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成立宣言切实表明,中国抗战文艺工作者试图将抗战的文化事业融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潮流中,“在增多激励与广为宣传的标准下”,“把国外的介绍进来或把国内的翻译出去”。在抗日救亡的危急关头,译介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成了国统区一个热点。由于苏联是当时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战斗堡垒,中国人民与苏联人民命运相关,休戚与共。  相似文献   

2.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是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是国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产物。作者现对其中的一个因素即苏联因素,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功勋卓著的元帅格奥尔基·朱可夫被誉为苏联军神。有人说,要不是他的高超谋略和果断指挥,苏联卫国战争史或许要重写。可就是这么一位功高盖世的民族英雄,死后只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上留下一个小格子。苦难生活成就杰出军人1896年,朱可夫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小村庄,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  相似文献   

4.
1949年1月6日至17日,在中苏关系史上颇具历史意义.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斯大林就如何结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的统治,频繁交换函电,商谈对策.这些电报,探讨了如何应对国民党提出的所谓和平谈判问题、如何回答国民政府邀请英美法苏四国政府居间调停国共停战议和的问题、建立联合政府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民主人士的问题以及苏联援助问题等等.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国民党谈判的八项条件,基本上反映了毛泽东与斯大林往来函电的内容.这些函电,对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新中国的内政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政党适应性改革是任何政党必须遵循的规律。斯大林领导的苏共没有看到改革的必要性而拒绝改革,赫鲁晓夫时期苏共的改革走了很大的弯路,勃列日涅夫又将苏共拖回了斯大林时期的老路,戈尔巴乔夫抛弃苏共则使苏联走上了亡党亡国的邪路和绝路。  相似文献   

6.
奎松 《党史纵横》2001,(8):14-17
不可否认,毛泽东对斯大林和苏联的诸多不满,确有相当一部分是同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他对民族和国家的概念的理解是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说法不同的.毛泽东通常更喜欢用"人民"这个字眼儿来说明他的利益所在和追求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李慎明等在《苏联亡党亡国反思:"公开性"与指导思想"多元化"》一文中提出,"公开性"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是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开性"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本质上就是取消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党失去正确而统一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从而使苏共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而主张西化的"民主派"与民族分裂势力正是利用苏共自我丑化、自我否定、主动让权和解除武装之机,夺取了苏共的政权,瓦解了苏联。  相似文献   

8.
《支部生活》2011,(7):53-53
1940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民众大会上讲演时十分自豪地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确实反映了当时延安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9.
周霜梅 《党史天地》2007,(12):42-45
1957年莫斯科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首倡“以苏联为首”,经毛泽东的努力,获各国党的支持,这一观点写进了《莫斯科宣言》。然而,因中苏矛盾的激化,到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以苏联为首”就再没有出现在《莫斯科声明》之中。这一政治术语成了过眼云烟。  相似文献   

10.
刘书林 《红旗文稿》2012,(17):33-37
在苏联解体20年的时候,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争论却在国内外的思想理论界又一次升温。各种观点大相径庭。有的人说,是59年前逝世的斯大林及其建立的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葬送了苏联,更多的人则认为戈尔巴乔夫等党内领导集团公开放弃共产主义旗帜因而遭到了历史的抛弃。人们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往往反映了对现实问题的不同态度和主张。有人发表了《从苏联到俄罗斯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1915-1916年确实否定了以往关于社会主义将在欧洲国家几乎同时胜利、建立欧洲社会主义联邦的传统观点,主张社会主义将在欧洲某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当时主张一国胜利是暗指俄国,到1917年才明指俄国。列宁当时主张的一国胜利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同时开始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社会革命”,但是并非指一国可以完成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即并非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苏共历史上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争论,实质是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在党中央的权力地位而发动的一场披着理论争论外衣的权力斗争,用以彻底击败托洛茨基反对派。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新闻网站7月30日报道,俄罗斯最近对历史教科书进行调整,名为《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的教师手册即将发到各中小学。该书对涉及苏联历史和斯大林等重大问题的评价产生  相似文献   

13.
冉思尧 《学习导报》2012,(20):39-40
延安,曾是一个被赋予了很多色彩和使命的名字。这个曾为人所敬仰不远万里投奔而又为某些人所仇视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方,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延安,有它的伟大崇高,也有它的“柴米油盐”。  相似文献   

14.
奎松 《党史纵横》2001,(8):17-20
如果说民族问题是利害之争,那么,革命问题则是义理之辩.义既然高于利,那么,在毛泽东与苏联党的争论当中,关于革命理念的争论究竟占有多重的地位,应该不难了解.  相似文献   

15.
李桥铭 《红旗文稿》2013,(13):34-37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近20万布尔什维克党员领导不足3万人的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拥有200多万党员的苏共领导人民,战胜了德国法西斯;70多年后,拥有近2000万党员和530万军队  相似文献   

16.
从科瓦廖夫的身分和报告的内容来看,他于1949年12月24日上交给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是为配合毛泽东访问苏联精心准备的。斯大林把报告交给毛泽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在中苏条约签订问题上由于苏方的拖延而造成的中方不满,同时也提醒毛泽东不要自以为是。毛泽东见到报告后不仅对科瓦廖夫和苏方不满,而且对报告中所提到的薄一波、李立三等产生了某种怀疑,后又把高岗的一系列宗派活动与报告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1946年1月,吴瑞林将军谒见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梅科夫斯基,梅帅给了他13列火车的军火……事情经过,得从岱崮战役说起。1943年11月,日军中国派遣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第12军的32、59两个师团的独立混成第5旅及伪军15万兵力,大规模地“扫荡”沂蒙山区。时任沂蒙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的吴瑞林同志,采取小股部队同地方武装、民兵相配合,广泛开展麻雀战、游击战,在公路、山坡和敌人可能进犯的地方,发动群众埋地雷、石雷,击毙敌人400多后,迫使敌人将合围圈收缩到沂蒙中心区的岱崮地带。岱崮地处蒙阴县中部,是蒙山的一大天险。它分南北…  相似文献   

18.
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的话音刚落,2009年12月10日,奥巴马飞抵挪威首都奥斯陆,以“战时总统”身份,领取一个以“和平”为名的诺贝尔奖项。  相似文献   

19.
奎松 《党史纵横》2001,(8):11-1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第一、第二号领导人毛泽东和刘少奇相继访问莫斯科.但是,这两次访问给两个人的印象却大相径庭.7月,刘少奇率团访苏,他很自然地在与斯大林的交谈中把自己摆在一个"学生"的地位,对斯大林的任何说法乃至自我批评,都采取十分谦逊的态度处之.  相似文献   

20.
正1936年夏是世界力量酝酿组合的重要时刻———德、日反共产国际同盟条约签订在即,日、德关系如日中天,日本加紧用文武两手诱逼蒋介石。一旦德国调停中、日关系成功,苏联就将立刻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因此,不惜代价拉拢蒋介石就成为苏联当时刻不容缓的唯一选择,其核心就是由"反蒋"转向"联蒋"。于是,苏联推行了近十年的对华政策悄悄地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而当时的中共中央却并未察觉,危险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