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刑事一体化的角度来看,贝卡里亚及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不仅是刑法学界的遗产,也是犯罪学的一笔丰厚遗产。贝卡里亚的犯罪学理论是建立在对前启蒙时代犯罪学的批判之上的,通过与前启蒙时代犯罪学的比较,可以发掘贝卡里亚对犯罪学理论的巨大贡献。系统整理贝卡里亚及其犯罪学思想,不仅是犯罪学对于学界的一种理论贡献,更是对于深度融合刑事法学各个学科,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所论及的关于刑罚权起源的思想采纳了社会契约论的某些观点,而且其中的社会契约思想是与霍布斯等人的社会契约理论一脉相承的。然而贝卡里亚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对社会契约思想进行了实质性地变更,他认为社会原初状态虽然处于每个人对每人的战争状态,但人们所制定的社会契约并不与卢梭和霍布斯等人所持的契约内涵相同即转让全部权利和自由,而是有条件的转让最小限度的自由以保障自身自由。  相似文献   

3.
贝卡里亚是西方近代刑法理论的奠基人,他将18世纪的启蒙思想引入刑法学后提出的罪刑法定主义、罪刑相适应和刑罚人道化三大刑法原则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刑事立法。黄风先生的《贝卡里亚及其刑法思想》一书大概是国内研究贝卡里亚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把贝卡里亚放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之下,探索贝卡里亚刑法思想的理论渊源,透过贝卡里亚看到18世纪哲学和  相似文献   

4.
切萨雷·博尼萨纳·贝卡里亚 ( CesareBonesan Beccaria,1 738- 1 794年 )是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 ,资产阶级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他的著名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对欧洲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犯罪与刑罚的理论与实践 ,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犯罪学和刑罚学史上起到了开创新时代的作用。贝卡里亚将其刑罚观归结为一条“颇为有益的公理”,这条公理就是 :“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 ,从本质上来说 ,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 ,在即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 ,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  相似文献   

5.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2期刊登了冯树梁的综述文章《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综述》。关于犯罪学产生的年代,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诞生于1764年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的发表;另一种观点认为它诞生于1876年龙勃罗梭《犯罪人论》、1881年菲利《犯罪社会学》、1885年罗法洛《犯罪学》的发表。  相似文献   

6.
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贝卡利亚深受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主要理论依据几乎都能在法国百科全书派学者及其先驱们的著作中找到原型。贝卡利亚16岁时就已进入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20岁左右毕业,在26岁时就出版了《论犯罪与刑罚》的惊世之作并名满天下,被人们推崇为现代刑法学之鼻祖。虽然《论犯罪与刑罚》仅有6万多字,42个短小的故事,但它首次系统地提出了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作为刑法学界里程碑式的一部著作,对后世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书中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本文简要介绍了贝卡里亚在该书中针对预防犯罪所提出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初步分析了上述观点对我国当前预防犯罪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贝卡里亚是意大利刑法学家,所以我们以往关注的都是他的刑事实体法方面的一些观点,这当然体现在他的名著《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中,诸如书中提到的三大的刑法原则:罪行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以及刑罚的人道化原则等内容。而本文主要阐述了他的若干刑事诉讼思想,从而进一步了解他的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刑事诉讼法的完善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贝卡利亚是犯罪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在他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阐述了罪刑法定思想、罪刑相适应思想、刑罚人道思想,并且对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等问题做了分析研究,这些理论思想对当时社会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何勤华 《法学》2004,(9):122-122
人类社会对付犯罪及其研究犯罪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西方 1 8世纪的古典学派、意大利人贝卡利亚的名著《论犯罪与刑罚》( 1 764年 ) ,拉开了犯罪学的序幕 ,奠定了犯罪学的基础 ;1 9世纪的人类学派、意大利人龙伯罗梭的名著《天生犯罪人》( 1 876年 )以及菲利的《犯罪社会学》、加诺伐洛的《犯罪学》 ,宣告犯罪学的形成 ;2 0世纪的社会学派、美国人萨瑟兰的名著《白领犯罪》( 1 93 9年 ) ,标志犯罪学走向成熟。在重视人与人关系的中国传统社会 ,自然不乏对研究人与人关系的犯罪学的关注 ,中国法制史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与犯罪作…  相似文献   

11.
死刑,作为最古老且最严厉的刑罚方法,在18世纪以前,很少有人对之提出非议.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到十八世纪,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死刑所固有的残酷性特征.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者贝卡里亚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支柱,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对死刑提出非难,倡导废除或限制死刑的适用,从而激发了死刑废止论的诞生和迅速崛起,一些国家也在刑事立法实践中开始了  相似文献   

12.
1764年,被伏尔泰称为“人权法典”的《论犯罪与刑罚》诞生了,贝卡利亚与他的《论犯罪与刑罚》在这一刻被铸成刑事法学风景。在第七章中贝卡利亚对“犯罪嫌疑和审判形式”做了专门论述,对我国陪审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了罪刑法定主义、罪刑相适应等刑法原则及犯罪预防的思想,这对我国目前的法治建设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当前民众关注度很高的"许霆案",认为我国在立法和执法中应切实地贯彻上述原则,在惩罚犯罪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民众。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以1764年意大利学者贝卡利亚的代表作《论犯罪和刑罚》一书的出版为标志,那么,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至今已逾二百多年。然而,犯罪学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我国犯罪学研究在时代的感召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准备,已经开始向深度与广度拓进。吉林大学法学院王牧副教授的新作《犯罪学》一书,在犯罪学理论上作了有益探索。对我国的犯罪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通览全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犯罪与刑罚>的出版是贝卡里亚对于法国哲学、法国理性主义研究的结果,也意味着近代刑法学的诞生.这部著作反对秘密审判;反对强加给被告的誓言;反对将财产充公、无耻的刑罚.贝卡里亚认为,死刑是野蛮的一种表现.在意大利,酷刑的最坚决反对者是贝卡里亚.英国的刑法改革可以追溯到以贝卡里亚为代表人物的伏尔泰学派.在法国,早在1790年法国大革命之前,贝卡里亚的思想就被国家立法机构所采纳除了政治犯罪外,其他罪刑都不适用死刑.在意大利,1889年的刑法典废除了死刑,在该刑法典制定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死刑被减为终身监禁.死刑被保留在陆军和海军军法中.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作为刑法学界里程碑式的一部著作,对后世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书中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本文简要介绍了贝卡里亚在该书中针对预防犯罪所提出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初步分析了上述观点对我国当前预防犯罪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费小兵 《时代法学》2010,8(2):76-82
"敏感精神"所致的文风更多洋溢在贝卡里亚47章原版《论犯罪与刑罚》中,这使他恰不具有近代理性神话的自以为是的自信,却有刑事一体化意味的心灵逻辑倾向。贝卡里亚主张以"社会法"作为立场,但"自然法"或"神明启示"仍是其内心指引,故其几何学精神和敏感精神的自洽辩证统一,形成其主情论与主知论自发结合的非古典自然法学的思想。在他看来,普遍利益和幸福就不仅是"欲望"的实现,亦是神明启示与自然法所追求的"至善"的实现,是新的道德重建的尝试。故其功利观念不同于古代希腊化时期的快乐学派,也不同于其后边沁等功利主义学人。  相似文献   

18.
在一本法律刊物中谈到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知道,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政治法律思想家如洛克、孟德斯鸠、贝卡里亚等,从‘刑罚人道主义’、‘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等理论观点出发,主张废除死刑。这在同封建统治阶级滥用死刑、残暴压迫作斗争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据我所知,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虽然反对酷刑,反对滥用刑罚,但他并不主张废除死刑。他的这种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一书里。孟德斯鸠从资产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原则出发,论证实施死刑的必要性。他说:“死刑就象是病态社  相似文献   

19.
<正> 贝卡利亚(Cesare Bonesana Beccaria 1738—1794)是资产阶级刑法古典学派的始祖,出身于意大利米兰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后受教育于巴马地方的耶劳大学,青年时参加一自称为“北意大利百科全书派”的激进青年组织,思想上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著作的影响,促使他对于那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问题发生了兴趣。一七六四年,贝卡利亚写的《论犯罪和刑罚》一书出版,风靡一时,轰动欧洲,在极短的几年之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在其传世名作《论犯罪与刑罚》里,对刑讯逼供进行了谴责.时至今日,刑讯逼供在我国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依然没有消失,本文就此现象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界观点提出摒弃刑讯逼供现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