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闫明  杜盛铭 《人民司法》2023,(19):51-57
<正>“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裁判,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事审判结果的理解和认同、提升司法公信力,从而营造一种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信任法律的社会氛围,发挥司法裁判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2020年5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一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1)2022年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2)这些案例促进中央文件走向司法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民事裁判的现状,但上述典型案例并未涉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群众关注度极高的房贷金融借款合同案件。  相似文献   

2.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精髓,是精神之魂、立身之本、执业之基、发展之源。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提高、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的愿望日益迫切的今天,推进法院文化建设、提升法院文化软实力是培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是增强司法公信力,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蕾 《中国审判》2013,(6):84-85
正法官的德行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社会形象,而且还关系到公众对法官职业、对法律正义的认知和评价。大力培育和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对提高法院队伍素质、促进法院整体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司法腐败现  相似文献   

4.
高绍安 《中国审判》2010,(8):6-6,25
7月5日至6日,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在浙江宁波召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深刻认识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以弘扬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全面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证》2012,(4):4-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司法行政系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6.
邵天一  王晓 《法制与社会》2011,(26):240-241
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法官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建设者和捍卫者,通过司法行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三个至上"。法院也通过文化建设对法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保证队伍的先进性,落实司法核心价值观。文章从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阐述为根基,对法院文化建设作一探索。从工作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准确把握法院文化建设的目的、重点和抓手大力深化法院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法院工作特点和时代特征,有利于提升队伍素质、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的法院文化建设新路子,必须准确把握法院文化建设的目的、重点和抓手。法院文化建设的目的。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最高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法院文化建设应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干警思想境界、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崇尚学习、积极进取、特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多样性的经济联系、多元化的文化价值的背景下,对于即将成为公安司法战线专业人才的警官大学生,如何增强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变得至关重要。因此,警官院校应把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现实生活当中,使其在学好文化知识理论的同时注重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并逐步成为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人民法院以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提升司法职业修养和职业形象为重点,以营造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为基础,全面加强法院文化建设,这是提高法官素质、培养法律信仰、促进司法公正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司法形象、推进法制建设的持久动力。”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钱念孙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黄韬 《法学论坛》2012,(4):124-129
除了制定司法解释之外,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还通过颁布各种形式的抽象性司法文件来指导甚至约束各级人民法院的法律适用活动,这一方面可以视为最高人民法院试图在通过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法制统一的目标,但其中也蕴含着某些阻碍我国司法体制进步的消极因素,因此,需要在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以关注并予以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2.
在以统一法制为目标的法律解释体制下,最高司法机关供给的司法解释资源无法满足地方司法机关的释法需求,构成了司法解释场域的“央地矛盾”.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地方司法机关开始自发转向“地方释法”,试图以发布地方释法文件的方式实现司法治理效果.中央虽对“地方释法”持禁止态度,但制定的相关规制规范却过于宽松,未能起到应有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余涛 《政法学刊》2013,30(1):81-86
当前在疑难案件中,法律的正确适用是司法的核心问题及公众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法律观"的差别,使得疑难案件的法律适用存在诸多问题。从学术史及方法论角度看,学者们处理疑难案件有各种方法,但最终都依赖对"法"的正确认识及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的澄清。只有在个案事实与规范的融贯中,在实践理性理论框架内,通过类推等方法,发现、鉴别法律规范才能使疑难案件得以恰当处理。  相似文献   

14.
高一飞 《北方法学》2016,(3):141-148
司法过程中少不了数字的存在,司法数字可分为描述性与调整性两类,调整性数字在司法裁判中通常具有实质性作用,而司法与数字关联的内在机理缘于数字的固有特征与司法的特定需求;从生成因素来看,司法数字的产生以法律规则为基础框架,以经验为填充,通过法官理念整合后展现于裁判文书之中,而理念又在深层次为文化所决定和指引,其最终体现了主观性(主导)与客观性(框架)的综合;从合理性理论出发,司法数字的合理性标准可分为程序正当与结果合理两方面,自身的优化路径则包括基本裁量原理、计算规则的明确和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plains why Schopenhauer's "Hedgehog Dilemma" may be the most apposite metaphor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ts and the media. Whatever they get from each other, the media's role representing the public and the court's role representing justice are both essential to modern democracy. Therefore, their relationship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not just in legal and media professions, but also in public and government debat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China 's highest court has issue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and guidelines to regulate the activities of the media and the court, which has brought the topic to a new level of discussion. As a drafter of these official documents, the author will comment on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values inherent to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6.
我国《物权法》第28条因"法律文书"引起的物权变动,是司法裁判权、仲裁裁决权、强制执行权行使的结果,属于因公权力的行使发生的物权变动,故物权变动是否因公权力的行使而发生是确定该条款中"法律文书"涵义和类型的基础。由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及形成之诉各自功能所决定,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文书仅限于形成性法律文书,不包括确认性和给付性法律文书。形成性法律文书主要是指形成判决,即因形成诉权的行使作出的判决,而确认单纯形成权行使效力的判决不是形成判决。强制执行程序中拍卖成交确认裁定和强制抵债裁定也属于形成性法律文书。民事调解书不属于形成性法律文书的范畴,不能直接引起物权变动。  相似文献   

17.
列宁的司法权思想是他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民主权理论构成列宁司法权思想的理论基点,议会制与民主制相结合的制度形成了司法权的制度基础,党的领导与司法权独立是社会主义司法权的权属与基本性质。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权来源于国家权力机关,从性质上讲属于国家权力;基于司法权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强调人民直接行使司法权;司法权应当受到严格监督,以防范司法权的滥用。列宁司法权思想不仅对前苏联司法理论和司法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而且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我国建国初期法学理论和司法制度的构建,乃至我国当前司法体制的完善和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18.
金枫梁 《法学研究》2020,(1):190-208
学说的内容实质正当性及其约束法官自由裁量空间的外观进而增强裁判可接受性的功能,是裁判文书援引学说的基本原理,也是建构援引规则的出发点。学说根据其竞争力可以分为通说、主流说、少数说,法官既可以援引通说也可以援引非通说;援引非通说应当成为援引的主流。法官在援引学说时应尽量采用对话技术,尤其是在援引通说时应尽量避免对学说进行大篇幅的“复制与粘贴”;应尽量援引不同体裁的代表性作品以体现学说的数量优势外观。学者姓名承担了标识学术产品的质量担保功能、“商誉”功能与司法修辞功能,学说出处具有定位学者学说发展脉络等功能,援引学说须注明姓名与出处。裁判文书援引学术作品实质上是法官“购买”学术产品的行为,它将刺激处于供给侧的学者主动生产实务所需的产品,继而促成学术与实务的良性互动。最高人民法院可以考虑出台有关裁判文书援引学说的具体规则指引。  相似文献   

19.
毛高杰 《河北法学》2020,38(5):92-103
我国的人工智能司法发展具有明显的突变特色,缺乏足够的制度和理论调适,广泛应用会带来司法逻辑的内在冲突。司法的社会技术特性和人工智能的自然技术特性之间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为我国人工智能司法广泛应用提供了工具理性基础。但人工智能介入司法会带来原有社会黏合基础改变,无法完全应对司法过程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素,并且会因为技术竞争带来新的不正义。需要扩展法律正义的蕴含,将法律正义的纯粹道德内核扩展为功利-道德内核,将司法从社会技术转换为技术-社会技术;在司法结构上设置技术-社会的双重竞争性机制,以维护基本的演化平衡;通过技术-社会互动的重构实现人工智能介入后的融合正义司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以合规激励为核心的合作性司法模式,合规不起诉制度是起诉便宜原则的又一适用场域。如何明确和限制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是在探索合规不起诉制度时应该关注的问题。从比较法的视野来看,美国的内部控制模式和英国的司法监督模式是目前限制合规不起诉裁量权的两种主要代表模式。内部控制模式以美国司法部的内部文件的约束为主要手段,侧重发挥合规不起诉制度的犯罪预防和社会治理功能。司法监督模式以法官的司法审查为主要手段,关注对合规不起诉裁量权的实际控制问题。我国对合规不起诉裁量权的限制采用的是双重控制模式,即以保护民营企业这一基本原则与合规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为内部约束,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与合规听证为外部监督机制。作为主管部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制定司法解释或者规范性文件,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细化合规不起诉适用对象的遴选条件,明确有效合规的标准,促进程序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