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是新时期我国依据贫困现状提出的扶贫战略,也是对我国扶贫开发体制及道路的创新。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的反贫困问题与政治、宗教、文化因素相互交织,呈现出反贫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少数民族的反贫困是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以甘肃片区为例,深入分析研究少数民族贫困的原因,能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推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处边疆石漠化特困地区的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白裤瑶是广西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直过民族",长期以来其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贫困问题极为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就在南丹白裤瑶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研究里湖白裤瑶地区的贫困现象和原因,做好精准脱贫工作,对边疆少数民族石漠化特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法规的权力。它具有立法内容特别、立法层次特别、立法主体特别、立法的表现形式特别等特点。通过对广西、云南两地的调研我们发现,西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中存在着民族自治立法体系不健全、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民族特色、立法机关立法理念不强、缺乏自治立法的积极性,自治立法工作仍然较为滞后等问题,其成因是:西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的依据不够明确,缺乏操作性;上级部门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工作重视、支持不够;对西部民族地区区情的调查和研究还不够深入;西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的立法者整体素质不高,所使用的立法技术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村的“文化缺口”现象和城乡文化互补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农村是我国文化发展最不发达的地区,当前还存在着许多反映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不足的"文化缺口"。西部农村文化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导向,应该是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基础、以倾向投资和支持为核心、以城市向农村反哺为基本方式、以建立城乡文化互补发展机制为目标的新的战略导向和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把握散居地区少数民族教育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南通市对西部学生少数民族教育的调查,剖析当前教学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根据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提出了完善教育联动、政策激励、优胜劣汰、研讨互动和公平导向等五项机制,以改进散居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6.
贫困是长期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之一。贫困的度量及其标准问题不仅在贫困理论研究中处于中心地位,而且成为识别贫困者、确定扶贫目标和进行反贫实践的基础性技术支撑。通过对贫困度量理论中的两个层次——贫困线及其公理化框架进行简要探讨,基于对贫困度量指标体系构建的理念阐释,本文由此提出了这一研究对于中国在更长时期内继续深入推进战略反贫的政策含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边境地区于一体,是新时期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具有典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成效直接影响着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进程。文章分析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概念,从空间分布、行政区划、片区类型、贫困程度等维度阐述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基本情况,并基于地理区位、经济辐射、政策扶持、产业基础等视角揭示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致贫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治安稳定。本文从国际、国内因素,政策与管理角度,政府与公安专门工作的视角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治安问题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工作思路做了一定的探索,对进一步研究、制定民族地区公安工作的方略、原则提供对策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着特殊的难题与挑战.因此,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加强党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从而巩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思想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着特殊的难题与挑战。因此,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加强党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从而巩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思想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根据省委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云南特困民族扶贫开发问题进行调研的工作部署,我们对德昂族、布朗族的贫困情况进行了调查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我省特困民族的扶贫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受到意识形态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诸多困境。由于境外舆论场中大量虚假和带有煽动性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之宗教极端势力利用网络媒体的隐蔽性进行渗透,增加了舆情引导的难度。做好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引导,应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建设,通过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重点增强媒体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来加强民族地区网络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力度和舆论引导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通过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网站的舆情引导,并做好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压缩境外敌对势力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全国贫困最严重的省份,贫闲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历史欠账和瓶颈,常规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为了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历史标签,必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从本质上解决连片特困区的贫困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准扶贫攻坚的路径,立足资源优势和政策机会,通过制度创新,突破瓶颈制约,培育和形成贫困地区自我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让贵州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
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中的重要扶贫方式,由"造血式"扶贫替代"输血式"扶贫,在中国扶贫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湖北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积累了一定经验。然而,贫困对象误识与致贫原因研究不足导致产业扶贫对象瞄准机制仍不完善,"劣币驱逐良币"与产业同质化现象导致扶贫龙头企业及产业难以准确定位,扶贫对象能力缺乏及其政策误读导致扶贫对象难以与扶贫主体有效衔接,加之产业扶贫面临着"丰产不丰收"等技术难题,湖北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绩效仍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提升湖北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绩效,应进一步完善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通过丰富建档立卡信息及完善软件自动识别技术实现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信息优势,借助专家智库资源,弥补扶贫企业在产业扶贫中产生的正外部效应,避免产业同质化;利用先进科技实现扶贫可持续发展,并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产业扶贫全过程;通过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实现扶贫产业与扶贫对象的精准衔接;同时,应为湖北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东西部扶贫工作是为了解决西部贫困问题,减小各地区间的贫困差距,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出台了一些促进东西部扶贫的扶贫政策,本文基于Rothell和Zegveld三种政策工具指导构建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工具归类、内容编码、统计描述和交叉式分析来剖析当前扶贫政策,分析了当前扶贫政策在数量及组合结构上的作用和不足,为优化和完善扶贫政策提供了合理化的政策指导和技术手段支持。  相似文献   

16.
消除贫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农村贫困主要是发展贫困,教育反贫是反贫困的关键。然而,现实中的教育不足性和教育高成本性却又导致返贫困现象的存在。教育反贫困的关键在于完善教育制度,促进农村教育和农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关系着地区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区稳定。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历来受到国家重视,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当前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形势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培养观念、教育力度、干部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贫困呈现总人口大幅降低,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集中的态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脱贫攻坚要做到"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边疆民族地区边境线长,民族众多,文化、宗教信仰多样,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呈现集中连片特殊贫困特征,是我国脱贫攻坚最后一个"堡垒"。本研究从边疆民族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由来入手,梳理了精准扶贫的提出,阐释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选取2个民族自治地区个案,分析当前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内容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及问题,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论证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在深入分析当前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自然经济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宣传和普及市场经济观念、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大地方政府政策创新力度、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以及改造西部传统文化等方面,加快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反贫措施,贫困现象得到了大幅度、大面积的缓解,因而,中国贫困治理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反贫困三十年四个主要阶段的分析,将中国贫困治理的主要经验概括为:政府主导型的贫困治理、渐进式的贫困治理、以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来确保贫困治理的长效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来构建多元化的贫困治理主体、确立开发式扶贫是我国减缓贫困的根本途径等等,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贫困治理的五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