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人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实干相结合;把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具体行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全面深化各个主体间的团结合作为核心,以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为着力点,以加强抗疫制度建设为政策落实保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卫生安全。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坚持全球视野与中国方案相统一、整体把握与分类施策相统一、开展合作与坚持斗争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政治哲学,由以进化为核心的政治发展论、以民主为特征的政治制度论、以平等为取向的政治价值论、以大同为诉求的政治理想论等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中国近代政治哲学的演进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家关注现实、谋求中国社会出路的良苦用心与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丰富内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根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具体规律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具体方法,一是以时代问题为起点,二是以群众路线为路径,三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四是以世界文明为借鉴,五是以人民利益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与国情条件基础上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智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纵观其生成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类文明成果为重要基点,在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广泛汲取与镜鉴中把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与趋势;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与诉求为奋斗目标,在人民立场的坚守中赋予现代化道路以浓郁的民本底色;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方向正确、目标清晰;注重以世界历史为坐标,以宽广的胸怀视野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多重互动中总结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规律。这不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成功的内在支撑力量,也是区别于其他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作为一种以经济为先导、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为辅成、以广义文化为主体的社会合理化与一体化浪潮.既密切了世界联系.又导致了一系列冲突与危机。全球化在加深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中国民族精神中凸现的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就是这种挑战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非主流、边缘性的青年亚文化,"内卷与躺平"对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形成了冲击。然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引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召唤中国青年"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责任要求中国青年"接续奋斗",三者共同构筑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基础。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实践特征,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身。因此,以基层党组织为载体树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典型示范,以共青团为纽带培养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奋斗观,以"学校-单位-社区"为渠道回应中国青年奋斗者的现实利益诉求,以网络主阵地为媒介弘扬积极向上的中国青年奋斗正能量,成为培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有效路径。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不仅有助于回应"内卷与躺平",同时也能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相似文献   

8.
正金秋九月,中国与东盟再次邀约。站在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的时间节点,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筑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主题,阐释出新时期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新内涵。紧扣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以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为重点,体现了中国与东盟不断拓展的合作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已成为当今中国的热点领域,但人力资源理论与技术在中国还不是清晰的系统;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三个领域,管理学以组织(企业)为基本视点,心理学以实证为视点,教育学以国家或区域为视点.三个领域的视点各有其明显优势和严重缺陷,应相互取长补短.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力量需要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体系需要重构.  相似文献   

10.
正《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名家领读经典"课题组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68.00元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示精神为指导,以总结经验、面向未来、为中国探索长治久安之道为主题,以中国传统治理的历史经验、中国革命的遗产、新中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为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成功举办,这个以友谊、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蕴涵着政治、经济、文化多重意义的区域性国际展会,走过了不断成熟发展的5年。  相似文献   

12.
王向清 《求索》2022,(2):87-93
中国哲学史的诠释理性经历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工具与价值结合的三种类型。肖萐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以工具理性全面地诠释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则以价值理性解读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史理解为形上智慧。有鉴于仅以工具理性或价值理性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相对不足,为消解知识与智慧的对立,冯契开创了以工具和价值相结合的理性诠释类型。冯契的创新性探索为中国哲学史的诠释方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南岸 《当代广西》2006,(19):34-35
这次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共同主办,论坛以“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为宗旨,围绕“文化产业:中国-东盟经济发展新动力”这一主题,充分探讨了中国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坚实基础,进一步贯彻中央“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和平外交政策,相互建立以文化产业合作为核心的伙伴关系,实现中国与东盟在文化领域共同繁荣、逐步融入国际文化主流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目标,为推进中国和东盟实质层面的合作创造条件和契机。在论坛闭幕式上,中国北京天人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和越南鸿基旅游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其具体表现为,构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社会发展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治、文化的上层建筑,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印尼作为案例,论述了印尼华侨华人在推崇中国发展模式、传承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并解释中国体制与政策等方面,对推动中国与印尼关系发展中的作用,为华侨华人更好地在当地生存和发展,为中国外交、侨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叙事基础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现代化思想为源初语境,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现代化思想为直接来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土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独特的话语叙事逻辑,对其进行全面的话语叙事分析,可以总结出其叙事主线为“以人民为中心”,叙事主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叙事结构为历时与共时的时空叙事、一般与特殊的比较叙事、宏大与微观的方法叙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对于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的指导、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特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读书     
<正>《当代中国政治》林尚立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定价:68.00元从中国把握中国政治"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国家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本书是中国发展道路丛书之政治卷,主旨是从中国的历史和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过程及要素作用机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机制就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的思想机制、以解答时代课题为目的的认识机制、以整合民族文化为要件的文化机制和以伟大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机制。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正在成就中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伟业。  相似文献   

19.
史志钦 《人民论坛》2022,(24):118-1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已经成为中国协调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抓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中国解决方案,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性问题的中国答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演进,中国通过以对话协商持续推动大国的协调与良性互动为重点,构建持久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共建、共享制定全球安全规则为重点,以全球安全倡议为抓手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合作、共赢为手段,以全球发展倡议为抓手构建普遍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以“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为抓手构建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携手十五年     
刘宇 《当代广西》2006,(22):F0002-F0002
温家宝总理来了,东盟十国领导人来了,为15年的友好合作而来,为未来的共赢发展而来。15年和衷共济、风雨同行,中国与东盟从“对话伙伴’走到了“战略伙伴”。政治互信、经济互惠、文化互动……双方合作不断深入,硕果累累,中国-东盟进入了全面合作的新阶段。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本地区国家间友好交往与合作的典范。10月30日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为契机,以与东亚合作的积极进展为背景,回顾总结中国与乐盟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展望并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