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福建、台湾、浙江等地收集和整理的数百种畲族族谱的整理,发现了不少具有相当史料价值的资料,对厘清南方少数民族的源流和播迁、保存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在对闽台地区的畲族族谱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家族、民族的归属感以及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畲族的民歌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化的少数民族。根据史书和族谱记载,发祥于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自称“山哈”。解放后,经过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确定“畲族”这个族称。并确定为我国单一的少数民族。畲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五省一百余县的部分山区。安徽的畲族分布在皖东南的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及其周边乡镇一带。  相似文献   

3.
邱慧灵 《前沿》2011,(22):136-138
彩带作为畲族中最具有特色的工艺品,在畲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目前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将其主要分为图案纹饰,字带纹饰、符号纹饰三大类,对前两类图案的分析也形成了一定的定论,本文则尝试着从这一符号纹饰的自身特点及其与其他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对这一符号纹饰的所具有的含义与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对彩带以及畲族文化的理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盘瓠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产物,它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南方的有关兄弟民族,诸如瑶族、畲族和部分苗族等,民间也蕴藏着不少的盘瓠神话资料。汉文献对盘瓠神话也不乏记载,丰富的盘瓠神话传说资料,它在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和神话学等学科领域,都颇有研究的意义。本文仅就盘瓠神话的美学价值进行初探,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5.
赵彦  王鹤 《贵州民族研究》2018,(12):101-104
民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形式,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竹林刀花产生于我国畲族人民群众的农事劳动过程中,由最原始的随意击打发展成相对系统的舞蹈形式,是畲族群众智慧的结晶。文章通过阐释畲族舞蹈"竹林刀花"所独有的艺术特色,探索包括竹林刀花在内的畲族舞蹈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更好传承"竹林刀花"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王建新 《思想战线》2012,38(3):12-18
南方民族中有无萨满,萨满教研究是否可行,是宗教学、民族学和人类学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宗教学有把南方民族萨满教类信仰民俗放在原始宗教范畴内研究的传统,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证实这种界定存在重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宗教学原始宗教研究潮流进行反思,通过彝族、苗族和客家等南方民族群体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实例的整理分析,证明南方民族萨满教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统一战线》2014,(8):36-37
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但无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浙江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的要求,着力增强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倡导民俗旅游,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搭好传统庆典文化大平台 山清水秀好风光,莺歌燕舞三月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我国南方游耕民族畲族,都有敬天地祭祖先的传统习俗.这一天,畲乡群众身着民族盛装,对山歌、品乌饭,演绎浓郁独特的畲乡风情.  相似文献   

9.
<正>宁德是全国畲族聚居地区,畲族人口20.3万人,约占全省畲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长期的历史活动过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畲族语言、民歌、服饰、民俗、医药、民间文字等,都独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武昌 《今日浙江》2008,(16):54-55
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畲族文化,是我们景宁这一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我们将以浙江建设文化大省为契机,以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基地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流的民族文化展示平台、流的民族文化创意品牌和一流的民族文化弘扬体系,启动畲乡发展的“文化引擎”,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宁化县现有民族乡1个,民族村18个,以雷、蓝两姓为主的畲族人口10063人。据调查,近年来,全县各项民族政策得到落实,少数民族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畲族乡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变。但畲族文化建设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许多薄弱之处,主要是:文化载体少,畲族特色少,资源搜集少,资金投入少,创新活动少。  相似文献   

12.
前言     
《政协天地》2008,(9):12-1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中国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每个姓氏或家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族谱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和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是家族的史书,是姓氏文化的综合记录,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寻根价值,形成了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  相似文献   

13.
福鼎市共有畲族人口3.2万人,现仍保留有畲族语言、山歌、传说、民俗、刺绣、畲药等民间传统特色文化,这些都是畲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福鼎市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福鼎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开展监督和追踪,推动全市大力挖掘畲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政协天地》2007,(6):16-16
据统计,福建省约有少数民族人口58万,仅为全省总人口的1.71%。但是,全国56个民族,我省就有54个民族成分,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又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世居的畲族人口占全国的52.87%,其中,宁德市畲族人口约占20万。  相似文献   

15.
张振岳  俞敏  崔荣荣 《前沿》2011,(18):138-140
本文通过对汉、畲族传统服饰凤纹的起源、造型以及承载的社会和民俗文化进行比较,阐述了两民族的凤纹共同起源于东夷族的凤鸟崇拜,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演变,促使两民族传统服饰凤纹的造型以及承载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差异性;由于汉、畲族长期的接触交流,促使了两民族传统服饰凤纹民俗文化存在着趋同性,在这一层面上,凤纹是民族融合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6.
清代民族法中"苗例"之考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兴东 《思想战线》2004,30(6):33-38
“苗例”作为清代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所含正确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苗例”中“苗”不是现代民族学中的苗族 ,它具有泛指南方各民族群体和南方民族群体中那些没有阶级分化和独立公共权力机构的群体 ,即没有在土司或国家行政、司法控制下的群体。“苗疆”是清代南方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后所形成的新开发区。“苗例”是南方各民族固有法或习惯法以及中央政府为南方民族特别制定的国家法。  相似文献   

17.
族谱是一种记录氏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宗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记录。一部完整的族谱,一般分为: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宗族祠堂、坟茔、族规族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从族谱中,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宗族的迁徙、发展过程,了解宗族人物的事迹,掌握整个宗族发展的历史,确定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武昌 《今日浙江》2008,(8):47-47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做好景宁的工作重中之重是要做好“发展畲族文化、弘扬畲乡精神、振兴民族经济”3篇文章,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奋进跨越。  相似文献   

19.
李冰  何霁赠 《传承》2011,(5):48-51
对河南邓州高山族"台湾村"的调查发现,该村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密切相关,高山族民俗与语言风格明显,族谱亲情延伸在民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地的民主建设、尊重民众习俗、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等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民族族群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和谐相处;离不开结合实际情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政策措施;离不开正确政策确定之后良好的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更离不开血浓于水的民族大团结和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于晓燕 《思想战线》2008,34(1):129-130
一、清代民族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南方民族地区义学的兴起 清朝在统一大业向边疆地区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对南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然而,当时南方边疆民族地区大多尚处于土司统治之下,所以,加强对土司子弟的文化教育,以培养和造就忠顺于清朝统治的土司承袭人,是清初对边疆进行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