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新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一次注定会被写入历史的会议。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其意义不仅在于通过了依法治国的"升级版"方案,更在于会议本身即是一次重要的法治启蒙,它在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法治信仰的同时,通过大量"全民守法"的内容,推动中国社会法治信仰的形成。"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历史上,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管仲指出"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明代政治家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难于法之必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社会法  相似文献   

2.
<正>商鞅怀揣不羁之才,西行相秦变法,以大无畏的勇气树立法律的权威,因太子犯法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师公孙贾黥面。秦国沿用商鞅之法一统天下,商鞅却因得罪储君埋下祸根,最后被新立秦王下令车裂示众。商鞅功勋之大令后人赞佩不已,身死之惨令后人扼腕叹息,探究商鞅谋国不谋身的深层缘由,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其在《商君书》中早有洞见,"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统治者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是商鞅没办法解决的难题,商鞅之法保护不了  相似文献   

3.
经典语录     
正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战国·商鞅《商君书》)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西汉·刘安《淮南子》)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思想,确定了时代的两大主题改革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这对构建法治意识形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如果在"于法有据"之法问题上,或者说改革的合法性问题上出现错误的理解,也会对正在推进的法治与改革事业造成伤害。由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是涉及改革方向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从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观背景中理解深化改革的合法性,而不能把改革"于法有据"之法简单地理解为制定法;要准确理解改革的法之依据,首先要求我们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到根据法律进行思考,应该把法之范围确定为法律渊源系统;在构成法律的法源形式中去寻找发现可能用于改革的法律;同时还需要根据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律方法进行充分的论证;最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法治与改革关系之中运用法治方式来确定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之法。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5,(6)
<正>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从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个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法律权威的根本源泉,为维护法律权威指明了根本途径,同时也明确了要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15,(5):19-20
400多年前,明代张居正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的确,古往今来众多史实表明,如果有了法律而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就在于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7.
<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电影《第二十条》中,正义没有让步。现实中,沉睡的刑法第二十条已逐渐被“唤醒”,但“良法”的运行一向任重道远。“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条赋予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是对社会良知的价值认同,这固然是一条良善之法。  相似文献   

8.
金国坤 《前线》2015,(3):48-49,52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何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需要党中央作出新的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新目标,将依法治国推到新高度。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大组成部分。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是一个质  相似文献   

9.
经典语录     
正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王楼贺韦华传》)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唐·房玄龄《晋书·宣帝纪)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时必乱。(战国·荀况《荀子·君道》)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的高度。落实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是领导干部要做践行法治精神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各方面努力做到"五要",为党员和群众做出榜样。要真心信法,让法治精神成为一种信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决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  相似文献   

11.
正背景:10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从已经查处的大量顶风违纪案件中可以看出,一些党员、干部对纪律规定还置若罔闻,搞"四风"毫无顾忌,搞腐败心存侥幸。因此,在纪律上还要进一步严起来。出处:语出战国《韩非子·诡使》,原文是:故《本言》曰:"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法立,则莫得为私矣。"故  相似文献   

12.
正一、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一)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是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六五"普法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着重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  相似文献   

13.
经典语录     
正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晋·葛洪《抱扑子·极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西汉·戴圣《礼记·文王世子》)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春秋·管仲《管子·七臣七主》)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全面部署。《决定》对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李洁珍 《求实》2005,(6):62-64
法治社会的实现,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或制度规则的改变,而且意味着主体人格精神世界的必要变革乃至重建。但在政府拯救意识下,即便建立起符合法治要求的法律,也会因主体精神文化支持力量之不足使法治遭遇挫折;而主体普遍的自治自救意识和自救型人格的确立,才能为法治之实现铺垫浓厚的精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周黎明 《实践》2015,(4):16-18
<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作,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工作,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全区普法工作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要求,根据《自治区党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以"法在身边·法治北疆"为主题,以"法律六进"为载体,以实施"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抓手,以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坚持  相似文献   

17.
《意见》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落实,明确了辽宁省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为辽宁省法治社会建设绘就了新蓝图。首先,《意见》强调,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有效推动全民守法。法律的重要性与核心性在于全社会存在对法律的敬畏,因此要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从全民的观念抓起。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带头弘扬法治精神,这既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弘扬法治精神,就要做到: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法治精神;二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三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接受监督.  相似文献   

19.
“有法必然治国,无法必然乱国,法有权威则治,法无权威则乱。”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不断加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必须更加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20.
潘永才 《学习论坛》2003,(10):65-66
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像任何国家走向法治社会一样 ,我国要步入法治化轨道 ,建成法治国家 ,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体系 ;二是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蕴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 ,即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忠诚信仰。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