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发展文化市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文化市场的瓶颈是文化消费的不足,为此政府应该提供有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来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2.
监管型国家建设是当前我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主题之一,这一过程需要明确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本土与国际三组关系。而标准化作为制度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必要组成。《中国药典》由于其制定主体的权威性、内容的全面性、效力的法定性,成为国家最高药品质量标准,同时由于其制定工作的持续开展,成为观察质量标准化与国家建构长期关系的良好对象。通过历史回顾和实证分析发现,国家药典的编纂过程反映了中央权威向地方的渗透,体现了国家力量对社会的整合,提升了民族认同感。标准化,作为国家建构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国家开展市场监管,提升监管能力的必要手段,其有助于现代国家中央政府对地方分散市场的控制,强化国家权力对市场各主体的监管,增强应对外部全球化对本国市场挑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共识是文化主体在价值观念上的共契与认同,为实现文化自信提供价值支点。新媒介条件下文化共识面临着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和大众意象形态文化之间实现亲和的难度大、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脱节的二元矛盾无法消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割裂、中西文化之间融合难度大等问题。新媒介条件下文化共识的建构,一要塑造民众文化主体与形成文化意愿,二要重建伦理道德的合法性夯实文化共识建构的社会精神基础,三要借鉴运用中西方文化共识建构的经验,四要拓展文化共识建构的国际视野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五要运用新媒介促进文化市场发展和增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4.
关于消费社会的研究已引起了人们对消费文化的关注。消费文化的形成,与构成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欧洲人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消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商品经济助长了这种传播的势头。当今社会,消费文化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在中产阶级中也已经广泛流传,并且大有向平民渗透之势。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具有内在关联,发挥统一战线作用,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统一战线对象对国家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建构"国家认同"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统一战线通过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有利于推动社会整合,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把社会化的力量"再组织"起来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因此,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智力密集和组织体系的优势、平台完备和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探索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搭建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涵涉及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个基本概念,其发展与演化体现了国家文化视域的"下移"与"聚焦"以及文化认识观念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支撑体系建构的战略与政策须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做出相应调整,在不同历史阶段体现为不同的目标模式和改革策略。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型期,应根据现代性要求,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共享"的文化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发展文化市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文化市场的瓶颈是文化消费的不足,为此政府应该提供有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来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8.
有关中产阶级的研究,国内学者一直对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功能、政治态度和行为等议题存有争论。本文认为,这些议题之所以存在异议,关键在于中产阶级本身内部有分化。造成这种分化的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变量:体制位置。本文通过对三个专业技术中产群体的比较分析来探究体制位置对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以"社会变迁观"为例)的影响。本文选取医生、投资银行从业者、IT行业从业者这三个专业技术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体制位置以"市场化程度"和"体制身份定义—利益获取形态"作为中间机制,导致了三个群体在对社会改革的主要力量为何(国家或市场)的看法、对社会未来的预期(悲观或乐观)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其行为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后,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意义的话题。这一话题所以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更在于中国中产阶级出现和成长的独特性。同西方相比,中国中产阶级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出了鲜明的消费主义特征,而且消费更为突出地成为地位模糊的中产阶级寻求社会认同的途径。同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一方面,经济改革的成功凸显了这一阶级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现有的政治格局也制约了中产阶级的行动空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中产阶级凸现出"消费前卫、政治后卫”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发展文化市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文化市场的瓶颈是文化消费的不足,为此政府应该提供有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来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产阶级不仅是一种财产状况和财产关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种历史现象。离开对中产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的观察,就无法正确认识中产阶级的作用。中产阶级的作用是由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对中产阶级类型进行研究,只能从中产阶级产生的历史环境入手。由于各个国家历史环境的巨大差别,中产阶级在各个国家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2.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通过消费获得意义、认同与快感,消费异化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符号的消费;同时,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关于"身体"的消费,主要是身体的日益审美化。"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近年来在文化和商业上势头强劲。该品牌精心建构眩目的身体奇观,进一步丰富了其品牌或商品的符号指涉。其实,视觉上的感官刺激并不能弥补文化上的乏善可陈,这样的商业文化模式是不可取且不可持续的,最后笔者尝试提出实现视觉和精神共同繁荣的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13.
标准化是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增强国家产业竞争力、深化国家间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现有的文献对国家技术标准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为了更好地研究技术标准化的影响因素,搜集了26个国家的技术标准化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国家技术标准化与发表科技期刊文章数、专利数、研发强度、人均GDP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另外,还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标准化水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现代国家建构,意味着在对部落、区域、宗教、族群等传统社会共同体逐渐弱化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政治共同体。但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中,各类维系传统社会的纽带会以推进、转化、消解乃至抗拒等种种方式,与建构中的新型共同体互动激荡,使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或迟滞。因此,推进公民国家建构,塑造国民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增进国家认同,就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知识型文化消费是指消费主体在知识文化领域的消费,是消费主体为满足知识文化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消耗知识文化服务产品的过程。知识型文化消费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知识型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为教育消费和职业培训。知识型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被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所证实。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创新。"一国两制"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国家建构的思想资源,传承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继承了"和而不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国两制"借鉴了"和而不同"的和谐思维,是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在历史遗留下来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政治追求、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现实差异的基础上,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实现双方的互相合作、和谐竞争、共同发展。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7.
可及性是一个评价服务系统与服务对象间"适合度"的概念。本文在借鉴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框架和受教育权评价框架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由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四个维度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18.
提升体现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代表国家文化力量的主流文:化。其着重点包括:增进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满足大众文化普遍需求的协调统一;强化主流文化原创性和共享性的紧密结合;实现主流文化民族精神与世界眼光的辩证统一;增强主流文化市场吸引力与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从完善文化要素市场角度提出"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要求,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为此,进一步认识文化中介机构的概念、性质及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唯有建立在对中国文化"根"的找寻与继承上的"文化自知"、对文化"真"的批判与发展理性审视上的"文化自省"、对文化价值选择与建构上的"文化自主",以及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的"文化创新",才符合文化形成、进步、繁荣的逻辑发展规律,才能为文化自信的确立激发出一种源源不断的内生性动力,才是最坚定、最可靠、最持久的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