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60年底,美国中央情报局号称完成了他们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使命:终于确认了中国核计划的存在。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最高决策班子,在上世纪60年代相当多的时间里,就如何对中国核计划作出反应,以及用军事或外交手段来遏制中国的核计划;中国核计划对东南亚和世界局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谋  相似文献   

2.
3.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消息传出,世界震惊,举国欢腾。当时.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火车司机,有幸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秘密运送任务。那段往事,犹如心中搁着一瓶蜜罐,久埋心底,却越品越甜,虽然47年过去了.可当年驾车拉核弹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4.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0,(12):107-107
1967年6月17日,我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叶介甫 《世纪风采》2009,(12):40-42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了弹试验地爆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不过,这次试验是采用“地爆”方式进行的。为了增加试验手段,提高试验水平,确保试验安全,使用飞机投掷核武器,  相似文献   

7.
再穷也要有根“打狗棍” 1960年11月,张爱萍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成功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的发射。转年,“大跃进”的恶果赫然显现。吃饭都成了问题,原子弹是不是要搞下去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到这一年的夏天,国防工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两种意见尖锐对立。反对者的意见是,最好暂时下马,等国家经济好转后再上,各方面的条件和准备也可以更充分。  相似文献   

8.
1925年降生在苦难中国南部大地上的刘允斌,是刘少奇和何葆珍夫妇的长子。在血与火中搏斗的父母,不得不把两岁的儿子送回湖南宁乡县老家寄养。1938年7月,党组织把母亲早已牺牲的刘允斌接来延安与父亲刘少奇团聚。秋,13岁的刘允斌入延安保育小学读书,心灵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滋养。1939年秋,党中央决定选送一批革命者的子弟去苏联留学,刘允斌和孩子们启程赴苏留学。  相似文献   

9.
曾有人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两弹一星”的爆炸和飞天,铸造了和平的盾牌。当年,周恩来总理负责具体筹划和组织实施“两弹一星”工程。如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中国铸造和平盾牌的艰难历程随着档案的揭秘,慢慢掀开它神秘的面纱,逐渐为国人所了解。  相似文献   

10.
人们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两弹一星的爆炸和飞天,铸造了和平的盾牌。这话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只有在前辈们创造的伟业的基础上促进建设事业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年,周总理负责具体筹划和组织实施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时机,两手准备 早在1962年11月,为了加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领导,经毛泽东批准成立了中共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由周恩来任主任委员.周恩来遵照毛泽东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精神,从两个方面推进原子能事业的工作:一是抓紧核燃料建设生产和核武器研制;二是抓紧核试验基地建设和核武器试验准备. 1964年4月11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第八次会议,根据原子弹研制的进展情况,要求二机部和国防科委在当年9月10日以前做好首次核试验的一切准备工作.会议还决定在核试验基地成立核试验总指挥部,由张爱萍担任总指挥,刘西尧担任副总指挥.  相似文献   

12.
1958年末,我由铁道部第二设计院调到核武器研究院。不久,我被调到院学术秘书岗位上。朱光亚调来研究院后,我的办公室和他的办公室门对门,我每天一上班就看到他埋头伏案,除了处理事务外,就是孜孜不倦  相似文献   

13.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根据最近解密的资料,为了这枚原子弹的爆炸,中国一共花费了28亿元人民币。结合早前公布的模糊资料,中国在截至上世纪80年代初的整个核计划上,投资相当于一个宝钢规模的钢铁厂——据此估计是300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4.
丁一 《党史文苑》2009,(4):26-29
1960年底,美国中央情报局号称完成了他们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使命:终于确认了中国核计划的存在。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最高决策班子,在上世纪60年代相当多的时间里,就如何对中国核计划作出反应,以及用军事或外交手段来遏制中国的核计划:中国核计划对东南亚和世界局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谋求苏联合作对付中国的核计划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和辩论。  相似文献   

15.
丁一 《广东党史》2009,(2):25-28
1960年底,美国中央晴报局号称完成了他们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使命:终于确认了中国核计划的存在。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最高决策班子,在上世纪60年代相当多的时间里,就如何对中国核计划作出反应,以及是用军事或外交手段来遏制中国的核计划;中国核计划对东南亚和世界局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谋求苏联合作对付中国的核计划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和辩论。在这其中,使用武力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不仅被提出,甚至已经有了雏形。然而,当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些处心积虑设计的打击计划转瞬间化为泡影。中国昂首挺胸跨入了核大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16.
侯万锋 《唯实》2007,43(10):79-83
苏联共产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的主要教训是非本土化宪政实践。中国共产党在理顺党政关系上始终立足于中国的社会政治土壤,进行了本土化的宪政探索。在新时期,主要把宪治和法治作为理顺党政关系的本土化宪政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晖 《党史文汇》2005,(7):35-39
攻关--10年翻过三座山:"做窝"、"孵化"、"下蛋" 1962年9月,张爱萍和刘杰以二机部的名义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赫鲁晓夫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声誉是很差的,一直被看成是造成中苏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历代前苏联领导人中,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为新中国做好事最多的正是赫鲁晓夫呢。好事一,帮助中国的经济建设。如果说斯大林承诺援助中国建设的大型工业企业有50项,那么赫鲁晓夫当政11年中答应援建的项目则达286项,他还扩大了斯大林援建项目的设备供应范围。直到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撤退专家时,大型企业已经建成的有120项,基本交完设备的29项,共149项。这就是说,这149项大型工业企业的绝大部分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援建成的…  相似文献   

19.
张晖 《党史文汇》2005,(6):35-38
20世纪40年代,人类进入了原子能时代.从此,核战争出现在军事领域,它那超常的爆炸力、瞬间的爆发力、强大的破坏力确实使人们震惊、震骇.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57年被分配到原对外文委工作,后归人文化部,1997年从文化部外联局退休,正好40年。其间先后两次曾在驻苏联使馆工作。可以说,我这一辈子都在做中苏文化交流工作,特别是电影方面交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