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和速度,推动着中国迅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面临着一次特殊的大机遇和大挑战.新机遇意味着新环境,新角色意味着新担当.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环境总体得到优化,将迎来更快的上升期.就国际政治安全环境而言,危机开始使世界回归新现实的本质要求,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开始变革,这与和平发展要求相一致.但是,世界的大变革大调整,也使国际战略环境步入不稳定期,西方对华加紧实施"两面下注"的战略,外部世界对中国迅猛崛起有疑虑、恐慌、排斥的复杂心态和"过激反应",尤其是国家安全挑战之多、影响之大、内外联动之紧密、周边地缘战略环境之恶化,为近年来所罕见.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中国的经济成功在世界上被普遍认可,在危机中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被各国寄予厚望,国际地位和作用显著上升,同时,危机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而危机引发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是对中国的最大威胁.就国际舆论环境而言,总体上对中国是不利的.国际涉华舆论主要被西方主流媒体所垄断,它们涉华报道的框架和议题至今未发生根本变化,而我们的正面引导力和影响力不足,缺乏足够有效的中外交流沟通,从而形成国际涉华舆论环境的结构性矛盾和巨大张力.在新的国际战略环境中,我们要善于从挑战中捕捉和运用特殊机遇,推行外交新政,实施新的外交布局,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以便为未来争取更多主动权.  相似文献   

2.
2003年,世界经济不景气;恐怖活动呈现新的特点;战争与危机产生强烈冲击;区域一体化进程继续发展。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世界基本形势。在此背景下,美国打造"新帝国",单极霸权进一步增强。受其影响,世界几大战略力量尤其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欧盟、中国之间的关系互动加剧,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推进。单极化与多极化两大趋势并行发展,进一步孕育新的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以来五年间中国对外战略的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新布局,是在中国深刻变化、世界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关系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为寻求和充分利用新型战略机遇而采取的系统性长远性举措.要理解其重大意义,不能用一时一事的利弊得失来衡量,必须从过去几十年和未来几十年的长远历史维度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五年间中国对外战略的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新布局,是在中国深刻变化、世界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关系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为寻求和充分利用新型战略机遇而采取的系统性长远性举措。要理解其重大意义,不能用一时一事的利弊得失来衡量,必须从过去几十年和未来几十年的长远历史维度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5.
世界地缘政治新变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地缘政治态势发生了引入注目的两大重要变化:一是因亚太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和实力中心,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现大调整,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加速从欧洲-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二是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亚太崛起,给国际地缘政治观念注入了新因素,以争夺世界权力中心、准备战争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地缘政治思维式微,新的地缘政治观更突出全球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国际地缘政治态势的新变化给中国崛起带来了新机遇,中国应以新思维制订新的地缘战略,以期为完成中国崛起的"最后起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杨美姣 《东北亚论坛》2023,(1):98-113+128
2010年是二战后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节点,中日在国际政治中的身份和地位都发生了关键转换,这种变化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冲击,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的特征和形态及其战略抉择背后的国际政治逻辑逐渐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以新古典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新的分析模型,提取出结构压力和战略认知两大核心变量,结合2010年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的发展历程,从体系、国家、个人三个分析层次阐释了日本对华外交战略产生及演变的机理。通过前景—威胁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自2010年以来,日本并没有在中美两国之间对冲,结构压力的增强和战略认知的变化促使其采取了明确且坚定地追随美国制衡中国的国家战略,获得美国安全保障超过了日本对中日经贸合作收益的期待。中美战略竞争升级和中国的迅速发展刺激了日本所谓的地缘恐惧感,中国在处理中日关系中协调日本“对冲”空间存在的条件并不充分。在中国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及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的进程下,中日需进一步增强战略互信,求同存异,努力构建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印度当代的战略安全意识与历史传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印度是南亚头号大国和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中国的主要邻邦。地缘战略位置、人口数量、宏大的经济发展规模与潜力、本土科技实力以及号称世界排行第四的军事力量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印度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国际性角色。随着全球冷战的结束和印度新经济改革的推进 ,目前印度国内和国际社会有不少人相信 ,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印度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其影响将远远超出南亚范围。因此从战略角度着眼 ,印度如何看待自身的安全已是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安全观或安全意识具有复杂的内涵 ,它既是一个政治、社会和战略范畴 ,…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的国际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战略界普遍认为,照目前发展趋势,中国将在三五年内超过日本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将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说中国将以何种范式崛起?中国应奉行、以及将奉行什么样的对外战略?所有这些不仅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自身必须深入思考、提前思考、谨慎为之的大战略问题。本文认为,即使中国如期、如愿成长为世界"老二",也必须继续坚持"韬光养晦"原则,继续坚持做一个谦逊的大国,不追求霸权,继续力避在国际舞台上耀武扬威;本文还认为,当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国际战略的成败关键仍然取决于如何处理与世界"老大"美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奥巴马上台后出台了新的亚太战略,其核心内容是将全球战略重心由大中东地区转 移到亚太并将应对中国崛起作为主要目标。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使中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 更为复杂。南海局势的新变化就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一个直接后果。不过,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并 不是寻求同中国对抗,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框架下的对华战略仍然具有两面性,中美在 南海并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美国同一些南海争端国的利益也有很大差异,中美之间仍然存在 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外交而言,国际关系正经历二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转变,中国自身及其与外部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开创中国模式,日益与世界融合,并被视为变化着的世界中最重要的变量。身处这一历史转折期的中国外交战略,需要在自我角色定位、战略姿态和中长期目标等方面实现重大转进和提升。中国未来国际战略要把握世界发展变化大势,找准自身定位,以新观念、大思路谋篇布局、应对挑战,以宏大战略视野、超越性思维,实现具有创立中国和平发展范武意义的战略转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