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分裂国家法是在台独分裂势力不断抛出台独言论,大肆推行去中国化、公投制宪、文化台独的历史背景下制订的。反分裂国家法在客观上把党对台湾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与国防法一起为今后在对台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等方面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台湾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是一个法律问题,特别是一个宪法问题。“宪改台独”已成为“台湾法理独立”的主要形式。从大陆方面而言,台湾问题实际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如何有效适用于台湾地区的问题。1982年宪法规定的国家和公民统一台湾的义务,以及和平统一台湾的机制和运用非和平方式统一台湾的途径,是目前“反台独”斗争的基本法律依据。因此,我们不仅在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斗争中必须以宪法为基本依据,而且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宪法和法律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王立 《法学家》2002,(2):96-101
一、台湾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变化的背景 蒋介石政府自1949年败退台湾后,至80年代中后期,一直实行"一党专制"的反共戒严体制,这种专制独裁统治引起了岛内受西方政治思想影响较深的知识分子、中产阶层和新兴党外政治势力的强烈不满,求新求变政治改革的愿望日益增强,参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并逐渐形成一股社会潮流;台独势力也有增大的势头;同时,美国出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性战略考虑,敦促国民党政府尽快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加速美式民主政治,给台湾当局施加了压力,严重地影响了台湾政局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方向 《中国法律》2005,(1):20-21,77-79
长期以来.为了发展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国政府以极大的诚意,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台湾当局加紧推行‘台独’分裂活动,声称要在‘2006年制宪’,‘2008年实施新宪’,图谋通过所谓‘宪政改造’搞‘法理台独’,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成为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  相似文献   

5.
台湾地区的"宪政"与一般意义上的宪政不尽相同。它以国民党政府制定的宪法为基础,经历了多次"修宪"改革,具有浓厚的政治因素和深刻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公投制宪"诉求,更是台湾岛内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隐含着"台独"的政治主张。它既缺乏历史依据,也缺乏法理支撑;既违背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意志,也与国际社会进步的潮流和理念不合。  相似文献   

6.
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7.
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第三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第四条完成统…  相似文献   

8.
政治生态是一个权力与制约、制度与文化并存的系统,构建良性的基层农村政治生态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建构。当前基层政治文化的滞后性表现在:平等观念仍未深入人心,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人民本位意识缺乏,"官本位"意识浓厚;公民意识较淡薄,臣民意识占主导等。因此我们应从加大口头宣传、增强制度效能、全而深化教育等层面入手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建构,以此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  相似文献   

10.
近日,台湾“副总统候任人”吕秀莲,撕下了“竞选”时“不搞台独”的暖昧伪装,露出了“台独”死硬分子的真面目。她公然不顾民族大义,大放厥词:“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这个女人何以如此嚣张,走火入魔?这与她五十余年的成长经历与一贯言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律师世界》2002,(8):1-1
陈水扁终于剥下了伪装。8月3日,他在向极端“台独”组织“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年会发表的讲话中,再次鼓吹“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首次正式、公开和明确地将海峡两岸说成是“一边一国”,并声称要加强所谓“公民投票立法”,以备“有需要的时候”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这些严重的“台独”分裂言论,与早已声名狼藉的李登辉的“两国论”一脉相承,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对两岸同胞的肆意挑衅。陈水扁曾一再表示,信守上台时作出的保证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等“四不…  相似文献   

12.
《科技与法律》2005,(1):i001-i001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四号公布施行)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第三条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台独分子的“法理台独”愈演愈烈。前不久陈水扁的“废统”闹剧又引起两岸形势紧张。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无论是从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层面分析,法律手段都是解决台湾问题以和平统一祖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构建本土资源理念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发生冲突和激荡的今天,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所必须面对,而绝对无法逃避的重大课题。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教化和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和行为,乃至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实践活动。所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本土资源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道德意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意识在道德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包含着道德主体创造力发挥的内在需求,是形成道德活动动机的内驱力。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道德失范与冷漠的现象,都是由于人们没有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结果。本文认为道德主体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结构,群体的无意识等因素是影响道德意识转化的障碍,我们应该发挥良心的作用,注重道德信仰的建构,道德人格的完善等方面来建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考察,探求西方社会主要的政治意识例如平等、公共精神、法治、契约的产生。透视了古希腊民主下所产生的公共精神,审视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出的民主观念以及现代民主理念如何伴随公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未来公民意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内容应包括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主体意识、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意识、传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道德意识及开放进取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8.
行政学本土化是中国行政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是行政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的需要,而且是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行政学历史发展、行政学生态分析、行政学哲学思考等三种途径建构行政学本土化的理论平台、切入点、突破口,将有助于中国行政学本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萧凯 《新法规月刊》2008,(2):141-152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和实现,而"法理台独"的用意正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否定和废弃。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容辩驳。根据条约法,《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应当成为规范台湾法律地位的权威国际法文件,中国于二战后重新对台湾行使主权。根据国家构成理论,台湾不满足国家构成的要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只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各国的长期和普遍的实践亦已证明,"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项国际习惯,构成了对各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条习惯国际法规则。  相似文献   

20.
台湾地区显然不具有行使制宪权的主权,因而"第二共和宪法草案"是违宪无效的。但简单否定"第二共和宪法"的合法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台湾问题,我们需要从制度层面上考虑消解"台独"势力的宪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