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方向并将中国发展道路与之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才能实现.这是一个需要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期过程.我们党能够不断解放思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中国化的方法、中国化的道路、中国化的主体、中国化的完善及中国化的延续等角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本规律,对继承与超越相联系、摸索与飞跃相伴随、挑战与应对相适应、伟人与集体相呼应、观点与体系相配套以及检验与调整相结合等六大规律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宋一 《学习论坛》2007,23(12):17-19
从本质特征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体现为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包含了三对基本矛盾,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规律,中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推进规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融合的规律.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的解释,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蔡蓉 《世纪桥》2010,(13):22-2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与时俱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固有的、稳定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时代、人民群众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互作用推进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时俱进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武装群众、为群众所掌握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规律.前者为基本规律,包含后两者;后两者为第二层次规律,从属于前者.这三大规律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都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在当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强 《实事求是》2010,(1):20-23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的中国化,而对这一过程所体现规律的揭示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的规律可概括为:坚持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引;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这一过程始终伴随对西方主流人权思想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这四个方面相互结合共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对于1920年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我国的研究人员经历了从主观认识到客观评析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看可以发现,当初论争的双方都是基于自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而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梁启超、张东荪一方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资本主义造成的,进而要求先走资本主义发展实业的道路;陈独秀、李达等认为中国的贫乏是资本主义造成的,因而要求通过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更科学地看待这场论争,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马惊涛  李永枝 《唯实》2010,(8):52-56
从传播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规律进行客观的探寻与归纳,不仅仅是思维层次的多样化和研读角度的深化,事实上也在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因而对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按各部分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根本精神、骨干理论、普通观点。其中,根本精神是“造福人民”的根本宗旨和“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的统一。恰当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现实要求,促成了新时代的原创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接续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轨迹,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互动共生,实现了主体性与客体性、权威性与治理性、中国性与天下性以及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深化了人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考察研究构成邓小平社会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要件及其内在联系,着重阐明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凸现邓小平社会主义历史观的理论脉络。  相似文献   

12.
能不能对本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根据这种判断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本国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关键问题,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性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党提出重大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和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我国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国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主要表现为:注重监督与自我监督,增强大局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作用;贯彻"三贴近"原则,把握社会主流,培养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推进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提高指导水平,把握舆论导向,确立评判社会主义新闻活动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4.
根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的两大历史飞跃,可以形成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的实际相结合,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集中探讨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重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在内的理论体系,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作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将对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是继十六大之后的又一篇重要马克思主义文献,文章对<讲话>的"新提法"、"新论证"、"新要求"进行阐发,指出<讲话>对于我们全面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十年来 ,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发表、出版了很多论著。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概述如下。  一、研究概况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就有不少学者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特别是 1 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 0 0 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并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后 ,这方面的研究更掀起…  相似文献   

17.
把握历史发展的“合主体性”“与合规律性”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实践理性主题,而这个“双合”性的积淀与趋势是历史不同于自然史的本质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实践能动选择的根本法则。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合主体性”、探索是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进步最大诉求,既是近百年来中西方文化大激荡合力下中国先进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基,又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是本土化、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统一。这一进程及其所孕育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饶地超越时空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合主体性”选择,而这个“合主体性”的积淀与趋势是历史不同于自然史的本质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的根本法则。  相似文献   

19.
用整体马克思主义深化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金成 《学习论坛》2004,20(1):35-36
深化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已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实践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国社会主义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融为一体 ,才能走出分支学科体系所形成的障碍 ,应对新的时代条件对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