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转化——现实描述与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 )转化是涉及我国公共事业改革、非营利组织培育发展的重大问题。现实中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转化动力十分充分有力 ,转化在较高水平上发生着 ,但产权与人事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性障碍使转化无法形成规范、制度化的路径 ,事业单位更多采取间接、迂回、非规范的方式向非营利组织转化。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转化的实质是公共事业服务由国家机制提供转为由社会机制提供 ,是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与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化改革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目前理论界,有关学者将非营利组织作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首选目标模式。但是,从对改革的理论准备、宏观环境、事业单位的复杂性、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失灵”以及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性质的不对称等方面的分析来看,我国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化这一目标模式并不是当前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重新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3.
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初探王久厚事业归属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经济性质。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计划体制下的国家办事业、管事业、养事业,使事业面向市场、走入市场,实现计划事业向市场事业的转化,存在着一个明晰产权关系、建立事业单位新的产权...  相似文献   

4.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体制机制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与核心要求。应以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为基础创建分类管理机制,以强化监督管理为导向健全政府监管机制,以理顺决策执行监督权责关系为原则探索建立法人治理机制,以推进"事业人"向"公益人"转化为方向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以构建公益事业新格局为目标形成多元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5.
非营利组织合作网络及其联结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湘  ;谭双泉 《求索》2008,(8):90-91
非营利组织合作网络是非营利组织合作的一种必然趋势,藉由“交换”的行动,实现组织资源的联结和积聚。面对复杂动态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非营利组织合作网络具有防范决策风险,促进服务创新和知识传播,提升组织能力,降低服务传输成本,提升服务品质及增进社区资源整合等功能。非营利组织合作网络并非自然形成,其成功联结的机制包括共识机制、信任机制,赏罚机制及声望机制。  相似文献   

6.
事业单位改革: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契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在非营利组织群落中的地位分析,以及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共识和分歧的考察,认为事业单位改革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事业单位改革所具有的强大推动力,将使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态势出现一个企盼已久的拐点。  相似文献   

7.
《就业与保障》2011,(11):44-44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三条、第五十三条等条款的规定,职工必须参加工伤、生育保险,工伤、生育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莆田市严格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要求抓紧落实,近期印发了《莆田市机关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职工生育保险实施意见》及《关于行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的通知》,做好行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及机关、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职工参加生育保险工作。  相似文献   

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人事、民政、财政厅(局):为保障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工作人员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其工伤范围、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标准等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二、不属于财政拨款支持范围或没有经常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参加统筹地区的工伤  相似文献   

9.
清华NGO研究的观点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成立于 1 998年 1 0月 ,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下设研究机构 ,研究工作覆盖了NGO与社会发展、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事业单位改革、非营利组织评估、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妇女与NGO、筹款等领域。一、清华NGO研究的主要观点1、关注的主要问题清华NGO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像地球之友、地球村这样的草根NGO ,进而思考基金会问题、社会团体问题、民办非企业单位问题、事业单位问题。从表面切入 ,进行了中国NGO的分类研究 ,逐渐深入到组织的治理结构、能力建设 ;然后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基本属性和产…  相似文献   

10.
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成为近年来各界关注的焦点.委托——代理理论和经济人假设理论是非营利组织问责的理论基础,契约形式与身份形式是其问责的逻辑形式.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问责面临着产权界定困难、立法不完善、问责主体缺位、自我问责能力弱等多重困境.可以从监督、评估、反馈的制度建设和责任意识下的文化重塑这两个维度来探究超越问责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事业单位改革的五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环节,其影响力和难度不亚于国有企业改革。本文着重围绕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应考虑的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改革的前提是科学分类、支撑是理论构建、重点是体制机制、方法是积极稳妥、保障是法制建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公共服务发展的成就,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体制、机制障碍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体系,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绩效;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安现役院校开展"实战化"教学训练既是响应教育部推进高校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的号召,也是提高公安现役部队实战能力的必然选择。公安现役院校作为公安现役部队高等指挥人才的培养单位,"实战化"教学训练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公安现役部队战斗力的高低。对"实战化"教学训练机制的研究正是为了改善现有的教学训练模式并力求对"实战化"教学训练的更好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行政审批二重属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从行政审批的私人性和公共性的角度分析其私人性成因 ,并探讨行政审批的公共性的合法归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点在于行政审批权私人性扩大并覆盖了它的公共性 ,具有顽固地占有社会资源的倾向 ,这一倾向是行政审批改革的制度性障碍。公共性是行政审批的本质属性和归宿 ,因此 ,应构建以公共性为价值目标的新的行政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目前的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和社会公众的要求 ,有效的体系是国家体制与公共服务体制的统一体 ,而市场化和社会化是当前公共安全工作发展的趋势。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发展趋势应以我国社区治安为基础 ,发挥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功能 ,重新整合公共安全要素 ,在中国公共行政制度创新的压力下 ,构建一个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新型社会公共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社区警务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引起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整合机制重大变革的产物 ,与社区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是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 ;整合社区社会资源 ,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新形式。确保社会的警务实施的关键 ,一是要深化公安机关的体制改革 ,二是要转变公安工作的运行机制 ,三是要提高社区民警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强县扩权背景下我国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试点实行强县扩权的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权力扩张的同时,地方政府的治理思路和理论也出现了一些困惑。本文对这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希望会对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从公共安全服务的消费生产者看我国社区警务模式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问题一直以来是公共管理研究的重点。有关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生产者、供给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分离理论以及协作生产概念为现实中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尝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支持。社区警务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警务思潮”和“警务改革探索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模式,社区警务兼有邻里协会的志愿服务、社区居民的自我服务、社区保安的合同承包以及社区警察的政府服务等多种制度并存的性质。完善社区警务应立足于我国实际,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理论研究,从改善警民关系入手,进一步扩大对一线民警的授权和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19.
德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中,德国属于温和型国家,其地方改革的原则策略选择与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具有某些相似特征,即以法治为核心、以政府能力提升为目标、多价值平衡及公民间接参与为主直接参与为辅。在改革内容上,表现为公共服务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体制改革包括机构精简(含组织流程再造)和地方政府区划改革,机制创新包括公共服务提供系统的重新设计和公共物品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体制改革的直接价值取向是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绩效和强化公共部门的服务能力;而机制创新的直接价值取向则是创设一种新的治理文化,最大限度地动员市场和第三部门参与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生产,让地方政府"瘦身",实现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地方政府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浪潮中,公共服务外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其高质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于证据的公共服务外包循证式管理。本研究关注美国在公共服务外包领域所建立的循证式管理,尤其是其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实施要点与评价。中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外包正方兴未艾,通过对美国经验的介绍,以期为完善我国循证式管理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形成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科学管理决策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