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是农村民间信仰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观念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印记;农村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行为具有较高的传统践行度;农村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现状呈现出较强的个体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是人生的终结,面对死亡,人们既感到恐惧,感到对死去亲人的怀念,又充满对新生的希望。于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上就形成了一套为消除恐惧、寄托哀思,同时又寄希望于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新生,活着的人更加兴旺的礼仪习俗。本文根据对少数民族丧葬礼仪习俗的调查资...  相似文献   

3.
生老病死,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对于有反思能力的人类来说,为什么会对个体的死亡犹如对诞生一样重视呢?这是因为人们不仅仅把死亡看成是一件生物性的事件,而且将其同时看成是社会的事件,文化的事件。远古的先民相信灵魂的存在和不灭,认为死不过是向另一世界的过渡,因此丧葬成为生活中的要事,逐渐形成形形色色神秘隆重的仪节,其间相当一部分传留到后世。不同民族的丧葬礼仪相沿成俗以后,便逐渐成为一个民族的特定的文化模式,其间沉积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一定的民俗观念。纳西族的火葬习俗,形成历史久远,直到近世…  相似文献   

4.
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仪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仪改革李纳森丧葬礼仪是经世代传承、积淀而成的社会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俗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但是,由于丧葬礼仪与其它社会风俗一样,具有很强的惰性,使得这种适应又绝非自然而然的过程。胡适说过:“当一种社会上...  相似文献   

5.
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并由此产生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巫鬼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我省一些苗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就是原始宗教中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混合形式.由于苗族的丧葬习俗孕育于宗教背景之下,是在灵魂观念产生不久随之产生的,因此,它是苗族所有习俗中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习俗.通过纳雍地区苗族丧葬习俗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苗族宗教之一般,而且对于我们研究人类古代宗教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道德观念的产生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追溯彝族的核心文化历史,其丧葬文化是代表之一。本文从丧葬文化中逐步挖掘出彝族民众的生死观,在他们特有的生死观中折射出彝族民众对生死存亡的态度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和反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彝族民众一直传承的关于"灵魂"观念的信仰,彝族民众对生与死的思想情感就通过"灵魂"观念在各种丧葬仪式中表达,贯穿了从生到死以及包括生死本身的纵横交错的各种关系,以此来体现整个族系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7.
丧葬习俗是哈尼族基于灵魂不灭的观念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习俗,包含着一套完整的丧葬仪式,蕴含着哈尼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中展示着民族之魂.哈尼族的丧葬习俗从哈尼族的道德生活史、社会伦理关系、对生死的态度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演绎着哈尼族深厚而丰富的伦理意蕴.从道德教育的方式看,研究哈尼族的丧葬仪式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红英 《求索》2011,(3):66-68
在人的观念中,肉体与灵魂是可以分开的,而且灵魂并不会因为肉体的死亡而泯灭。人活着,灵肉一起,人死了,灵肉分离,尸体消逝而灵魂永存。在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时刻,现实生活里的人生世界与信仰观念上的灵魂世界构成了所谓阴阳两界的对立,这种对立需要仪式进行沟通,以打通阴阳两界,实现生者与死者的心灵对话。因此,人们创设了葬礼,它展演着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对立与统一,架起了阴阳两界沟通的桥梁。对于肉体与灵魂的二元思考、对于生与死的界限分析以往多集中在宗教、哲学、风俗学领域,从人类学角度考察的则较为少见,本文拟从人类学仪式理论角度解读丧葬仪式背后人们的信仰观念和社会礼俗。  相似文献   

9.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与道德关系密切,礼仪是道德的外显,道德是礼仪的内在。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中,云南少数民族对礼仪和道德的关系有深刻的感知,各民族通过不同的礼仪来展现其道德内涵,并通过礼节形式来实施民族道德思想的教化和传承。虽然云南诸民族的道德水平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各民族人生礼仪、待客礼仪、家庭礼仪等不同礼节礼仪的归纳分析可知,云南少数民族的礼节礼仪维层在公共道德、家庭道德和个人修身自律的品德教育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了基本健全的礼仪道德体系,是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6,(7)
梳理近30年来国内外"仪式"理论、丧葬仪式、丧葬互助以及白族丧葬的研究发现,国内丧葬的研究从关注帝王、汉族拓展到平民、少数民族、边疆区域,乃至从其他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关注的内容有从"大传统"到"小传统",从共性到差异性的趋势。在方法上,主要从"过度礼仪"或"阙限性""礼物交换"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彝族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节庆礼仪。彝族除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生育习俗、节庆习俗等有别于其他民族之外,老人过生日时的寿诞礼仪也极具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云南少数民族女子成年礼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女子成人礼仪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本世纪50年代以前,这些礼仪被完整地保留着。与男子成人礼仪不同的是,女子成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一个人从此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意义,更多地还体现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生育文化、家庭生活的文化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成人礼仪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变迁,这种变迁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所谓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饮食、居住、服饰、婚姻、生育、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为流行的喜好、  相似文献   

14.
花蓝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明朝大藤峡瑶民起义失败后被统治者驱赶进大瑶山中,他们克服山地恶劣的环境,世代生存、繁衍在大瑶山,其特殊的民族历史造就了花蓝瑶独特的民族文化.丧葬是花蓝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丧葬文化正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花蓝瑶丧葬经历了停棺烧骨葬、停棺捡骨葬以及丧葬礼仪内容简化、演变等的变迁,这些变迁过程是花蓝瑶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丧葬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与变革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迁.通过对花蓝瑶丧葬文化的研究昭示花蓝瑶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为推动花蓝瑶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民俗文化,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主要表现了其原始性与分散性的特点。本文从墓地选择、葬具构成及丧葬礼仪几个方面,反映明清时期,乃至近代,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民俗文化演变的历史状况,从一个侧面认识台湾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与特色,通过比较,从更多方面透视台湾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应“清迈山地民族研究院”的邀请,中国瑶族学者代表团一行17人,于1993年12月5日至12日,前往泰国北部城市清迈参加第四届国际瑶族研究讨论会。本次会议是由泰国清迈山地民族研究院和国际瑶族研究协会共同主办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瑶族的文学与宗教——现代宗教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我们下榻在古色古香、很具泰国建筑风格的普康姆宾馆,会议也在这里举行。参加会议的50多名代表分别来自中国、泰国、美国、法国、日本、老挝、澳大利亚等国家,共向大会提交了3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瑶族的宗教与语言文字、婚姻、丧葬、迁徙、生育观念等方…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对西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破坏了这种平衡,人类就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种生态观在西南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中得到了体现。历史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存在过各种丧葬习俗和观念,其发展变化与各民族居群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习俗和观念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一种保护森林、土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好听好看     
《云南民族服饰》 可以说,这是一本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图典。本书资料绝大多数都来自大批专业人士的田野考察工作,而不同于博物馆的展品那样与环境隔离。全书真实再现了云南26个民族的服装服饰风格以及同一民族不同服饰的类型,并详细记录了原料与加工、服饰与民族文化的互容互补关系,是迄今为止较为系统,图文并茂,全面反映云南民族服饰的图书。 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联合出版。《云南节祭》 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宗教礼仪,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往往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常常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9.
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归宿,生者为死者举行的葬礼是人生礼仪中最为繁杂隆重的一项仪式活动.历经长期的发展演变,贵州毛南族一直保持自己古老而独特的丧葬传统习俗,其传承性比较稳定.主要包括装棺、开丧、安葬、守孝等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姚振强 《人民论坛》2010,(11):206-207
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也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的诠释。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