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陆心态”亟待改变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既是一个崭新的定位和目标,也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思路。政协全会上,委员们以真挚的话语,饱满的激情,热切的期盼,热议建设沿海强省。许多委员在讨论时谈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首要的一个问题是改变一些人固有的“内陆心态”。  相似文献   

2.
龚名财 《世纪行》2012,(7):44-44
心态决定人生。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心态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工作起到了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拥有良好的心态,笔者认为应从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新旧文明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在这个交点上,代表“上海文化”的“上海人”又都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地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不断地为上海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基因,也不断地被“上海文化”所同化。因此,从相当程度上说,“上海文化”的种种鲜明特征,乃是国民心态在那种特定环境下的折射与激发。于是,今天我们解构上海文化,实际上也是在解构我们的民族心态民族心灵:面对这样一个新旧交替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国人心态现在怎样将来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4.
祖言 《今日浙江》2011,(5):40-40
心态,简单来说,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情绪、情感反映。在得与失、安与危、荣与辱、进与退等各种情况面前,有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宁静超然;有的人“得则大喜、失则大悲”,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相似文献   

5.
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各种因素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结果。社会心态是由这些因素构成的道德反应机制,道德行为要通过这个反应机制形成。社会心态构建道德行为的起点的六种方式是:态度的方式、感觉的方式、理性的方式、规定道德行为标准的方式、“场”效应的方式、构建和传播道德价值观的方式。从“自我觉知的社会心态”、“群体的社会心态”、“客我与主我相结合的社会心态”中则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社会心态对道德形成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起点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日,教育部提出:大学生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此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反映了目前社会上对“普通劳动者”一词不同的定位和理解及对“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让我们来看看一个人对劳动和“普通劳动者”的态度,或许  相似文献   

7.
代表人物:毕福剑——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金牌栏目《星光大道》、《梦想剧场》等。成功案例:上世纪80年代,毕福剑从部队退伍回到地方,在家待业。一天,他在街头看到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招生的广告,便抱着“玩一把”的心态花四元钱报了名。结果不言自明,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近千名应聘者中,只有他一个人笑到了最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毕福剑感叹地说:“我若知道就招一个人,打死我也不敢报名啊!”  相似文献   

8.
被妖魔化了的“陌生人”贺新:今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寇教授,对此,您怎么看?“陌生入社会”又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寇东亮: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但人们对这种转型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拒斥甚至否定。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对多数人来说,“熟人”因知根知底,便认为是可亲可信的,而“陌生人”因其来历不明或形迹可疑而被不少人视为潜在的“坏人…敌人”,则是可疑可怕的,甚至被视为可怕的“妖魔”。多数人总是以防范的心态面对“陌生人”,告诫自己或劝诫亲朋好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陌生人交往”。另有一部分人则信奉脸厚心黑、情感冷淡、道德冷漠、为人冷酷等,通过瞒、骗、欺诈等手段,伤害或损害“陌生人”。  相似文献   

9.
<正>本次会议主题为“心态秩序: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与文明新形态的形塑”。“心态秩序”是费孝通在199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他准备在莫迪拉·甘地国际会议上发言的一部分。1993年的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重新定义良好社会”(Redefining the Good Society)。费孝通着重讨论“秩序”问题,包括生态秩序、社会秩序、心态秩序三个层次。20世纪最后十年,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眭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影响是多层次的。积极的社会心态,可以引导人们保持理性、责任、客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消极社会心态则具有反向作用。微媒体技术的普及改变着人们社会心态形成发展的既有生态,影响社会成员的普遍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亟须加强对微媒体的认识和有效运用,引导和培育积极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1.
<正>谈到心态秩序,笔者以为其中一个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界定其内涵。本次会议中李向平教授所讨论的心态非常宏大,几乎可以涵盖与心理有关的方方面面。而文军教授则指向了心态的另外一个方向,是从社会秩序的维系这一经典的社会学议题来看心态秩序。遗憾的是,以上观点并没有准确帮助笔者理解费孝通所言的心态秩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台湾新当局上台之后,大力推行“软性台独”,一方面发表“四不一没有”、“统合论”等言论,另一方面在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利用“文化台独”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联系,进而改变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扩大分裂主张在岛内民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新失业群体”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会以怎样的心态来“接纳”他们?罗先程(北京某高校教师):现在学校很大一部分课程是为应试教育而开设的,学生们学的往往是一些过时的知识,这些知识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一毕业就失业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我们  相似文献   

1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高人的精神需求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需求是人的需求的基本方面,是人所特有的。精神需求的形成是由于主体的主观心态与环境的不平衡,为了维持和恢复平衡的主观心态而产生的一种动态依赖关系和渴求状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无疑是发展物质财富的机制,这一机制首先强化的是人的物质需求,而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只是它的“副产品”。但不能由此断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使道德滑坡,人的精神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逐渐萎缩。我们认为,从发展的长远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青年心态和人文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是至关重要的。面对21世纪,中国能否真正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代青年的人格、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等心态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公安院校的青年心态,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当是我们这些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职责。所谓“青年心态”是指青年对于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青年人格和精神的特征;二是青年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所反映的社会心理。而“人文精神”就是构筑青年对于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的文化内涵。中国在八十年代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世界舆论为中国的发展速度感到震惊,纷纷谈论所谓“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中国人也越来越自信,逐渐洗刷了过去自惭形秽和崇洋媚外的心态。世界和中国人自己都在重新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17.
媒体广场     
《人民公安》2009,(5):6-6
都是农民:30年来城市与农民的纠葛;藏人在北京;中国土壤治污纪元;看中国“保八” 世界心态复杂  相似文献   

18.
刘凤琴 《新东方》2009,(1):44-47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群体事件、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较大危害。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注意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构建和谐心理已成为和谐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超 《时事报告》2011,(4):44-45
这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不确定的,但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每个人都会慢慢变老。中国许多事情都在改变,但有一件事情难以改变:老年人占比越来越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但有一个愿望是我们共同的:希望老年人生活得越来越好。我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搞企业就得算账,所以我也给我国的养老产业算了三本账,即“政治账”、“民生账”和“经济账”。  相似文献   

20.
“鲁迅活着会如何?” 按照现在有些时髦的“颠覆主义”立场,这样的设问,本身就带有神化鲁迅的倾向,显示鲁迅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话语霸权”。倘非如此,为什么不假设别的什么人,而偏要假设鲁迅活着会如何呢? 从这“颠覆”的立场上看,我读到了颠覆者无可奈何的心态。鲁迅的存在,强大到这个地步,以至于“颠覆”者自身也无法取而代之。现代中国人无可改变地被投射了鲁迅的影子,鲁迅成了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思维起点。阿Q、闰土、祥林嫂等形象一不留神就会出现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即使想“努力排斥”掉,也无法收效。 假如硬要对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