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会博览》2014,(12):46-46
对于有工作的我们来说,在工作时间。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是件让人很头疼的事.大多数家庭会选择隔辈人教育和照顾。然而,在教育和照顾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上.隔辈人的观念也许得不到我们的认可。那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2.
正现如今,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平时上班的时候不能和孩子相处,因此在教育孩子上,不得不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代劳了。人们常说"隔辈人更亲",在对隔辈人的培养教育上,一些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很多时候是"疼爱有加、包办代替有过"。那么,到底隔辈人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呢?本刊记者采访了红黄蓝教育机构副总裁蔺玉华,看看她在教育自己的小孙子时,是如何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给与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的。  相似文献   

3.
马春燕 《工会博览》2014,(12):44-45
现如今,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平时上班的时候不能和孩子相处,因此在教育孩子上,不得不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代劳了.人们常说“隔辈人更亲”,在对隔辈人的培养教育上,一些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很多时候是“疼爱有加、包办代替有过”.那么,到底隔辈人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呢?本刊记者采访了红黄蓝教育机构副总裁蔺玉华,看看她在教育自己的小孙子时,是如何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给与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的.  相似文献   

4.
正3~6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爱模仿、自制力欠缺等年龄特点,而且年龄越小的幼儿规则意识越弱。造成他们规则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有:1.家长的教育理念影响。80后的父母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教育观点:"不想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像我们那辈人一样,什么都得听家长的,没有自主权。我希望他们释放天性,做自己,能够快乐地长大。"这种理念本身没有错,但前提是需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5.
每天傍晚,南国大都市广州有一大景观:一所所小学门前围着一群群人——那些个年轻父母或白发苍苍的祖父母辈,清晨匆匆护送孩子而来,眼下又在焦躁地等待孩子放学。他们或步行或骑自行车,也有驾着摩托车面包车甚至开着小轿车的,载着孩子来来去去。 这是一支寒暑不误、风雨无阻的接送大军。他们夹杂在繁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媒体多次曝光幼儿园和学校发生的工作人员侵害儿童的恶性案件,当危险来自孩子身边的本应该照顾和保护他们的人,我们该如何防范?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要靠严格的儿童工作从业者的任职资格制度。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法为例,该州通过《儿童保护(罪犯登记)法》、《儿童保护(禁止雇佣)法》、《儿童和青少年(照顾和保护)法》三部法律确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首先,对有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的个人进行登记,其主要对象是已经判决的罪犯。包括实施了谋杀儿童、与儿童性交等犯罪行为的一级犯罪的罪犯,包括应当被…  相似文献   

7.
印记     
傅彪  张秋芳 《工会博览》2006,(12):32-35
隔辈亲(一)彪子的父亲是山东人,从小投奔革命,书念得不多,仗打了不少,在革命的熔炉里锤炼了一辈子,可就是没把“重男轻女”的老观念磨掉。当年为了要傅彪这个儿子还被全院点了名。老爷子一点不隐讳自己的观点:不见儿子不罢休,见了儿子才罢休。生了三个女儿,终于见到了傅家的独苗。彪子生下来浑身通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家长和学校的教师往往是一想到成才,就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教育,就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则忽略不管,或只是走个形式。事实上,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对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是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9年8月中旬的一天.洛阳市民焦素芸家里的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里传来一位老人的声音,他对焦素芸说:“你是孟彤同学的妈妈吧?我和孟彤是去云南旅游的团友,你的孩子非常有爱心,品质优秀,感谢他一路上对我和老伴的照顾,欢迎你和孩子有空到我们家做客……”  相似文献   

10.
留守妇女日常生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风窗》2016,(9)
正宋家庄的留守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双重角色。首先,她们是女人,承担起了生孩子、养孩子、照顾老人的责任。其次,她们更像男人,在丈夫外出打工的情况下,挑起了在正常家庭结构中本来是由男人担当的重任。最近10多年来,在我的家乡山东,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当中主要以男性为主,一些已经结婚生子的男性,就把妻子、孩子留在了家中,而这些妻子,就是被称为农村留守妇女的人。被如此命名的人,不仅出现在我的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6,(21)
正这段时间,走访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华文教育状况。这些国家的学生和家长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来的热情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华文学校,在校人数通常有300到500人,有的甚至达到七八千人,涵盖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育体系。一些学校的教室、走廊、大堂都张贴着国学经典中的词句,尤其是《弟子规》的字词更为突出,校园所到之处,孩子见到你都是合掌鞠躬,充满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重要的是这些华校"有教无类",当地族群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多,他们的父母认为孩子会说汉语,将来有更好的工作选择机会和福利待遇。  相似文献   

12.
孔玉华 《工会博览》2009,(6):135-135
大庆市幼教中心成立于1993年4月,有十所幼儿园,3000多名小朋友,从家长朋友们满怀信任和期待把孩子交给我们的那一刻起,可以说就是把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交给了我们。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安全教育事关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和生命,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所以孩子们在园的每一天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涉及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件事我们都要时时刻刻用心去做、  相似文献   

13.
何蕴琪 《南风窗》2011,(26):34-34
颁奖词:她就是抓住了那样一个属于母亲的感动,披荆斩棘地走下来。生命对另一些生命的爱,是张平宜女士呈给我们这个社会的解药。她是台湾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的主妇,医生的好太太,两个孩子的好妈妈,当过12年记者的知识分子。她为社会公义所做的,如能获更多人认可,则意义绝不仅限于照顾四川凉山300名麻风病人的后代。1999年,张平宜因采访踏足凉山彝族自治区的麻风村,目睹穷山恶水尽头一群群被遗弃的病人和家属。他们在未通水电的土屋危墙里刀耕火种。周围跑  相似文献   

14.
张世永 《工会博览》2013,(36):38-39
“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心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但如何将这个希望变成现实,采取什么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每个人的答案是不相同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是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做的科学判断。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和新特点,是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满怀信心做好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我们去创新,去提高。创新思想教育工作,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引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路明灯,也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宝库,因而也是我们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依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人的正当利益和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创造人类富裕、文明、幸福的生活服务。 本文以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马年春节一过,我就知道,又该忙活了。忙活什么呢?就是居民委员会那点事儿呗。所以,从大年初一开始,我的心里就开始盘算,这马年的新日子该怎么过。我们这个社区可不简单,是国家外文局宿舍区,大知识分子可多了。马年开始了,我们就想为社区的群众多提供服务,和以往相比,服务更实在点儿、更贴谱点儿。大伙儿不知道,这些知识分子对自己的生活,照顾得还就是不如一般人。比如,下班了忘了买菜回家、上班了忘了回家的时间,等等。我就想,要是居委会能在生活方面也照顾好他们,这些专家们为国家做的事情就会更多更好,那该多好啊。咱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这国际化的分量里边,很多就是外文局的专家们做的工作,他们干的事情好多时候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  相似文献   

17.
正不久前,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男孩用锤子把家里的电视机砸了,就因为他妈妈说他笨,不如邻家的孩子。我们教育孩子大多秉持这样一个道理:不要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你看人家"。这道理的根据是,那样容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思路不尽相同,因材施教是"我的孩子自有特色,我们坚持自己成长  相似文献   

18.
“快快乐乐地出门,平平安安地回家”这句话再也不是交通安全教育的专利,而是父母们倚门顾盼,等待心肝宝贝回家的最佳心情写照。从小孩上学的那一天起,望着孩子背着书包的背影,身为父母的总是一则一喜——因为我家有子初长成,一则以忧——因为担心他还没有办法照顾自己。  相似文献   

19.
王天觉 《法制博览》2011,(10):75-75
南京市一个五年级小学生突然离家出走,把家里的两代人都急坏了,幸而隔了一天就被民警发现。经民警叔叔再三做工作,孩子终于道出实情,原来因为竞选班长没选上。这件事叫我不由哑然失笑。  相似文献   

20.
初春,远在澳大利亚的哥嫂在电话里千呼万唤,急切盼望母亲去帮着他们照顾孩子.于是,母亲终于登上了飞向异国他乡的飞机.这是62岁的母亲第一次走出国门.母亲去澳大利亚不久,就寄回了她在当地的照片.很多照片上,母亲的身边簇拥着一大帮人,有一两个陌生的中国老人,更多的却是澳大利亚老人,还有黄头发白皮肤的洋娃娃.我惊奇不已,从照片上看,母亲与那些人十分亲热,似乎是多年的远亲近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