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推广普及国学知识,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学者和文化人的事情,每一个国民、每一个行业似乎都在做着这样那样的努力.所以,无论你秉承精英或者市场的立场,无论你保留鄙夷或者宽容的态度,传统文化确实正在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着. APEC会议传达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乌元春 《南风窗》2014,(24):24-26
<正>从APEC会议的最后文件看,无论是亚太自贸区路线图还是通过反腐宣言、强化互联互通,都体现了中国的影响力。中国已经完成了从APEC的跟随者、参与者到引领者、推动者的蜕变。从2001年的上海到2014年的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嗝13年重回中国,变化的不仅仅是会议举办地点。无论从会议的议题设置,还是会后通过的共同宦言来看,这次APEC会议都深深打上了"中国烙印"。韩国《每日经济》报道就称,这次APEC会议文件内容超过半数由中国提议,表明中  相似文献   

3.
国际     
《南风窗》2012,(19):25-25
APEC会议周在俄远东开幕201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周于9月2日在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幕,会议周的主题是"融合谋发展,创新促繁荣",APEC领导人峰会9月8日至9日举行。俄罗斯希望借此次峰会,加快融入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远东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6,(16)
正推进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里面既包含着审理结果的实质正义,也蕴含着司法活动的程序正义,乃至司法细节,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往往也是更容易实现的。而正义往往隐藏在司法的细节中,正如水滴会反射太阳的光,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会折射出公平正义的光辉。"法官无论在什么法庭上,你必须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你的外表能说明很多东西。"一如阿尔弗雷德·汤普森·丹宁(Alfred Thompson Denning)勋爵所言,正义的实现不光要靠格式化的实体和程序,还要  相似文献   

5.
作为今年 APEC 的东道主,第9次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第13届双部长会将于10月在上海举行,有关方面对此寄予厚望。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曾长期担任中国 APEC 高官的王嵎生大使。  相似文献   

6.
钟飞腾 《当代世界》2014,(11):14-17
<正>中美领导人于2014年11月份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会晤,不可避免被认作是中国争夺亚太地区领导权的分水岭。很多分析家认为,未来的亚太秩序将表现为中国主导地区经济关系,而美国主导安全秩序。13年前中国在上海主办APEC会议时,还没有加入WTO,对外贸易额甚至都比不上东盟。十多年来,中国大大深化了与地区内国家的经济联系,成为很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而且有可能于北京APEC会议后在购买力平价意义上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7.
李北方 《南风窗》2014,(24):4-4
<正>许多年以后,回顾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史,那时的外交学者一定会想起2014年初冬的北京。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承办的这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足以被当作中国外交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终于超越了韬光养晦的层面,开始有所作为了。超越韬光养晦,不等同于否定韬光养晦,这个策略仍在起作用,主要体现在处理对美国的关系上。借前来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便利,"跛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既和他在中南海里散步喝茶,轻松地闲谈,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01,(14)
在上海召开的 APEC 会议,是中国革命胜利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多的各国领袖聚集在中国的土地上,这象征着中国已进入了一个现代的、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并且对全球经济起到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这毕竟是一块发展中的土地,既有承诺,也有危险。在这个历史性的市场中,外部的投资者试图保护自己的投注,因为  相似文献   

9.
正上世纪的1995年8月31日至9月8日,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辅助性会议——'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怀柔召开,从此,北京怀柔被世界瞩目,这里也开始渐入中国大型国际会议举办地的发展轨道。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再一次在中国举办;2017年5月14日至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  相似文献   

10.
澳门之所以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与保留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并不一定存在着“殖民”或“被殖民”的问题,或者是所谓的“文化霸权”的问题,重要的在于“好”与“不好”。  相似文献   

11.
热词     
戴玉 《南风窗》2014,(24):22-22
<正>①APEC蓝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湛蓝的天空。会议期间,京津冀实旋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11月10日,习近平在APEC的欢迎晚宴上说:"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这反映出从高层到普通民众对较高空气质量的期盼,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担忧。②新艾滋病即美洲锥虫病。该病潜伏患者体内初期没有症状,一旦发病可能导致心脏衰竭或其他致命疾病,故又称为新"艾滋病"。11月10日,美国热带医学和卫生学会警告,美洲锥虫病正肆虐美国,估计已  相似文献   

12.
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30年来,在机制建设和多个合作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随着国际和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叠加给APEC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APEC应与时俱进,对新时期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作出新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作为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经济和政治收益。展望未来,中国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推动APEC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主办 APEC 峰会,系“9·11”事件之后全球第一个重大国际会议。虽然早在两年前上海就投入人力物力全力打造自己的国际会都形象,但高潮还是在本周。在 APEC 成员之间,最高兴的是韩国,也许是历史性的巧合,他们的浦项钢铁大厦与 APEC 峰会主会场上海科技馆相邻,这也是离 APEC 领导人目光最近的跨国公司办事处。最担心的却是新加坡,新加坡一直以亚洲国际会都自居,每年  相似文献   

14.
APEC上海会议与中国的国际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成功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在世界面前展示和塑造自己形象的难得机遇。在“911”事件后首次亚太经济体领导人云集的会议上,中国树立了“繁荣开放、危机中的避风港”的形象以及合作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前面还有更长、更艰难的路要走。我们应当以此次APEC上海会议为契机,为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问题上,古代政治模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它包括相互关联的四个环节:一个"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一支"明君贤臣"的执政队伍;一种"居安思危"的政治文化;一套"整肃吏治"的监察制度。这个政治模式虽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但也包含着古今国家治理的某些共性,其中的合理元素经过吸收改造可以为我们克服中国当前的"四个危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1,(25):32-33
已经有很多年,中国的电视人没有像现在这样坐立不安过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综艺、选秀、电视剧等等堪称"印钞机"的节目突然面临巨大的道德压力,不得不退出荧屏,或者呆到它们该呆的地方去。其实,这样的变化早就该预料到。当执政党的高规格会议将"文化建设"确立为执政的一个重要议题时,作为文化传播最广泛且有效的载体,电视也就再也不能在市场化和娱乐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下去,他们被要求增加一些道德建设的节目,以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在京城大商场中,说起传统商品的经营,还得属北京友谊商店。这里,有着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商品经营区,商品中渗透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信手拈来,都是原汁原味的。说给外国朋友听,无不为之折服。作为友谊商店服装部的售货员,我深有体会:如果你要想推销这些商品,但又不知其由来、工艺,不但什么也卖不出去,而且还会错失让外国朋友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机会。这里的许多商品,都蕴含着东方古老的传统文化,或有一个个美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动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冷战后与全球化相互叠加的时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三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和政府外交观念的更新。当前,尽管中国文化外交与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文化与软实力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化地将文化"走出去"等同于赢得软实力;二是相比于西方,当今中国文化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身存在多元价值冲突,因而在如何选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外交上存在困境。化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注意两点:一是争取国际话语权,努力改变中国在国际文化价值观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二是重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现代化、国际化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和"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炎娇 《法制博览》2015,(8):209-210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蕴含的中国中医药宝库,在现今市场经济里存在着巨大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现在,我国中医药学不仅面临知识传承的断代,而且还面临着国内外对中医药学知识的"盗掘"行为。在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下,中医药传统知识并不能得到有效充分的保护,所以中医药学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度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