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概括和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宪法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宪法的所有条文之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七年二月明确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①建国三十八年的实践证明,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前进,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国家立法的根本方针。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我国宪法,与四项基本原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四项基本原则对于宪法的制定起着指导的作用,它是宪法的指导思想;而宪法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起着保障作用,它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3.
新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有的同志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原则,是写在宪法的序言里而不是写在规范性正文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我认为,宪法的序言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它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序言规定的行为都无一例外地应当加以追究。首先,宪法序言是宪法的一部分,宪法序言和宪法的具体条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宪法序言规定了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与宪法的规范性条文是一致的,违反宪  相似文献   

4.
宪法序言是宪法的组成部分。在1982年宪法起草过程中,对宪法要不要序言问题有些争论;宪法颁布实施以后,对宪法序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问题也有不同看法。全民讨论宪法草案时,发表不同意见或者对宪法学术理论问题进行学术探讨,是正常现象,应当允许。但是,近几年来,有人借宪法序言问题作文章,企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不能  相似文献   

5.
正当持刀歹徒在公交车上挥刀砍向无辜群众时,江西省宜春市高中三年级学生柳艳兵挺身而出夺刀斗凶,换来一车人的生命安全。他自己却因此错过了高考。连日来,柳艳兵勇斗歹徒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网友称他为最美高中生。面对柳艳兵无法参加今年高考的遗憾,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在微博上发起了保送帮好少年圆梦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法律世界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国家形态因宪法的建构而彰显生命,从而营造出自由、和谐的人类生活方式。宪法是国家权力的规范者,它既控权也护权。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者,宪法因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而成为公民的诠释者。公、私法的划分是以可感知的宪法形态为前提的,但从实质意义上说,宪法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而是处于两者之上的法律。作为公法和私法的统一体,宪法为公法、私法的互助提供了一个转换平台。  相似文献   

7.
<正> 1989年8月31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在北京举行了《宪法学领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座谈会。会议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总干事王叔文同志主持。中国法学会名誉会长张友渔、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朱剑明、副会长陈为典等同志和在京的宪法学会的2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了座谈会,许多同志作了发言。与会同志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和邓小平同志几次重要讲话的精神,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各抒己见,对宪法学领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与会同志认为,总的说来,建国四十年来,特别  相似文献   

8.
一、争论的起源和经过。在1998年刚刚经受亚洲金融风暴的香港,在1999年初则因终审法院裁决引起了一场宪政争论的风波,如果说1998年是香港的经济风暴之年,那么1999年则可以说是香港的宪政风波之年。1999年1月2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作出“港人内地非婚生子女应同样享有香港居留权”的裁决,在裁决中引起争议的判词是:“特区法院可审查并宣布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立法行为无效”,终审法院宣称自己拥有“宪法性的管辖权”。骤然间,巨石激起万重浪,引起了香港社会和中国政府的巨大反响,引起争论风波。为此,新华社于1999年2月6日发…  相似文献   

9.
宪法公布实施已经三年了,现行宪法经过三年的伟大实践,使我国政治上安定团给,经济上顺利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显示了宪法在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也使全国人民都懂得要遵守宪法、实施宪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三年来违反宪法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甚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糊涂地认为,宪法规范不是法律规范,违宪不违法。这种错误观念,严重危害宪法的实施。为了更好地保障宪法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宪法规范的性质作出科学的阐述。纠正人们对宪法规范的错误观念。过去,宪  相似文献   

10.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更多的是从效力方面来明确宪法的。全面认识宪法,还应包括更多的内容: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因而宪法具有可诉性;宪法是人民授权政府的一份授权委托书,因而宪法是控制公共权力的控权法,同时又是保护人民权利的保权法;宪法是国家活动总章程,因而宪法明确了国家的组织原则和管理方式;宪法调整的是国家的重大社会关系,因而宪法在内容上有别于其他普通法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而制宪和修宪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  相似文献   

11.
现行中国宪法文本的序言中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表述,我们也常常简称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需要制度化,因为作为基本原则的党的领导需要具体化,重大领导行为需要制度化。制度化中,又包括对部分重要执政行为法制化。序言中的“党的领导”是原则性规定,不是具体的操作,依法执政的提出客观上要求将“党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在制度建设中,需要将理念上的“党的领导”转化为更为具体的“依法执政”,需要借助于宪政理论,加强对“领导权”与“执政权”及其相互转化的研究。此外,需要强化对执政行为的研究。在法治建设领域,需要构建执政权、执政行为的法律理论,通过制定《党与国家机关关系法》,规范执政行为,促进执政行为科学化、民主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包括法学)研究成果也应当享有发现权。在学术论文中以他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的现象,不但有违学术道德,也是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种行为侵犯的是发现权。  相似文献   

13.
宪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谢洪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现行宪法颁布实施12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现行宪法是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的根本法律保障。社会主义精...  相似文献   

14.
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对曹思源的《修改宪法的再思考》(以下简称《再思考》)进行全面的评论,而只能对其核心部分——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加以剖析,供同志们研究。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阶级本质的准确反映 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都是规定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国家制度的。特别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阶级手中,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各阶级间的关系怎样,这些体现国家阶级本质的根本性问题,在一国宪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本主义宪法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贯彻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原则,社会主义宪法反映着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德国民法典第 90a条的修正 ,“动物不是物”的规定对法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另有环境伦理学有关动物成为权利主体主张的提出 ,似乎动物取得人格权 ,成为权利主体的现实就在面前。但环境伦理学的主张并不能等同于法律学的主张 ,法律人格无法扩张至动物。奥地利、德国、瑞士等国民法典的修正主旨并不是赋予动物以法律人格。不过对动物的法律保护必须加强 ,在民法中应当将其作为一类特殊的物来对待 ,在法律规则的适用上有别于普通物。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法律,许多法学家特别是法理方面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研究已久,不同的学者对此持不同的观点,然而,尽管有如此多的法学家花了如此多的时间来讨论这一问题,对于法律的概念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仅从哈特与刘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来剖析法律的概念,主要是从规则的内在方面、次要规则及规则的确定中心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看法,希望能对进一步加深对法律概念的理解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农民卖农产品不给钱出个据叫“打白条”,公民、法人打赢官司得不到执行实际也是打了个“法律白条”。如今,“法律白条”现象在河南省内乡县法院不存在了。这家法院连续三年执结率均为99.7%,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群众的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宪法文本中“法律”的涵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宪法文本是理解宪法的一个实证基础。我国现行宪法文本中的“法律”多次出现 ,其涵义如何确定 ,意见不一。考察“法律”的各种语境 ,可以发现在宪法文本中“法律”一词具有不同的涵义 ,不同的色彩 ,对立法者也有不同的要求。对宪法文本中的“法律”进行实证分析 ,有助于理解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之间、最高立法机关与其他机关之间的立法权限 ,有助于澄清宪法学理论、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宪法是法,这种声音早已有之,但真正把宪法当法去落实的,却又少之又少。宪法“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听到最多的是,强调宪法是根本大法,有着不同于其他一切法的特征和优于其他一切法的地位,但又很少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公民的民主权利是宪法所要保护的一个根本问题,但公民的民主权利遭受侵犯却又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最近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华为、沃尔玛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股"解雇潮"到底与《劳动合同法》的即将实施有多大关联?此法是否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对《劳动合同法》是否误读……带着太多的疑问,2007年11月6日上午,本刊记者采访了劳动法务网首席顾问、资深劳动争议仲裁员、著名劳动法专家左祥琦律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