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新 《前沿》2011,(11):129-131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抗拒的社会历史潮流,农民向市民转化,不是简单地变更户籍登记和集中居住,而是要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些因素,使他们逐步融入新型的现代市民社会,实现传统生活方式、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解决农民市民化教育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协天地》2013,(10):34-34
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既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政策因素和农民自身因素是造成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紧紧围绕这“两大因素”,实现重点突破,促进农民变市民。  相似文献   

4.
张强 《人民论坛》2012,(26):46-47
农民转市民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在商丘市农民转市民过程中也产生了与其他地方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例如,就业、户籍、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问题等。农民转市民不能急于求成,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要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办事,杜绝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5.
唐启国 《群众》2013,(5):24-25
城镇化的实质是减少农民,增加市民。城镇化进程不仅伴随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同时伴随土地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民需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增加市民需要改革现行的城镇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与核心。  相似文献   

6.
半城市化     
《时事报告》2011,(2):68-68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城市化的核心是让农民变为市民,完全的城市化不仅做到转变农民身份和劳动分工,还要让农民在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多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而半城市化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让农民享受到全面的福利待遇,因此也并没有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7.
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为人民。海口的"双创"工作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以促进城市居民主动实现"农民——市民——主人"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8.
潘然 《理论月刊》2007,(3):138-140
城市农民工,作为转型期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新生社会群体,其发展和嬗变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要真正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就必须解决农民工边缘化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治本之策是让农民工市民化,即穿越城乡之间有形和无形的“户籍墙”,打破城乡壁垒,拆掉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的门槛,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实现农民工由“边缘人”到“城市人”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过程中广州近郊女农民就业问题曾新要徐泽红农村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必经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集中表现。广州近郊农村在工业化进程中有近百万农民实现了从农民向城市市民的转变,女农民接近半数。农村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最为引人...  相似文献   

10.
李跃军 《湖湘论坛》2008,21(2):76-78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关注民生问题。关注民生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实现农民与市民的权利平等,而实现农民与市民权利平等的关键是必须从社会公平、公正、道义的价值观出发,尽快废除歧视农民的制度,打开套在农民身上的枷锁,使农民与市民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农民的分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千年来在“以农为本”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和农业问题对于每个封建王朝的命运至关重要:如果理顺了与农民的关系,则国内安而四夷服。所以,庞大的农民阶层的安定与否,成为维持中国封建社会的强有力杠杆。在已迈人20世纪现代化进程的中国,9亿农民不仅仍然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社会力量,而且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广阔纵深度。但新时期农民问题已不仅仅是施行传统的“轻摇”、“薄赋”等“固本”措施所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中国农民从传统角色平稳地过渡、转化到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新的社会角色。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终结…  相似文献   

12.
用农民市民化扩张内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启动内需?理论界已有主张启动市民消费和启动农民消费之说;笔者认为,当前较为可行的还是应启动农民的市民化。启动农民市民化的依据因90年代以来中国的个人消费已约占到整个国家内需的50%左右。所以,启动内需首先应当启动个人消费。而个人消费又可分市民与农民两大部分,其中每个市民消费又相当于农民的3倍多。而农民市民化就是个人消费不断扩张的过程。据钱纳里等概括的100多个国家的状况分析:在人均GNP100美元以下与100美元时的城市化水平即市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2.8%、22%,中国1978年时的人…  相似文献   

13.
新论快递     
刘福垣: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新思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元社会结构的矛盾。矛盾的根源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到非农领域,不能充分就业。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化农民为市民、现代化都要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核心就是在城市吸收农民就业,化农民为市民,使农民减少到农村耕地可以企业化经营的程度。应该把充分就业(95%就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空间的扩张,也不是简单的经济数据的上升,更为关键的是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个完整的城镇化既需要物质和技术层面的城镇化,更需要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城镇化,其中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只有实现了人的城镇化,我国城镇化才有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金宗志 《当代广西》2013,(11):24-25
【核心提示】 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产业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而城镇化建设又为产业发展聚集要素,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城市产业发挥集聚作用,吸引农民进城就业创业,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融入城市变为市民;二是城市生产要素流向农村,让农民在当地转移就业,通过产业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民就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中农民变市民的社会心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重庆市由农民转为市民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到2020年。重庆将有800万农民将变成市民。如果在此过程中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将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关注新市民的心理需求,加快相应的保障体系建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波 《桂海论丛》2006,22(2):82-84
从乡村走进城市,从农业文明跨越到工业文明,农民工面临着从农民到农民工、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其法律意识不能仍停留在农民的法律意识层面,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水平的途径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途径。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变化可以更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农民工的完全市民化做好法律观念的铺垫。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农民能否从根本上完成向市民的转变取决于农民能否持续在城市社会里生活下去,即农民在城市社会的生计能力。因此,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首要是加强对农民生计可持续能力的保障和培育。具体可以分类、有序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创造》2011,(12):86-87
他们的职业是工人,身份却是农民;他们没有土地,在城市却享受不到市民的待遇;他们徘徊在城市的门口,成为对中国推进城市化构成巨大挑战的“半城市化”人口。专家表示,“半城市化现象是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云龙 《中国人大》2011,(17):31-34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保证国家社会稳定和主权安全的战略物资。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直接关系到农民、市民和国家的利益,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