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蓝玉林 《学理论》2009,(2):120-121
一般说来,和谐社会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把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人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既要关心人类,又要关注自然,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要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三是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工会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平衡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直接主体。  相似文献   

3.
黄景怡 《学理论》2011,(14):1-2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最终实现的社会条件,把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作为执政的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就为市场经济通向社会主义创造了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说明,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消除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如何把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成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美好生活充分展示出人民需要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这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美好生活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创造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靠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根本性。没有人的需要的发展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整体素质等的提高,就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5.
对象性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是自然、人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它不仅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要求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这样,通过对象性劳动的中介,两个“和谐”在价值旨趣上就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殊途同归了:都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包雷 《学理论》2008,(9):40-42
人民在国家中占什么地位,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坚持什么制度的根本标准。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专题论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7.
魏晓丽 《学理论》2012,(31):78-8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单一阶层演变为多个阶层并存。调查显示阶层冲突普遍存在,但对阶层合作信心十足。阶层冲突主要存在于雇主与雇员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及贫富等阶层之间。阶层关系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公众认可并接受调整阶层关系的依据是法律与制度。完善现有的法律与制度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 更新发展观念,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转变为以人为本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出“为发展而发展”的误区,发展始终应当是以解决民生为根本,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9.
侯坤  许静波 《理论探讨》2022,(2):119-123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势必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要以生态知识教育为重点,夯实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强化生态文化与法制建设,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张癸 《党政论坛》2008,(5):36-38
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作出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等一系列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部署。并且具体提出:支持“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就要把握当前我国基层群众工作的新要求,它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主要“点”上:关键点——端正党的作风,基点——解决群众实际问题,重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节点——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支点——注重社会心理疏导,靶点——防止社会矛盾激化。要清醒地认识到基层群众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组织与任务不适应,即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与工作重心下移的要求不相适应:力度与诉求不适应,即群众工作的统筹力度与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复杂化不相适应;手段与要求不适应,即群众工作方式手段的相对单一与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着眼点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独特的功能,体育与人体的和谐全面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加强体育运动,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幸福 《求知》2010,(8):24-25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医院.是摆在医疗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医院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法律援助作为国家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提供的法律援助资源与群众的迫切需求形成了供需矛盾,需要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援助的参与、提升服务质量等举措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15.
明磊  张春来 《行政论坛》2009,16(5):59-63
法律援助作为国家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提供的法律援助资源与群众的迫切需求形成了供需矛盾,需要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援助的参与和提升服务质量等举措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16.
共享经济以互联网平台应用为核心,打破了工业时代的终身雇佣制以及基于忠诚和员工满意度的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平台+个人"为特征且更富灵活性和轻便化的新型劳动关系。共享经济对劳动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大背景下,劳动者、用人单位与国家应该分别从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承担社会责任、优化社保制度、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应对共享经济的挑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吕月华 《学理论》2009,(12):148-149
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营造更加和谐的党群关系,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才能理顺各阶层的社会关系,凝聚全民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而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则需要深入分析群众工作遇到的新问题,然后从解决问题入手,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本领。  相似文献   

18.
柯健 《求知》2009,(7):8-11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劳动保障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这一精神实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劳动关系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劳动者  相似文献   

20.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