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廉政文化中的"知耻"观点是宝贵的文化资源。"知耻文化"是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知耻就会生畏,就会慎独,就会明志。要加强传统"知耻"文化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风气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思想境界高不高,道德修养够不够,工作作风好不好。官气正则民风清。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对社会风气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领导干部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3.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古今如此。做人够不够格,固然有很多标准,然而是否有知耻之心,则是不可或缺的。“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之一。古代的先哲圣贤,历来把知耻作为修身做人的一个较高的境界。孔子曾标举“行已有耻”、“有耻且格”等等行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不仅如此,古人还把知耻与治国相联系,提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并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何等警策之言!可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都继承着知耻的传统,把知耻视为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  相似文献   

4.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相似文献   

5.
先锋观点     
《先锋队》2006,(8)
“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知荣知耻不仅关系个人的品行人格,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所以说牢记“八荣八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每一个人既是一个基本要求,又是一个很高的标准。领导要领路引导,干部要先行一步。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八荣八耻”的积极践行者,更要做“八荣八耻”的示范者。知荣知耻,贵在实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要从自我做起,要从小事做起,要从现在做起。先锋观点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第一次用树叶遮身,羞耻之心便已萌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第一要义,也是关系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自古以来,荣辱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已经形成一股不同凡响的激流,尚荣知耻、弃恶从善,成为世人所称颂的优良美德。儒学的经典《论语》里,有一句  相似文献   

7.
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人们普遍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强化人的尚荣拒耻观念很好地统一起来;以改革和发展为主线,把知荣知耻教育同传承文明、提高创新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提升我国先进文化战略层次的高度认识知荣知耻的重大现实意义;要利用各种精神文化产品大力开展知荣知耻教育,通过知荣知耻教育和实践活动净化社会空气,强化公民的正义感,增强构建和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卖自己的奶粉,让别人得结石去吧",这种不讲道义的商业心理真是够缺德的了,而知道真实情况后还继续作孽,这就更可恶可耻了."自作孽,不可活."网友愤怒地说,"罚相关责任人坐牢,在牢里天天吃三聚氰胺,吃死他们."话虽过重,却是民意.  相似文献   

9.
《党史纵览》2002,(2):47
众所周知,张春桥的妻子文静(原名李淑芳,又名李若文、李岩)在1943年秋曾被日本侵略军俘虏,做了可耻的叛徒.在日军投降前夕,走投无路的文静铤而走险,二次投奔了在边区的张春桥.  相似文献   

10.
<正>知耻,是尊严的体现,而不做无耻之事,是为人的基本底线。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只要是文明人,就不能没有"底线思维",即内心里的某种禁忌、恐惧、顾虑、踌躇等等边界意识。底线思维使人在进行考量、选择时,对特定的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和行为后果在心理上、感情上、利害上设定界限。有两条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法律底线是一种"禁止",  相似文献   

11.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这些流传的古训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知耻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荣,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  相似文献   

12.
文安 《党史博采》2002,(10):41-42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乘坐三叉戟256号飞机仓皇外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落得可耻的下场.有关"9·13"事件的过程、飞机坠毁原因、林彪身份的鉴定,已有多篇文章和著作论述.而飞机机组人员的情况,则介绍得很少.本文将向大家介绍三叉戟256号上的机组人员及其死后的组织结论情况.  相似文献   

13.
人,顶天立地,聪明勤劳,知廉耻,懂礼仪,不与禽兽同。一个人可以承认自己有种种缺点,但决不肯承认自己“恬不知耻”。在社会转型时期,粗俗化心态往往易于蔓延,然而,让人感受最深的又莫过于廉耻之心的淡化乃至忘却。光荣与耻辱,原本不难分辨,可几经云遮雾挡,巧妙包装,也能彼此易位,界限难分。贪污受贿变成了“本事”,无私奉献却成了“笨蛋”。知耻者,把理想和信念当作自己的生命。不知耻者,首先是理想的崩溃,信念的坍塌。尽管他们在口头上还信誓旦旦,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全心全意”,“奋斗终身”,可是在思想上、行动上,早…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孔子说"行己有耻"是第一要。这里的"行己有耻",就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要有羞耻之心。在孔子的心目中,知耻是第一位的。知耻是道德的范畴,是道德的实现方式和保证,也是一种心理防范。一个人的行  相似文献   

15.
知耻而后廉     
知耻是进步的开端,不知耻则是堕落的开始。古人云:“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此论精辟无比。看时下那些被人们称作“腐败分子”的人,他们之所以腐败,除了因法律法规有可乘之“空子”外,更重要的,乃是因为他们自身缺乏羞耻之心,用老百姓的话说,“人要不要脸,神仙也难管”。这一点在当今的腐败分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从新闻媒体上常看到一些案犯、大盗或巨贪被捉后仍不知自省,竟垂头丧气地连声说自己“不知法”,“是法盲”,真是“无耻之尤”。其实,他们哪里是“不知法”,分明是“不知耻”。例如,原汕尾市副市长马红妹竟腐败到连水果、鸡蛋、面包、  相似文献   

16.
“幼年仗剑怀佛心,放下屠刀求真神;读破新旧约千遍,宗教不过欺愚民。投身垠垠无限中,方晓世界可大同;怒涛洗净千年迹,江山从此属大众。不劳而食最可耻,活已无能焉活人;欲树真理先辟伪,辟伪方显理有真。喜看东方瑞气升,不问收获问耕耘;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车耀先  相似文献   

17.
纵观贪官的受贿,可以说是方式各有不同.有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有主动出击、伸手索贿的,有雁过拔毛、锱铢必较的.有暗地里捞钱、表面装穷的……这一回,重庆市地产集团原董事长王斌给人们带来了一点儿"新意":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受贿的额度--一次受贿超过10万元现金不收.他以为:受贿一有额度,贪欲就有了限度,就等于给受贿加上了一道保险,收起钱来也就心安理得了.殊不知,他打错了算盘,他的"自定额度"的受贿法并没有挽救他,最终他还是成了一个可耻的罪犯.  相似文献   

18.
作吏十规     
李章军 《学习导报》2010,(18):17-17
一、为民父母,不能培养元气以遗子孙,最可耻;二、依托权门,一旦失势,以至十目十手之指视,最可耻;三、地方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最可耻;四、宦游无窘于难,天道好还,此往彼来,最可耻;五、地方善政不能举,逢迎上官则恐后,最可耻;  相似文献   

19.
正耻感,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浸润人心,升华为做人为官、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勾践卧薪尝胆,杨震却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耻感是节气与大义,也是"知耻而近乎勇"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为官避事平生耻","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  相似文献   

20.
可耻的美元     
詹国枢 《奋斗》2011,(2):64-64
所谓可耻的美元,说的并非美元,而是躲在美元背后操纵美元的人.即美国政府和美国利益的忠实代表——美联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