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晶 《前沿》2006,(3):111-113
《与台湾关系法》与《反分裂国家法》同属国内法律,但由于两个法律制定的实质内容有着本质的差别,本文就这两部法律都涉及的“与台湾关系及台湾问题的解决”这一内容,从台湾地位、台湾安全问题、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及其法律性质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探究这两部法律的内容实质。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与农民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的面世给所有公民带来了新的激励,其保护合法财产权利、促进财产流通的效益理念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力,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庞大群体的农民也将受益于这一部民事基本法律。《物权法》在一些重要制度上对于农业的进步、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从而体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这些进步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又一个里程。  相似文献   

3.
姜明亮  谢沛 《江西政报》2008,(24):47-48
一、《企业国有资产法》出台的时机及其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下称《企业国有资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于2008年10月28日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09年5月2日正式实施。该法是2003年修宪和《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后出台的一部及其重要的新法。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生活中,小到几颗纽扣、一块手表、一部电话,大到一幢房屋、一片绿地、一座矿山,皆有物权的归属问题。如何确定权利的归属,划定权利人享有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受侵害时如何保护,这就需要一部专门法律来规范、调整和保障。这部专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相似文献   

5.
《当代广西》2005,(18):31-31
物权,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所依赖的这些物的归属都是由物权法来规定,因此物权法是一部保障安居乐业的法,是一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法。随着物权法草案全文于7月10日向社会公布,这部法律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调整有形财产关系的法律,物权法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物是谁的;二是对物享有什么权利,其他的人负有什么义务;三是怎样保护物权,侵害物权的人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王轶 《时事报告》2007,(5):22-23
任何一部法律起草的过程都是一个经由各种方式的公共讨论,从而凝聚共识的过程。而物权法正是凝聚共识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部法律对于推进经济改革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重大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文明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8.
律璞 《前沿》2006,(4):148-150
7月10日《物权法(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一部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经过几年的酝酿终于向全社会公布,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对物权法缺失的民事立法领域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补白作用。《物权法(草案)》是一部明确物的归属,保护物权,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基本法律草案。纵观其内容,该草案体现了现代西方国家的物权法理念,值得关注与探讨。一、重视物的利用,充分发挥物的社会效用历史上,罗马法的物权法以“个人主义”为主导思想,确立了以…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是一个固有性最强的法律。物权法和各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习惯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世界各国的《物权法》千差万别,但其出发点和要保护的范围是大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该书《前言》中介绍说:“《物权法实务手册》一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物权法解析,对物权法的内容、原理做了阐述,对物权原理争论的问题做了剖析,可以使读者对物权有个全面了解。第二部分是名词解释。物权法是民法的一部分,人、所有权、合同是民法的三大板块,物权是其中最基础最复杂的内容,物权法涉及民法的各个部分,第二部分对民法的名词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利益博弈进入立法领域 追寻近年立法进程,如《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等,会发现不同法律或其草案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  相似文献   

12.
观点     
2012年3月17日《中国经营报》江平:"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治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江平教授日前在接受专访时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过程中,经过大规模的立法,可以说法律体系相对完善了,以前无法可依的问题已经改变。但是,有法律制度并不等于有很好的法律理念。要实现真正的法治,重要的是有法律理念。民众的法治观念往往是与政府的法治观念相辅相成的,如果  相似文献   

13.
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物权法,当天,胡锦涛签署国家主席令.物权法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有人说,拿破仑引以为豪的不是他的显赫战功,而是其主导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因为它奠定了近代法治的基石。我国从80年代制定的《民法通则》,到90年代的《合同法》,再到现在的《物权法》,作为新中国民法重要的标志性法律,围绕《物权法》的争议激烈而持久,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审议次数最多的一部法典。 日前,本刊记者就物权法有关问题,采访了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首届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专家谭启平,他曾多次参与《物权法》(草案)的讨论、座谈。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法将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侵权责任法与物权法一样,核心在于保障民事主体的私有权益,是继合同法、物权法之后,我国民事领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在人们的期待中终于出台,并已于10月1日施行。尽管她没有全部回应人们所期待解决的全部问题,但她的颁布施行,仍然解决了以前法律领域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她的意义是重大的,作用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论现行《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寿文 《前沿》2010,(13):50-56
对两部法律性文件文本的对比,以及两部法律性文件修改的内容的对照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无论在体例、结构、内容、还是立法技术上都深深受到现行《宪法》的影响;而现行《宪法》立宪思维存在的误区正是导致《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存在缺陷的罪魁祸首之一;这种误区表现为《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总章程"与"民族自治地方的章程"、"母法"与"子法"、"民主事实的法律化"与"党的民族政策的法律化"的对应关系的误读上。这三大误读是导致《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可操作性弱的原因之一。为了两部法律性文件的实施,正本清源,还《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性质之本来面目,是学界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7.
宋文婷 《人权》2007,6(3):33-34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这部法律历经13年的酝酿和广泛讨论,创造了我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最多的纪录。这部法律的出台标  相似文献   

18.
为配合物权法,国土资源部目前启动了这部法律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有关负责人5月20日透露,《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等物权法的3部部门配套规章将在今年制定完成。这位负责人认为,实施物权法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分清轻重缓急,稳步推进物权法的配套立法工作”。他透露,就物权法配套法规的制定,有关配套法规的立法原则已经确定:凡是对物权法实施有重大影响的,要抓紧研究出台;凡是关系长远制度建设的,要深入研究,积极试点,认真准备。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是我国劳动领域立法最为密集的一年,其中三部法律构成了劳动立法的主体。《就业促进法》为充分就业、平等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石;《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劳动争议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这三部法律各有其突出亮点和内在逻辑,前后呼应、互相衔接,是我国劳动关系领域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读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7期《沉浮与桔荣: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一文,看到法学家江平的口述自传《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以最高票当选深圳读书月“2010年度十大好书”备感高兴和欣慰。该书真实记录了江平先生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巨变时代所体现出来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