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法门寺,是周原孔道旁的一座千年古刹,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十公里处的法门镇。南临渭河,隔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相对峙;北依美山,土地平旷,风光绮丽。《诗经·大雅·绵》曰:"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1981年8月24日,明万历年间修造的十三级"真身宝塔",在经过了三百七十二年的风雨剥蚀后,半边坍塌。1987年在重修砖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宫,从而使珍藏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此21世纪也是中国人说“不”的世纪。对此,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们为本刊撰写了《21世纪:中国与世界》一文,发表了与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美学无法在古代学术体制中产生,它是在西方美学的冲击和现代学术体制的保障下产生的,经历了20世纪上半期的形成期、20世纪50年代的论争期、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转型期等四个时期。中国古典美学是在现代美学形成之后才开始建构的,也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准备期、20世纪80年代的形成期、新世纪以来的延续期等三个时期,新时期以来的断代美学史、门类美学史和范畴美学史,也为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建构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维度看,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由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的整体。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对当今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时代潮流做了精准判断,并认为时代具有相对性、变化性和层次性。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时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观察时代、把握时代的理论方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致力于通过实践活动引领时代潮流,促进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世纪,20世纪为美国世纪,而21世纪是亚洲世纪、中国世纪.姑不论21世纪是否为亚洲世纪、中国世纪,因为亚洲的发展极不平衡,像尼泊尔、孟加拉、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尚未卷入新兴大潮;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经济实力依然有限;进入21世纪的亚洲各国还面临著人口和环保等方面的压力;更何况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科技水准从整体上说,在21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内仍落后于西方国家.研究未来学的保罗·肯尼迪(PaulKennedy)在《创世纪》一书中,虽认为中国成为最大的经济体“这很难想像,但理论上是可能的”,但他的结论是“中国为21世纪大转变的准备,在最好的情形下,也是喜忧参半.成败同在的”.他的许多观点,带有传统的轻视中国的色彩,但他的结论,倒也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相似文献   

6.
方铁 《思想战线》2002,28(6):100-103
2002年5月云南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总结,畅谈了对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展望。中国古代史组的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中,提出一些重要的学术见解和改革建议。这对今后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进化史观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显著标志。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进步。理性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发扬,使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20世纪的中国史学突破了传统的自我封闭和个人英雄史观局限,使历史涵盖面更宽广、内容更丰富、体系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8.
庄新 《湖北社会科学》2023,(12):124-132
19世纪以来,海外汉学期刊成为研究、传播中国知识的重要媒介,推进了中国知识的国际传播。《中国丛报》等在华英文期刊聚合起19世纪前中期来华的西人精英,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并在系统性物质实践中产生出19世纪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知识的新权威。媒介版式、印刷技术、传播网络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了19世纪前中期海外汉学期刊生产及传播中国知识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最近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这对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美德,亚洲文化圈非常重视,经济发达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不仅学习吸收了中华传统美德,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自己国家的道德传统。现在,西方有见地的学者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起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就曾经说过:“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他认为,到了21世纪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0.
通古今之变、融中西之学、究天人之际,是21世纪中国哲学之时代使命的主要内容。这里的"问题域"涵盖了纵断面的古今、横断面的中西与超越面的天人三个向度。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在20世纪走过了一个由衰落而复苏而繁盛的道路。可以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人类哲学的主流传统之一,古老的中国哲学也必将在21世纪焕发出青春。  相似文献   

11.
拜谒法门寺     
拜谒法门寺(散文)□周良宗古周原的繁华在岁月吹拂中如花凋谢的时候,这里就只留下了法门寺。如果说岁月已是深秋,古周原是一株老柿树,那么法门寺就是树梢上的一只大红柿。从四川成都到陕西西安,再到古代的周原今天的关中平原,再到扶风县城北的法门寺,行程可谓遥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世纪之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点燃了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纪之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当代中国的新成果,其鲜明的特色与创新不仅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与西方之乱相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消除了绝对贫困,凸显了政党在21世纪的独特价值。从政党文明史视角进行新的学理审视,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现代政党政治肇始以来,世界政党发展主题先后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分别是18世纪的政党发生论、19世纪的政党功能论和20世纪的政党发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方略和实践凸显了政党在21世纪的独特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在观念层面开创政党文明新形态,在实践层面提升政党革新新境界,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层面打造政党治理新气象,在政党—国家关系层面引领政党发展新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回应和超越了西方的政党崩溃论、政党衰败论和政党无用论等主题,引领世界政党发展主题在21世纪走向政党价值论,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政党发展主题的第四次大转变,而且为构建世界政党文明新形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资料卡片     
崭新中国出现在世人面前 英国《泰晤士报》指出,18和19世纪是英国的世 纪,20世纪则是美国的世纪,但21世纪轮到改变世 界的是中国。很多预测者坚信中国是影响全球经济运 行的决定性因素。 2005年1月1日,世界贸另组织取消了纺织品 配额制度。这是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生产者增加出口的 大好时机。目前,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所占的份额 约为17%,这个数字可望攀升至50%。在欧洲的市场 占有率有望从18%提高到30%。很快许多美国人和 欧洲人都将穿上由中国人做的衣服。  相似文献   

15.
即将过去的20世纪,对于中国这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来说,是一个灾难深重而又极具变化和充满希望的世纪。中国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虽然早在近代前后就已萌发了,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际探索与开拓却发生在20世纪。在20世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与开拓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类学研究5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思想战线》2000,26(1):71-76
人类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前半世纪是人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开始起步发展和传播的时期,在"抗战"前后达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第一个峰值;后半世纪中国人类学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跌落至谷底,本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研究重获新生,并于90年代后期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与日俱增.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中国人类学在面向21世纪之时,在新的起点上正逐渐走向规范化、体系化及本土化,并以崭新的姿态准备充实现代国际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人类学研究做出相应的贡献.回顾和反思这一历程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地位、社会价值及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人类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奚仁德 《前进》2001,(5):23-24
在20世纪的中 国,发生三次历史性的 巨大变。第一次是辛亥 革命, 第二次是建立新中国,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而 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皇帝,推翻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使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时代最后终结,但是它最终还是失败了。只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历史巨变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而且这两次历史巨变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取得的。两次历史巨变的过程时跨80年,几乎等于一个世纪。因此可以说,中国的20世纪是中国革命的世纪。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中国20世纪之路。 细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逐渐就会…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与二十世纪的中国●韦杰廷20世纪就要结束了,人类将很快跨入新的21世纪。20世纪的亚洲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当人们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首先注意到中国。中国在20世纪激烈的震荡中振兴和崛起,已经成了举世不争的事实。而20世纪中国的三大世纪...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国内外舆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①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后期取得的最大收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和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的基本理论。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紧紧扣住“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关键点,紧密围绕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见解和新观点,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  相似文献   

20.
文学:面对21世纪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2,(1):93-95
一、当今文学缺失什么? 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文学,在迈入21世纪之时,如何面对新的世纪提出的挑战。我们刚刚走过20世纪。在20世纪里,中国发生了伟大的变革,中国文学也发生了伟大的变革,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1919年的“五四”运动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给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学精神,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承续“五四”传统的中国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今天,文学在摆脱了“四人帮”的桎梏之后,呈现出多元的、繁荣的、蓬勃发展的态势。 谢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