共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及个人信息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要协调二者的冲突,需要明确隐私权与知情权之间的界限,在立法中对隐私权进行直接保护,在我国宪法及其它法律中明确规定知情权,并对两权之间冲突的协调做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5.
正目次一、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基本界定二、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三、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冲突的原因四、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冲突的平衡五、保障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立法前瞻一、慈善捐赠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基本界定(一)慈善捐赠人的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一项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是由美国著名法学家沃伦(Warren)和布兰代(Brandeis)于1890年在《论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中首次提出的。"隐私权是个人在通常情况下决定他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交流的权利,在  相似文献   

6.
在乙肝病毒面前,公众有知情权,而患者也享有隐私权,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势必会侵犯患者的隐私权,而患者隐私权的保护,却又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解决公众知情权和乙肝病毒携带者隐私权的冲突应当遵循利益平衡和禁止权利滥用两个原则.  相似文献   

7.
亲属性和伦理性相结合的配偶间的知情权、具体事务的代理权等民事权利的适用限度都被社会以及个人以更加宽容的态度所认同,但是个体自由发展今天,权利意识的提升必然导致配偶间个体隐私权与“关爱过甚”的知情权直接的冲突.隐私权不宜过度的让位于知情权,加强配偶隐私权的保护更直接的方法是消解配偶知情权与隐私权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的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多来自传媒,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也主要依赖于记者的新闻报道,现实中记者的新闻采访权经常会与被采访人的个人隐私权发生矛盾。一定意义上讲,隐私权是一种消极的,静态的权利,记者的新闻采访权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权利。就权利本质而言,隐私权是阻碍人们获得某种信息的权利,而采访权则是获取某种信息的权利,加之权利边界的模糊性,这就使得两种权利的冲突不可避免。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使它们和谐运行,该文作者就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试论隐私权与知情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肖玉英 《法学杂志》2001,22(4):40-42
隐私权是一种消极的民事权利 ,知情权是一种积极的兼具公权与私权双重性质的权利。隐私权易遭受侵犯 ,尤其是来自知情权的侵犯。但是 ,无限制地强调隐私权的保护 ,会导致知情权难以实现。本文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 ,对隐私权与知情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相互冲突 ,以及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期望二者的利益达到最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就像是水和火的冲突一样,两者很难共存。在这种水与火的冲突中,我们在力求一个平衡点。这一平衡点可以让隐私权和知情权同时存在,就像酒精在水上燃烧一样。首先通过这两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来宏观地认识两者的冲突。这两者的冲突在现实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比如家庭生活,市场交易,网络生活,行政工作等等。分析其实质原因,主要是由于两者的权利利益是相冲突的。因此如果要解决这两者的冲突,必须要使一个权利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而笔者认为此时应当让知情权的利益受到一些损害,然后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知情权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投资基金具有集资性、投资性、组织形式不确定性以及管理人与投资人分离等法律特徵,私募投资基金还兼具募集定向的特点。为规范私募投资基金的发展,应在投资基金的募集方式、组织形式、行为模式、内部治理以及外部监督和救济等方面增加或完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2.
阮昊 《政治与法律》2020,(1):107-115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权利义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未作出规范,由此导致法院在处理部分私募股权基金纠纷案件时只能选择参照适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作为裁判依据。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未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纳入其调整范围。 法院此举缺乏正当性。 事实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在行为性质上同属金融活动,在法律关系的构建上均主要以信托关系为基础,两者产生的法律风险亦具有同质性,将两者一体规范能解决司法裁判适法正当性的问题,既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也能提高监管效率、促进行业发展。 我国应当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纳入《证券投资基金法》,实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的一体规范。  相似文献   

13.
张新民 《现代法学》2005,27(4):142-146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的物质条件,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监管是社会保险系统的“免疫系统”。由于在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政府的监管能力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模式上的差异,各国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监管法律制度不尽相同。各国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模式、监管理念、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和监管绩效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Charities are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New Deal programme. From providing advice on local employment issues to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to work placements, the voluntary sector has been working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roughout England and Wales. However, despite the government's commitments in the Compact between it and the voluntary sector to support the independence and creativity of the sector, the New Deal for 18-24 year olds reinforces many of the negative sides to the 'contract culture'. This article will examine working relations between charities and the State post Compact, using charities'participation in New Deal as a case study. We will argue that participating charities face a series of potential legal pitfalls. They might also find that, instead of being fully funded through State funds,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delivery of New Deal is partially funded through their own charitabl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5.
刘晶明 《法学杂志》2020,(2):97-104
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行业竞争加剧以及私募特性下的监管缺失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集聚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原有的体系、机制经过多次改进,效率、能级的提升已基本走到尽头。为了提升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的国际竞争力,防止类似集资诈骗犯罪的涌现,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稳定,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需要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全面系统的金融改革。应制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法》规范退出机制、完善证券市场各板块的法律定位与转板责任追究法律机制,完善对集资诈骗等不法金融行为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6.
西部投资法律制度之缺陷与完善略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投资问题 ,国家投资不足、民间投资总量少且效益低是制约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西部投资法律制度由国家与西部各地有关西部国内投资的法律制度和外商投资的法律制度组成 ,它们均存在不利于西部发展的重要缺陷。作者提出了完善西部国内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和国家公共投资三方面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The shift from public to private placements for juveniles offenders has become much more pronounced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drawn from a medium-sized Midwestern county, we examine whether private residential placement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public training schools in reducing recidivism levels. We define recidivism in terms of level of reoffending, seriousness of reoffending, and time to failure. We control for a variety of demographic and legal factors to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spurious findings. Results show that private placements are no more effective than commitments to state-operated institutions in reducing recidivism levels. Additionally, the cost associated with committing juveniles to private facilities is substantially higher. We conclude by considering how our study informs current debate about the privatization of juvenile corrections.  相似文献   

18.
李勋 《行政与法》2008,(2):106-111
对冲基金的法律关系是指在对冲基金的活动过程中各当事人之间依据对冲基金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对冲基金的法律形式,即对冲基金存在的法律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对冲基金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契约型、公司型和有限舍伙型三种,且各个对冲基金的具体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也各异,然而,所有对冲基金的法律运作程序和运作模式基本相同。就其性质而言,对冲基金属于信托,但又是信托发展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19.
赵颖  折喜芳 《河北法学》2004,22(6):153-156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证券市场的主要投资力量和融资工具,在我国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保证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稳定发展,2002年8月我国起草了《证券投资基金法(草案)》,该草案虽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性质、基金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以及基金内部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范,但仍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在信托制基金中,信托基金契约的立法模式应以简化、单纯、明确为宜,同时不妨采取董事会制度。由于信托制基金内部治理结构的自有缺陷性,证券投资基金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对实现基金的目的,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带来一定的障碍,总体考察,采取公司型基金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the unexplored role of public defenders who provide legal aid services to immigrants within the debate on the migration control and rescue industries. Although these services are provided by bar associations, public organizations that group private professionals, they are paid for with government funds due to regulations guaranteeing the right to legal defence. The main argument and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although lawyers working in these services receive public compensation for the legal aid they provide, they generally become public defenders due to personal beliefs, such as a commitment to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foreig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